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管建刚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学生在习作中为什么说假话、空话、套话?怎样才能使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本专辑集中研究这些问题。
写,与现代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短信、邮件、微博、QQ、微信;写,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发短信、发微信,那热火朝天的劲;QQ群里欲罢不能,就是不肯下线,可你到班级里去调查看,有多少学生喜欢作文?其实并不多。学生的作文动力是怎么消失的呢?笔者以为,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求说“规范”的话
学生说话,用谁的嘴巴?自己的嘴巴;学生写作,用谁的语言?自己的语言。学生真的在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吗?不是的。通常情况下,学生用的是“作文”的话、成人认可的话。学生用的是课本中的语言,那可都是规范的成人话语。“成人话语”,指成人的文章;加“规范”两字,意味着成人的文章都被修饰得一个样了。读教材,几乎分不出巴金和老舍。尽管两人的语言风格是那样的不同。学生一直在学习“规范”的成人话语,几年下来,自然而然照着“成人的话”来写。学生已经从日复一日的课本学习中得到信号:谁能学着成人的话写,谁就是胜利者。于是,儿童说的话不再是自己的丰富的、新鲜的话,而是“成人”的。大人美其名曰“成长”。但这是多么可怕的“成长”。
很多人认为,儿童要读很多的规范的话,才能开始写,并用曾国藩教子的故事来证明。曾国藩教育孩子,一定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写的时候自能用上,自然会写。这话,我赞同一半。这一半,也需有个前提,即曾国藩时代。曾国藩的孩子写文言文。文言文和平时的说话,大不一样。学写文言文,需要大量读文言文、大量背文言文,好比我们学英语,必须大量读和背。然而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不一样;白话文作文和文言文作文,也不一样。
口语化写作时代已经成熟。学生不缺语言材料,语言的习得和生活同步,电视,电脑,广播,铺天盖地的广告,各种各样的包装袋、说明书,到处是语言,到处是语言符号,这是一个符号社会。“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几句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独有的。读了三年书,儿童的诗的语言就消亡了,为什么?被“规范”掉了。儿童进入学校,读规范的语言,长时间读成人的规范的话语,儿童成了“成人”。我看了不少小学毕业考满分作文,很悲哀,尽是些成人的话语和成人要的美好。
儿童本身有足够的诗人的话语等着开发。教师最要做的,不是往里边去填空,而是呵护和发掘,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你真要往诗人的儿童的大脑里填语言,那么你一定要注意,你填进去的东西,会不会使儿童沦为“成人”。去KTV唱歌,什么是好歌?适合自己音宽、音高,自己能唱的歌,就是好歌。而别人未必认为这歌好听。你非要让学生唱李谷一的歌,说这是经典,而学生的调子其实很适合邓紫棋。
学生抛弃自己的话语,抛弃熟悉的话语体系,迎合教材的、教师的、考试的、成人的话语来写,就像抛弃熟练的右手写字,而用左手写,怎样的结果?除了吃力不讨好,除了痛恨写字,还有什么?学生为什么喜欢QQ、微信、微博?那是因为在那里,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是他的地盘,他做主!
二、要求说“正确”的话
多年前的真理,多年后有可能是“歪理”。“地心说”一直被奉为真理,连阿基米德这样的大科学家都信。“日心说”一定正确吗?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才叫发展。怎么能让学生老说正确的话呢?学生哪有那么多正确的话呢?若一定要我说正确的话,我肯定不敢动笔。课标也只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从来没有要求学生说正确的话。然而到了一线的评价操作里,一旦学生作文里说的,别说不正确,就是不健康,也会被一票否决。
百家争鸣,就是要允许说错话,允许说不正确的话,只要不说假话。我们的作文教学正好相反,允许说假话,但不允许说错误的话、不正确的话。学生作文说空话、套话、假话,也不能怪学生,怎么能怪学生呢?那么小的孩子啊!
