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史”为媒以“数”育人

时间:2024-05-08

薛正桧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史,就是数学文化的发展史,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承、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的理想切入口。中科院李文林教授曾说:“数学史研究有三重目的,一是为历史而历史,二是为数学而历史,三是为教育而历史。”其中,为教育而历史,说的就是采用直接(附加式、复制式)或间接(顺应式、重构式)的方法将各类相关数学史料恰当地嵌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一、从数学史中厘清知识的本质

个体的知识发生过程应大体符合历史上人类的知识发生的过程。在课堂上再现数学史,就是把数学发展进程中的精彩瞬间移植到课堂上,让学生经历某个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像历史中的主角那样,在实际问题面前,经过艰苦的探索、周密的分析,甚至激烈的争论,才获得问题的解决,进而创造出新的数学概念、规则和各种规律。有了数学史的介入,学生便知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能厘清概念的左右关联,就会把问题看得更透、把知识看得更明。这样的课堂将更加彰显学科的本质,科学意蕴由内而发,让人受益无穷。

【教学片段1】为x×6编故事

师: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我们用“x”表示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x×6”就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上述为教材中例2教学内容的总结)

师:下面我们就用“x×6”来编故事。老师先示范一下,(掂一掂学生的数学书)如果x表示一本数学书的重量,那么x×6就是——

生:6本数学书的重量。

师:哪位同学接着编?

生 :如果x表示这支铅笔的重量,那么x×6就表示6支铅笔的重量。

生 :x表示一本数学书的封面面积,x×6就是6本数学书的封面面积。

……

师:能说完吗?

众:不能!

师:对,只要两个量之间是“6倍”关系,都被概括在“x×6”里了。

从算术到代数,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数学史告诉我们:完成從算术到代数这一步跨越的,不是方程,而是用字母表示数。这便要对数的概念进行扩展,即由“确定”向“不确定”过渡,由“一个”向“一类”递进,由“数量”向“关系”转变。笔者教了多年的“用字母表示数”,一直以为只有三个教学要点:①用字母既可以表示已知数,又可以表示未知数;②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一组数;③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又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只需把握以上三点,让学生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获得了体验,相应的认知结构自然就建好了。但事实证明,笔者想得太简单了,以致迷失了方向。如果学生仅仅知道“x表示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x×6就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笔者以前只教到这),这才到历史上丢番图的水平,虽然有字母表示数这个“形式”,但它本质是“替代”,对应到代数的核心(方程)中来看,那仅是“一题一解”。让学生继续用不同的情境给x×6编故事,是在扩充感性材料。“只要两个量之间是‘6倍关系的,都被概括在‘x×6里了”则表明了知识的实质。原来我们谋求的是“一类问题”的“统一解法”,现在则是将人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理性水平,抽象、不断地抽象,这才是代数的本质。

二、从数学史中明确教学的序列

教学设计要有学科的视角,也要有儿童的视角。有了学科视角的保障,教师的教才不会偏离方向;有了儿童视角的护航,学生的学才会真正发生。而数学史视角,它既能通览学科知识的全貌,又能预见儿童学习的历程,兼顾了学科视角及儿童视角。因为个体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一般遵循人类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所以学习者通过回溯历史上知识演进的主要步骤,可以获得最有效的成长。

【教学片段2】推选“代数之父”

师:在历史上,人们最初接触的都是确定的数,对于确定的数都用数字来表示,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基本是用表示数字的符号或文字来表达。比如每个重量×6、每个价钱×6、每班人数×6。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数学家花拉子密,这种表示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文辞”。(板书:文辞)

师:但用文字表达太烦琐,公元250年左右,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想到了“缩写”,这样就简便多了。(板书:→缩写)

师:仿照丢番图的方法,“每个重量×6”,取“重”发音的第一个字母“z”,“每个重量×6”就可以缩写成“z×6”。那么“每个价钱×6”就缩写成——(j×6)。

师:“每班人数×6”就表示成——(r×6)。

师:按丢番图的方法,每个字母都表示特定的意思,z×6和j×6是不能混同起来的。到了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想,如果把各类情境中特定的意思都去掉的话,不都是一个数和6相乘吗?用x表示一个数的话,这种关系就可以全部表示成x×6了。你们说,这种方法好吗?(好)

师:这里的x还是特定的意思吗?(不是)

师:对,这里的字母已经不表示任何一种具体的意义了,它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板书:→符号)。自从韦达把字母当作符号来表示数之后,许多数学难题得到了解决,数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同学们,如果让我们来评选“代数之父”,你想把这票投给谁?花拉子密、丢番图,还是韦达?(韦达)

研究数学史,我们发现:历史上从算术到代数的跨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花拉子密为代表的“文辞代数”,以丢番图为代表的“缩略代数”,以韦达为代表的“符号代数”,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突破性的意义。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预见一个新生个体学习的大体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对历史的再现过程,是个体与知识跨越千年的一次对话。历史会告诉我们一切,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发生的主要步骤设计教学的“前后次序”,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发生的主要问题设计教学的“关键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困难设计教学的“认知冲突”,等等。借助“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这一素材,在“为x×6编故事”环节后,恰如其分地链接历史,再现历史关键时间节点上关键人物的关键事件,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用字母表示数的真谛。这个过程,是对历史的重演,也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主要环节,学生们喜欢,自然也就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最后,学生之所以推选韦达为代数之父,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韦达的高明之处。而此时,学生们的代数思想真正地开始生根、发芽。当然,作为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的历史,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再现它的实际发展过程,而应该根据课程的目标有所选择、有所组织,要压缩冗长、无关紧要的历史阶段,高效地引导学生接受数学史的洗礼。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