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校园文化在品德课堂的运用

时间:2024-05-08

林祥炳

“品德与社会”在课程建设中,特别强调要“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近年来,我校创建了“红色之源”“客家之源”“闽人之源”“成长之源”“校史之源”“文化之源”等“六源”文化,如何将这些“源”文化中的许多图片、文字、音像材料融入品德教学,活化校内资源,提升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成为了我校每一位品德教师思考探索的主题。

三明市片区教研活动曾在我校举办,我校教师执教《我的责任》(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课。此课以省级课题“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的研究”成果“创境——体验——感悟——践行”为教学流程,以学校“源”文化资源为教学媒介,引导学生经历了“辨责任,明责任,担责任”的唤醒、感悟、探究、实践学习过程,很好地实现了“让学生初步形成责任意识,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的课时教学目标,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笔者对此课的成功之处也进行了思考,其主要亮点有以下几点。

一、创境,缘于真实

作为品德课程的实施,创设一个真实、有趣、高效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使课堂更具有亲和力、亲近感,是课堂成功的起点。

此课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观看我校“最美学生”视频片段。视频中呈现的是我校六年级学生照顾生病父亲的多组画面:孩子给父亲端水洗脚、擦身子、喂药;自己整理房间、打扫房间;洗碗、洗菜。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切入了“我的责任”这一主题,引发了学生的心灵共鸣。学生很快发现:作为家庭里的一员,理应为家庭成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段视频是我校在评选“最美学生”活动中的一段真实记录,是我校“成长之源”校本课程的视频资料,将它作为本课的创境环节,有着极强的真实感、亲近感,不仅正切主题,还让学生心灵相遇,激发学习欲望,唤醒参与意识。

二、体验,缘于亲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教学中,教师在聆听学生交流“有没有与教材第64页中的同学类似的情况”时,悄悄地走到学习委员身旁,轻轻地推了一下桌面上成堆的作业本,整齐的作业本“啪”地散落一地,全班学生的目光注视着学习委员。邻近的学生赶紧帮忙一起拾起作业本。接着教师进行了采访:

师:面对刚才掉本子、捡本子这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1:一听到本子掉地的声音,我就想,这下学习委员该怎么办?

师:急他人所急,好样的!

师:(教师走近捡本子的学生身旁)其他同学都只是用目光注视,而你却去帮忙,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2:如果学习委员一人捡那么多的本子,还要整理,得花多少时间呀!

师:你真懂得帮助别人。(走到学习委员身旁)你为什么要马上捡起本子,而且整理得那么整齐?

生3(学习委员):我是学习委员,保护好同学们的作业本,是我的责任。

师:是啊,每个人在这个班集体中都有自己的责任,那就是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团结互助、热情友善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精神品质,这样的精神是驱使我们承担责任的源泉。

这样一个非常自然、贴近生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有着直观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不正是我们“客家文化之源”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吗?这样的浸润,这样的感染,是用学生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获得的。

三、感悟,缘于思辨

在现实的课堂中,有的教师往往为了追求知识的整体性,而实施道德的绑架、灌输策略,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感悟。这样的道德灌输,只能让学生知其然,却不能行其然,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教学中,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在清流九龙公园,到处是纸片、果皮,有几个小学生随手扔下香蕉皮,还有爬假山、踩椅子、折花枝的画面,几位清洁工在打扫……视频播放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辩论:为什么清洁工要早出晚归?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有了自己的思辨,行为得到了内省,不仅懂得了清洁工朝出晚归的辛劳是在履行自己的责任,也知道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小市民,应尽自己的能力去维护城市的清洁。

这一段视频资料,是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县城时,在县电视台播放的,被引入为我校“文化之源”的素材,常常被运用在“做一个文明市民”的主题班会上。执教者摒弃了从文明与非文明的视角探究,而是从形成文明与非文明的根源“责任的缺失与坚守”的视角去引发学生思辨,激活了资源的再运用。这样把学生身边的现象、事例引进课堂,在课堂发动学生开展讨论,引发观点争鸣,形成内心感悟与觉省,是容易引发学生形成新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的。

四、践行,源于融入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出示学校督导队督导学生放学的几组画面,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辨别督导员履职情况所产生的效果,让班级中参与督导的学生谈谈自己督导过程中的感悟。这样的教学,进一步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内心深处感受责任品质的重要。而后教师呈现学校楼道转弯处的拥挤画面;校门入口小摊小贩多、车辆穿行的画面;九龙公园中乱涂乱画的画面……一张张生活中的画面,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社会,“我的责任”就在这样的岗位介入中形成了。

“源”文化是我校结合县情、校情开发的校园文化体系,融历史、文化、生活为一体,有着极丰富的资源素材,是我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学生在“明源”“习源”“悟源”“践源”的活动中,亲近社会,走进生活,审视自我,激活从内隐到外显的践行动力,唤醒成长的自觉。教学中,将“源”文化融入课堂,在课堂中播撒“源”文化的种子,既彰显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又让品德课程有真实感、亲近感,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内心驱动,为品质的形成发展打开了一道易于进入的门。

(作者单位:福建省清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