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发展为本,构建引发学生兴趣的数学课堂

时间:2024-05-08

杨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教育应运而生。近年来,不少教师开始重视生命科学与教育理论的联系,努力将课堂变为生态化的课堂。根据“构建生态课堂,提升生命质量”的现代教育观,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三大特点:自然和谐、生命灵动与整体提升。构建生态课堂,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育工作,而是教师的一份人生经历。教师站在生命的高度构建数学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数学课堂,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

小学数学作为文化领域学科,不仅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更是培养人性品格的殿堂。如何在课堂上营造自由、公平的人文氛围,在教学中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争相研究的课题。经过实践与探索,笔者针对此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人文情怀的浸润

人文情怀恰似一缕阳光,让心灵得以融通,让情感不再陌生。只有倾注人文关怀,才能构建一个自由、公平、和谐的课堂,这也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基础。杜亚丽在《关于生态与生态课堂的解读》中指出:“生态课堂包含了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学识、智慧和教育精神。”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心灵与心灵的共鸣,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词——互动。只有高质量的互动才能建立起生态的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传统教学中缺乏互动,学生们得不到生命的尊重,得不到“爱”的安抚,教育之道便失去了孕育生命的温度。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

善于利用自然资源,让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取数学知识与经验。首先,从身边获取自然资源。从身边获得资源可能很普通,但却充满乐趣,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认识百分数”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以百分数表示的数据来学习,衣服上、食品袋上、饮料瓶上随处都可见到百分数,学生从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学习热情高涨。同时,在学习中还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又如“千克与克”的教学。学习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估计一下一支铅笔、一枚硬币或是一块橡皮的质量,进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学习千克时,教师可以拿一瓶1L的纯净水作参照物,让它与书包、课桌等进行比较。生活中有丰富的资源,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其次,本地资源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地域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就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天上的风筝的形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称,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剪纸操作,引发剪纸创作的欲望,增强对美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再如“认识百分数”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所在城市的城市绿化率、绿化覆盖率等数据,加深对百分数的了解。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家乡,不仅学习了知识,还为成为“生态人”打下基础。

三、自主学习的实施

要顺应学生的自然认知规律,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思考创新的过程。“喂鸡吃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强行给小学生灌输知识,他们就会产生叛逆心理,而适当放松对他们的控制,他们反而会主动学习知识。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知识性情境,让他们自然地、轻松地交流,而后引出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平面图形,把学生已有经验中的转化思想加以唤醒,巧妙地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数个小组,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通过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一样的,由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底×高”,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同时又牢牢记住了所学知识。在“认识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或画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这样的“剪一剪”与“ 画一画”,很自然地引入“一周”的概念。其次通过观察自然感悟,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四、共生效应的运用

生态的课堂是合作的课堂,群体动力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我们就是要抓住“群体动力”这一关键作用,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将心爱的花栽到花盆里,却生长很慢,即便精心养护也不见效。而将它与其他植物放在一起,则很快便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就是“共生效应”在自然界中的体现。“共生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通过相互间的影响,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建立“共生圈”。在“共生圈”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克服畏难心理,彼此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进而共同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的亮点,顺势施教。课堂上学生反馈的信息十分丰富,其中不乏一些亮点存在,这些亮点是学生的灵感所发,稍纵即逝,教师要善于捕捉,让学生的灵感与智慧绽放光芒。就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圆形、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将折后的图形面积与原图形进行对比。有的学生竟能直接用分数说出答案,这显然不是课堂上讲授的,而是基于生活经验得到的。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数,印象会更为深刻。同时,学生一边游戏一边学习,情绪保持亢奋,在热烈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分数的初步知识”。

数学是一种文化,不仅彰显着独特的理性之美,还记录了人类智慧发展历程。要以文化引领数学课堂,使其真正走向“生活化”“人本化”,还数学以本真面目,形成多元的、生态的、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王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