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课堂因想象而精彩

时间:2024-05-08

吴智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能帮助学生切实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发展形象思维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做法。

一、借助插图,启发想象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最能唤起儿童的想象。根据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尽量多角度地观察每幅画面,并结合画面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以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例如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共有三幅插图,第二幅是一幅空白图,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开放、自由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幅和第三幅图,弄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再围绕“小兔是用什么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的”这个问题展开想象。学生在交流运南瓜的方法时,各抒己见,想法五花八门,有的说:“把南瓜切开,一块一块搬回家。”有的说:“借辆平板车拉回家。”有的说:“请几个小伙伴来帮忙抬回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把南瓜竖起来,滚回家”这个方法最好,既省力,又方便。在交际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境引入设置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如教学《葡萄沟》第二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想象自己来到葡萄沟: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什么样的景象?热情好客的维吾尔老乡会说什么?然后请一位学生以导游的形式带同学去葡萄沟观凉棚、赏葡萄。这种情境式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如,《王二小》故事发生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真正走进王二小?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先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利用音乐的渲染、背景的简介,让学生在接触文本前就触发了情感。学生融入了情境,愿学、乐学,此时再抓住重点词“顺从”启发学生想象:王二小是真的顺从吗?他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假如你是王二小,你当时会怎么想?学生在想象说话中既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易,又发展了想象力与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利用朗读,唤起想象

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优美的文章,有的文章要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朗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有的文章要用轻快的语调来朗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而有的文章根据情节的变化,要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写得各具特色,如果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试着用不同的语气把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的葱茏茂盛、秋天的果实累累以及冬天的充满情趣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想象着每个季节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优美,就易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细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填补空白,大胆想象

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广开思路,使学生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对事情的结果展开想象,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如《两只小狮子》一文以狮子妈妈的话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认为,听了妈妈的话后,懒狮子在妈妈的指导下,勤学苦练,成为一只勤劳勇猛的狮子。有的学生认为,懒狮子会主动向勤狮子学习滚、扑、撕、咬的本领,最后成了森林之王……这样,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学生就有了表达的冲动,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说写训练中也得到了提高。再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可针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问题:狼往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被狼吃掉了没有?学生沉思片刻,纷纷发言……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开想象,发表独特的见解。这样,想象力就得到充分的训练和發展。

五、学科整合,丰富想象

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整合,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彰显学生的个性。如教学《四个太阳》时,笔者以“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太阳”的形式导入新课,既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又不露声色地激活了学生潜在的灵性。学生们想象奇妙,画出的太阳有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的学习,学生饶有兴趣。再如,《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教学时可以将歌曲《快乐的节日》引入教学。当熟悉的、欢快的音乐响起来时,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随着音乐哼了起来,唱了起来,语文课与音乐的整合,把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调动了起来,节日快乐的场面以及孩子们高兴的心情便跃然纸上。这样,既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艺术修养。

六、求异创新,创造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同中见异,在求异中创新。如,教学《司马光》一课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出孩子外,你还可以用哪些办法救孩子?学生会设想出许多方法,有的说:“如果当时我在场,会马上搬来一把梯子,上去把孩子拉上来。”有的说:“我会找根竹竿伸进缸里让孩子爬上来。”有的说:“我会找大人来救。”……最后,再引导他们将所想的众多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同样,《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说说与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去思考问题,大胆想象,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