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郭添浩
小学道德與法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因此,利用活动体验,整合活动资源,以内化理性规则,转化道德情感,优化实践智慧,就十分必要,值得探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彩平也指出,小学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的实践智慧。
而优化学生实践智慧,使其达到深度的自我批评与反思,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那么应怎样用好教材,提升学生实践智慧呢?要注意教材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重在活动,贵在体验。笔者从20年的教学经验出发,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改革尝试。
一、在正反面比较中,体现规则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学生在认识新事物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当遇到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时,就会产生认知矛盾。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矛盾,在课堂上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新旧、正反面的比较,产生认知悬念,驱动求知愿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受规则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大家排好队》这课时,正值班级荣获校运会低年段团体冠军。笔者兴致勃勃地分发纪念品。一开始学生们一拥而上,推搡碰撞,拿到的眉飞色舞,没拿到的垂头丧气。于是发第二件纪念品时,笔者就让大家排好队,每人一份,有序领取。教室里喜气洋洋,欢声笑语,排队的好处——“保安全、有秩序、守公平”自然得到学生认同,学生也顺理成章地获得“好生活需要规则与秩序”的认知。
为了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笔者又播放了两组视频。一组是校门口学生放学排队离校时的有序有礼;一组是班级下课时,教室门口的拥挤不堪。两组画面都来自生活,对比强烈。用这种方式定格生活瞬间,根植学生生活场景,迎合学生形象思维,更能体现规则的作用,自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智慧。
二、在思维碰撞中,强化规则意识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道德与法治课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信息,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成为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桥梁。
在上《大家排好队》这课时,笔者让学生讲述排队的故事。一位女同学不无感慨地说,一次去外婆家吃饭,排队等公交车,等了老半天,还是上不了车,饭也没吃成。这时,一位男生突然起来愤愤地说:“要是我,就不排。”这时,笔者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思维碰撞时刻正是强化规则意识的好时机,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组织双方辩论,甲方是“要排队”,乙方是“要挤上车”,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结果,甲方大获全胜,大家纷纷支招:早点等车、坐出租车、叫爸爸骑车送……五花八门,但是童真、童心可爱,而规则意识也随着辩论顺利植入学生心田。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经常会讲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难免会涉及规则与人情冲突、规则与礼让冲突的情况。这种抽象的规则、复杂的法律关系,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光靠说教是无济于事的,于是笔者采用创设情境、模仿表演、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灵活处理。情境一:老人要不要先上车?情境二:内急要不要先如厕?情境三:快开车了,我不赶时间要不要让他先买票?情境四:他上班快迟到了,要不要让他先上车?情境五:老弱病残要不要优先照顾?情境六:熟人要不要照顾?情境七:临时离队的,再回来要不要让他归原位?……这些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融情于景,在实践中体会法大于情,法不容情,明白从小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到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只言片语体现修养,小事细节彰显文明,谦让、礼让是人之美德。最后,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礼让才合适。
三、在反刍生活中,优化实践智慧
活动植根生活,智慧出自实践。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课程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让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实践智慧也就弱化了。那么教师设置“障碍”就成为防止“滑过现象”的有效方式。
“滑过现象”源于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对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去往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C地;而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产生“一滑而过”的现象。
在反刍生活中,设置“障碍”能充分调动学生情绪,让其积极思考、探究,这样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活动之一,同时也是“障碍”之一,是社会调查,在家长的带领下,学生实地考察银行、医院、车站大家排队的情况。学生经过调查会发现:银行交易用取号排队,“一米线”可有可无;医院看病用取号排队,插队了电脑过不了;药房取药更是叫号叫名,两者相符药才能取;车站购票可以网络订票,根本用不着排队……当今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得规则的遵守由单纯的自律转变为严格的他律,数据控制成了规则的铁律,更加安全、有序、公平。但是,电脑取号也有先来后到,所以网络排队也是要遵守规则的。规则意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障碍”之二是反思自己。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经常出现“课上一套,课后一套、校内一套、校外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或是活动深度不够,或是学习与生活脱节,导致体验肤浅,行动脱轨。因此,在《大家排好队》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反刍生活,在课堂上深入讨论、辨析生活经历,把碎片化的感悟变成系统化言行。笔者事先了解了几位同学的经历,让他们上课时分享。他们有的讲把叫来的的士让给了急需赶路的人,有的说帮耄耋老人到银行取号,有的回忆新店开张发礼品大家自觉排队去领;也有的讲超市购物付钱时插队抢先,真不好意思……通过前面几项活动的引导,学生对排队的重要性、公平性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再进行生活反刍,更能促进反思,巩固并提升规则意识,让《大家排好队》这节课的教学收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整合活动资源,让学生在深度的情感体验中去思考、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使之形成正确的“德行”,从而优化实践智慧,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意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双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