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4-05-08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师院路天水师范学院(741000)杨明 宋蕾 王港华

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 年版)》)正式颁布,该标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 年版)》)的修订与补充,它既是中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和中考的依据,更是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为了更好地领会和落实《课标(2022 年版)》,本文对《课标(2011 年版)》和《课标(2022年版)》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简要解读.

1 编排结构的对比

从《课标(2011 年版)》和《课标(2022 年版)》目录的对比发现:正文部分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删掉了原“课程设计思路”,增加了“数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小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各学段的主题变化较大;初中阶段的主题变化不大,有些表述有所调整,比如,事件的概率改为随机事件的概率;附录部分新增了“课程内容中的实例”,删掉了“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新增的“核心素养内涵”是《课标(2022 年版)》的重点和亮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即今后的数学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是贯彻***强调的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并且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课标(2022 年版)》明确了数学学科学业质量的内涵,并以学业质量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的提出,明确了新的教学质量观,改变了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这意味着今后的评价要聚焦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学业质量”的提出也为今后初中的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能够促进教、学、考的有机衔接.

2 课程性质与理念的对比

2.1 课程性质

在课程性质部分,《课标(2022 年版)》明确了什么是数学,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课标(2022 年版)》提出“学生通过数学的课程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课标(2011 年版)》进一步强调了“数学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定位.

2.2 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部分,《课标(2011 年版)》提出了5 条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课标(2022 年版)》更加精练,提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并提出了五条基本理念,即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这五条理念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程融合五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条理念是后面四条理念的统领,后面四条理念则是落实第一条理念的具体操作途径.

3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对比

3.1 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课标(2022 年版)》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为人们提供一种认识与探索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表达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

在小学与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课标(2022 年版)》注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不仅仅是普通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要把教育目标落实到人,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各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不同的水平表现,《课标(2011 年版)》给出了82 个案例,《课标(2022年版)》在附录1 中给出了93 个教学与评价案例,为教师教学、评价以及考试命题提供了参考范例.这些案例大致可以分为小学和初中两大类:小学阶段:案例1 至案例23 主要侧重数与代数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案例数量关系的典型示范;案例24 至案例34 主要侧重图形与几何的案例示范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学生有规划做事的习惯和判断结论的能力;案例35 至案例58 主要侧重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案例的典型示范,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符号意识和对生活中游戏的再认识.初中阶段:案例59 至案例72 主要侧重初中阶段数与代数的计算与运用,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学生体会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案例73 至案例82 主要侧重图形与几何的典型案例再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案例83 至案例93 主要侧重概率与统计的典型例题示范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以及以跨学科为主题学习为载体,从体育运动的诸多方面提出健康或者安全的有关问题.

3.2 课程目标

(1)由提高“四大方面”转变为发展“三会”

《课标(2011 年版)》的课程总目标中在能力要求上提出要“提高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大基本能力”,简称“四大方面”.《课标(2022 年版)》则在课程总目标中阐述了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学生能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将“三段”改变为“四段”

《课标(2011 年版)》将学段目标划分为三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 年级)(简称“三段”),而《课标(2022 年版)》将学段目标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第四学段(7-9 年级),初中学段的划分是没有改变的,只是改变了小学阶段的学段目标划分,本次划分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学生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实际情景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寻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4 课程内容的对比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最为实质的问题,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理念很难落地,本次《课标(2022 年版)》基于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处理和呈现,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4.1 增删了课程内容,反应了时代要求

通过比较发现,《课标(2022 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聚焦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程结构上强调了数学逻辑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精选了数学课程内容,在教学评价上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是对《课标(2011 年版)》的继承和发展、更新和完善.学科知识必须置于育人方式改革语境下,进行结构化整合处理,增强知识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知识整体结构的内在联系,体现综合化、实践性,实现减负提质,做到“少而精”,避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同时,课程所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可迁移的,可以不断丰富、发展和进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2 突出了主题引领,彰显了课程内容观

采用“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方式来安排.关注了数学逻辑体系、内容主线以及知识之间的关联,突出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条主线,以主题为引领安排课程内容,并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这样的调整和安排更加突出数学的内在逻辑和数学思想,使数学课程更完整、更系统.在课程内容理解上,以学习为中心,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问题,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的过程方式问题,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问题,甚至还有教的怎么样、学的怎么样的水平问题,这种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更利于从学科知识本位转问核心素养本位,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的错误迹象.

4.3 强调了核心素养,开发了课程内容大形态

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确定基本原则,本次课程修订引入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的问题式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等综合教学形式,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呈现方式,使各部分内容彼此间建立有机联系,实现“少而精”,做到“纲举目张”,课程内容修订是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把学科核心知识融入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项目或任务等学习活动中,形成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