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准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时间:2024-05-08

薛命方 施彩琳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有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并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各环节紧扣目标有效展开,这样才能教有所循,学有所得。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中“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课堂教学目标含糊不清,目标落实不到位;有的只是照搬教学预案,却忽略了课堂的精彩生成;有的对文本重难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仍存在串问串讲串读的现象……这些问题说明,很多一线教师,或目标意识不强,或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心中无数、“胸中无本”、忽略学情,等等,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佳。那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二是要立足教材;三是要抓准学情。这样才能制订出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理清学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围绕总目标展开,体现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此,不同学段的教学,应突显学段的特点。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1)正确认读啦、梅等12个生字。(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种小动物爪(蹄)的不同特点。(3)在朗读中体会“小画家”的喜悦;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感情。(4)喜欢朗读课文,主动背诵课文。又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的教学目标则可设计如下:(1)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把生字写正确、写工整。(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揣摩重点词句,体会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体会掌声给予英子的力量,感悟“掌声”的内涵。(4)通过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也要珍惜他人的关爱的道理。

比较以上两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渐进的,体现了前有铺垫,后可持续的特点。如关于“读”的教学目标,一年级的要求是“正确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正确停顿”等,而三年级则要求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会质疑”。这就要求教师要潜心研讨《课程标准》,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制订出符合学段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有效教学目标。

二、领悟文本编者意图

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应立足于准确地领会编者意图,把握课文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前,潜心会文,读懂课文,读懂编者意图。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个特殊的单元,本单元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预测”这一基本的阅读策略。其实预测、猜测、推想等阅读策略,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就已经开始使用了,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将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成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进行预测,做到预测有据、预测有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判断力和想象力。本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根据编者的编排意图及文本特点,制订课时目标如下:(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3)初步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够顺着故事情节去推测,体验预测成功的成就感。(4)尝试预测老屋最终是否会倒下,与作家本人书写的结尾进行比较,体验预测之外的惊喜。

这样的目标设定,既立足文本,又体现编者意图。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把握学生学情

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学生的特点。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通过反复的朗读,熟读成诵,从而喜欢文言文。(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3)品读文中的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练。(4)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本课教学目标的制订,就是基于小学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对文言文学习存在困难的实际情况。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反复地读,多形式地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一课一得,从而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做好铺垫。这样的教学目标抵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统一“三维目标”

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的统一,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这便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实现“三维目标”之间的互相联系、有机统一,使教学目标不出现偏颇甚至缺失的现象。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只是简单套用“三维目标”,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教学目标模糊,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认识多音字“扎”。(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仔细分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旨在扫清字词障碍,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目标二旨在读通读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目标三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学习生字新词”侧重“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侧重“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有所偏颇,充分暴露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重“分析与理解课文内容”,在“写什么”上费时费劲,而忽略了“学习表达”与“揣摩怎么写”,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出现实效性差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可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调整如下:(1)认识本课生字词,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归纳课文所记叙的有关刺猬的两个事例。(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4)尝试有条理地复述课文,体悟用具体的事例描写动物的特点的写法。

总之,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潜心会文,准确定位。在明晰、有效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呵护学生的学习过程,倾听学生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的智慧体验,从而营造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融西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