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刘萍
一、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统计需要”中唤醒
人教版二下的“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开始,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应能从统计的意识需要上被唤醒。
师:学校打算定做新校服,有四种颜色,辅导员想征求大家的意见,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各不相同,辅导员苦恼了,她苦恼什么呀?
师:问题被你发现了——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师:也就是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最多,我们就选那种颜色。可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人最喜欢的呢?
师:你的想法很好,在数学上,这就叫做“调查”。
层层递进的问题,唤醒学生经验的同时,推开统计的大门。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统计,但他们面对现实问题时会在潜意识中萌发统计需要。当学生今后遇到一个生活问题的时候,懂得思考:是否能用统计来帮助解决问题,是否能够调查?这便是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前提——调查的意识。
师:来说说看,调查计划里都有哪些项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目的)
师:首先,我们先要明确调查目的,(了解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有了目的咱們才开始调查。
师:“调查对象”——要调查谁呢?(全校同学)
师:全校3000多人,调查不过来啊!(调整调查范围)。
师:辅导员觉得你的想法很好,让全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调查,现在我们的调查对象就是全班同学。
统计工作是科学而严谨的,有必要让学生在第一堂课便切身感受。通过交流制定好“调查计划”,然后再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统计调查的严谨性。这是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必要素养之一。
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在“数据需要”中亲近
数据需要,是指唤醒与维持学生的调查行为,并使之指向“收集数据”这一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二年级的学生很难第一时间就道出调查的动机是用数据说话,因为他们对该部分知识的经验体验不足,只能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并渐渐走近“数据”。
师:我们打算怎么调查呢?
师:你们的意思——需要让每一位同学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师:袋子里的四色卡片代表四种颜色的校服。想一想,最喜欢哪种颜色,把它抽出来向老师示意。
师:老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数最多?
师:数一数,怎么数?
师:先分类,再数数。
师:喜欢红色的同学请起立,坐着的同学当“小小统计员",来数一数看,喜欢各种颜色的各有几人?然后,把人数记录在记录单的正面。
学生汇报,教师录入。
师:这么多的工作,就是为了得到这些数据(板书:数据),你们觉得这些数据有用吗?做什么用?
当数据进入情境时,便具备了丰富的信息功能。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调查后会得到数据,而数据呈现的信息又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为什么要做这些?所做的这些在数学上又是什么?”二年级学生统计意识是朦胧的,数据需要清晰化、明朗化。
师:大家刚才经历、体验的这个过程,就叫作数据的收集过程。(板书:收集)
师:收集了数据,我们再把它填写在这样一个有项目名称的表格里。是不是看得更清楚了?这个过程,叫作数据的整理。(板书:整理)
师:我们怎么知道,刚才这位同学汇报的数据对不对呢?(和其他统计员核对)
师:我又怎么知道,在收集这组数据的时候有没有重复或遗漏呢?(与参与调查的总人数核对)
师:统计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可以用核算总数的方法,来检验统计的时候有没有疏漏。
师:数据会说话,如果咱们班要选校服颜色,现在你知道选什么颜色合适吗?
师:这张表格当中除了能看出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你还能看出什么?
师:太好了,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数据背后丰富的信息,这个过程叫作数据的分析。(板书:分析数据)
动手收集数据、呈现数据,是一个活动性很强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据收集整理的来龙去脉、步骤名称,更要让他们在“亲近”数据的同时学会“校验”数据,在相应情境中核实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才能得以开始。
师:五(7)班最多人喜欢红色,要求全校定做红色,四(1)班喜欢黄色最多,要求定做黄色,谁的建议合理?为什么?
师:各班都有统计结果了,全校校服应该选什么颜色?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咱们还要收集一组数据,看看全校53个班级中,喜欢哪种颜色的班级数最多,问题就解决了。
全校校服的颜色只靠小范围的调查,这合理吗?学生通过思辨,强烈的数据意识袭入大脑:还要收集一组数据,看看全校53个班级中,喜欢哪种颜色的班级数最多,问题就解决了。在小学阶段,我们不期望学生掌握多少种方法,但是他要有这样的思考模型,遇到类似问题能想到严谨地、有步骤地调查,能想到用收集整理出的准确数据验证。这便是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核心——数据的意识。
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于“推理需要”中体验
统计中的推理是合情推理,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他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检验,只有靠“数据”来验证。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经历丰富的、不同问题背景下的数据整理、分析,作出推断和决策的全过程。
师:辅导员认真核实了一下,二(3)班还没汇报结果。二(3)班有2位同学请假了,这是他们班目前用“正”字记录的情况,还没整理到统计表里,你们愿意帮帮忙吗?整理好了,你可以确定,二(3)班,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了吗?(红20,黄19,蓝0,绿8)
师:只有2位同学而已,参与调查后可能改变结果!说说你的想法。
师:当有两个数据非常接近时,少数数据的参与就有可能会影响到统计结果。
如果请假的2个同学也参与调查,结果可能会怎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合理推断实际情况,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数据分析经验的积累。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增加学生对生活数学的敏感度,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借助数据分析,能够让我们推测出许多可能发生的事情,让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更为深入。
师:看来,二(3)班有可能加入“红色”队伍,也有可能加入“黄色”队伍!那辅导员就选不出全校的校服颜色啊?(红12,黄17,蓝10,绿13)
师:当两个数据相差较大时,个别数据的缺失并不能影响统计结果。
还有一个班级的统计结果不能确定,全校的校服颜色就定不下来吗?问题引起学生对数据深入关注。我们的设计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推理、交流能力和一定的应用意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四、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于“建议需要”中形成
数据分析后提建议和看法,实质上是数据分析的价值需求,也是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目的所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师:课前,老师调查了咱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5.0以上正常。4.7~4.9轻微近视(假性近视)。4.3~4.6近视。4.2以下视力很不好。你觉得我们班同学视力如何?理由是?
师:这是咱们学校五(7)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你又看出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师:你现在才二年级,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师:数据背后有着丰富的信息,都逃不出大家的眼睛!有人说“数据其实会说话!”可数据没有嘴巴,怎么却会说话呢?
师:这些数据是咱们带着“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情况”收集来的!所以,才会说话。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了解情况”而收集数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