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鄂城组
五月艳阳下,桃香四溢天。省级贫困村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张祖村的花卉苗圃里,花团锦簇、游人如织。现任张祖村花卉苗圃基地经理的李细新,看着一辆辆从苗圃中拖着苗木出来的汽车,感到由衷的开心。
今年已66岁的李细新,80年代曾任汀祖公社企业厂长,90年代曾任村民小组组长,2005年至今自主创业,创建了张祖村第一家花卉苗圃基地。
“看着村里的土地大片撂荒,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贫困户没有工作脱贫无望,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过饥饿年代的老党员,我感到很心焦。”问起建设苗圃基地的缘由,李细新如是说。
张祖村背后就是鄂州最高峰——四峰山。这里山地、林地资源丰富,而离城远、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一直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如何能把荒地利用起来,又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摆在李细新面前的一大难题。
脱贫致富还是要靠产业支撑。“一名老乡在外地做园林绿化工程,对苗木的需求量很大。”曾在外打工的丈夫带回来消息,让李细新欣喜若狂,苗木培育可是一个“绿色宝藏”,这不就是自己苦苦思索的产业吗!
“我们开始还不想把地租给她,怕土地用途改变后无法还原,宁可荒着。”一位贫困户开始时对流转土地建苗圃持怀疑态度。李细新多次上门做工作,介绍建苗圃基地不会改变土地用途,是绿色纯天然的。流转土地农户既可以拿租金,以后还可以在里面工作。诚心终于打动了他,同意将土地流转。
由于缺少资金,基地最初只流转了十几亩。“要先流转贫困户撂荒的地,优先招聘贫困户工作。”李细新从一开始就这样要求自己。第一年,基地处于建设阶段,投入大、获益少,李细新拿出自家积蓄以及园林公司支付的定金,全部足额支付了租金及劳务费。
“李经理对我们贫困户种植苗木是包销售、包技术。”一位现在也种植苗圃的贫困户如是说。但做到“苗圃两包”,也让李细新费了很大功夫。“我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種苗木,这门技术都是偷师学来的。”李细新笑称,技术都是从书本上自学和外地参观请教老师“他学”来的。而如今,她无私把种植技术手把手教给了村里的贫困户。
技术传开了,还要带头包贫困户的销路,而这也让贫困户对李细新竖起了大拇指。李细新一直主动将自家客户介绍给其他贫困户,并提醒他们防范风险。但市场瞬息万变,一客户与贫困户订购苗木违约了,贫困户一分钱没拿到,还要支付其他费用。贫困户向李细新求助,她二话没说,就拿出自己的钱,为贫困户垫付工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别人有困难时都应该帮忙,何况是贫困户,我再不帮他,他还要继续返回贫困状态,仍然需要帮扶。”李细新如是说。
自家苗木基地建起来,但产业化、规模化不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有限。为最大限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李细新先后两次将自家25亩苗木流转给村集体绿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以提高村集体收入。为支持修建村湾公路,她无偿移植所种苗木用于扩大路基。
如今,在李细新的带动下,28户农户开始种植花卉苗木。一块块苗圃,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与客户,让张祖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苗圃村”,也为脱贫攻坚挖到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宝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