学生也想说真心话,说想说的话,说自己心底里翻腾的话。学生多的是气话、发泄的话、偏激的话,不太正确乃至错误的话。写这些话,教师不认账,作文考试不认账!非让学生说冠冕堂皇的话、美轮美奂的话,怎么办?——只好说些自己也痛苦的、咬着笔杆挤出来的假话、套话、空话。我一直认为,病态才是生命的常态。你别看自己好好的,其实身体正在走向衰老、走向死亡。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也常处于不健康之中,处于修正、改正之中。一个人的思想无法修正了,那就是僵化了,再没有活力了。
对于作文中的“假话”,朱光潜先生早说了,很多人不会写作,是一开始就走上了说谎的路。一个人,偶尔说谎,说些善意的谎言,这是正常的。拿起笔来就要说谎,你会爱上这种说话方式吗?——多么累人的事!谁都受不了。作文也如此,你拿起笔来,写的不是自己想的话,而是迎合的话、空洞的话。无话找话,累不累?
真心话,学生不敢说、不愿说;心灵深处喷发的话、跳跃的话,又不敢说,所以只好找些教师喜欢、考试认可的话来写。你说,会有写作的动力吗?学生为什么喜欢QQ、微信、微博?那里的话,不管正确不正确,不管健康不健康,爱说就说,爱写就写,在那里,你就是“王”。“王”的感觉,就是作文的最好的感觉。
三、经常说“无用”的话
作文里,学生说自己的话,说真实的、心里的话,作文动力就一定有了吗?不一定。学生作文里的话,还面临着被晾在一边、不闻不问的尴尬。
每个人都在想着他认为的当下最重要的事。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国家元首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小学生也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作文,用笔说话,说当下生命中的重要的话,目的是要获得倾听、获得对话、获得回应、获得关注、获得认可。学生正儿八经拿起笔写出来的作文,一次又一次地被当作“作业”,一批了事,一次、两次、三次、N次后,还有什么作文的欲望?
打个比方,教代会让你提案。你饶有兴致地提,提一次,“暗”一次;提两次,“暗”两次;提三次,“暗”三次,你还会提第四次吗?写的话,一直没人理睬,还有什么好说的?还能起什么劲呢?我不赞成把学生的作文叫做“习作”。我一直把课标说的学生“习作”,称为“稿件”或“作品”。每一次的作文,都是学生的一个作品。学生写的话,对于成人来讲,或许是“习作”,而对于作者本人——学生来讲,那就是他的作品。作文里,学生说真心话、藏在心里的话,说那些不宜用嘴巴来说、特用笔来说的话,居然被当作“练习”,挑几个错别字,不痛不痒写几句批语、一个等级,了事!
古时,读书人第一次作诗文,叫“开笔”。开笔礼很隆重。从此,嘴巴之外,有了另一个新的表达、交流的方式。作文,那是心灵的表达、心灵的呼唤、情感的倾泻、情感的宣泄,那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必须关注学生作文里发出的生命成长的声音。钱理群教授说,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然而,学生用文字的方式发出的声音,发出的真诚的、自我的声音,得到重视了吗?得到它应有的价值体现了吗?如果没有,那么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学生还愿意“写”吗?谁愿意一天到晚说“无用”的话呢?
一定要把学生的作文,看成他们的作品。要成就学生的“作品感”,而不是“次品感”。春天到了,班级要去春游,请学生写春游建议。那是“无用”的作文的典型例子。安全那么重要,春游的时间、春游的地点、春游的远和近、春游的长和短,哪是一个班级的建议能决定的?对于教材中的习作,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改良意识。以春游为例,不妨改为,请学生向好伙伴推荐一个春游的好去处,伙伴若接受了你的推荐,他游览回来,写一篇游记,看你们的感受是否一样;你的伙伴若没有接受,那么请他说说为什么,同时,请他也为你介绍一个春游的好去处。
问题不在于解决一次,而在于一次又一次。要建立一个学生拿起笔来说话,所说的话能得到阅读、回应的机制和平台。不少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学生的作文,回应学生的作文。我呢,每周办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发表学生的作文。学生为什么喜欢QQ、微信、微博?那里的话有人看,有人赞,有人回复,再不是那“无用”的作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