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时间:2024-05-08

张广荣

小学语文,我们通常接触的是现代白话文,但新课程改革带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的文章,它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可是文言使用的年代离我们实在很遥远,这让五、六年级的学生学起来感到艰涩、难懂,也让小学语文教师面临一场挑战。正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那么,小学文言文应该怎样教学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呢?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道:“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从目前看到的有关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章来看,把这几篇文言文作为学生到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过渡,似乎已经成为共识。

2001年颁布的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那么,该如何正确制定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真观看了许多名师执教文言文的课例,在这些课例的目标定位、方法选择上进行了对比研究。依据课标要求,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二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三是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了解大意,熟读成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讲究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中行先生在《关于学文言》一文中提出了“先尝后买”的观点,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很有启发。笔者想,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就应该是让学生“尝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1. 以“读”为本,深入理解,读出情趣,爱上古文。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新课标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如此,文言文亦然。文言文一般篇幅短,韵味强,特别适合诵读,而诵读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的指导。先由教师范读,以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在語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诵读文言文的特点;接着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最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时,一开始就摇头晃脑地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以自己的范读、领读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朗读的恐惧,为学生自读作铺垫。

其时,读,不仅有诵读,还有自读、泛读、悟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书方式。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读书方式,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2. 以“趣”为轴,古文为珠,激发兴趣,融入古文。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一定十分好奇,兴趣比较浓。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通过文言文中的一些轶闻趣事、寓言、典故、名句等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古文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形象生动的导入设计,韵味十足的朗读示范,身临其境的模拟表演,真实贴切的文言评价……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的第一则《矛与盾》时,首先,通过课件播放了一曲浑厚悠扬的古筝乐曲,在学生眼前展开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中。顺势设置悬念:“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中去看个究竟吧。”古代文化特有的魅力,笔者设计的教学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文言世界。然后,笔者为学生进行韵味十足的朗读示范,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伴着美妙的古典音乐,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一下子使学生置身于富有魅力的古文化殿堂,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接下来,等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笔者在课堂上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表演。“假如你就是那鬻盾的商人,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你会怎样誉盾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自己吆喝吆喝。”“假如你就在现场,听到商人先誉盾接着又誉矛,你会怎样说?”……角色迁移、模拟表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在笔者创设的逼真情境中,学生们入情入境地表演、诵读。最后,笔者竭力运用情境化的浅易的古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尔等真会誉矛也!”“善哉!汝亦如此!”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以古文为珠,突出“趣”字,带着学生融入古文,走进古典文学的殿堂!

3. 以“练”为辅,感受语言,了解大意,诵读古文。

课堂中的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渠道。但我们的学习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学好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而是借助文本,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读懂更多的文言文,从而感受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璀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巩固性的训练,即练习背诵、默写、复述故事,同时还应重视拓展训练。

古人读书,先求读熟,再求读懂。“读”是“悟”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当学生读通、读顺原文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揣读,引导学生通过对照课文后面的注释,大胆揣摩、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引导、点拨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中的《两小儿辩日》一课时,笔者抓住文言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的特点,以“读”为主,以“练”为辅,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语言,了解大意,诵读古文。

古人作古,文言成昨。古今汉语一脉相承,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作为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作品,是在经历了上百、上千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给后人的佳作。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城后张庄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