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言社会化理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4-05-08

邱洪瑞

[摘 要]语言社会化理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课堂教学前,建立课程学习“接触区”,可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语言社会化的进程;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互动建立课程学习“共同体”,可使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取与文化能力的提升同步进行;在课堂教学后,通过应用拓展和教学反思,可激发学生的应用学术创新能力,实现师生同步成长。

[关键词]语言社会化理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国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4-0033-03

2021年3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叮嘱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做学问不只是在象牙塔里搞“学院学术”,更多的人其实更需要在实践中搞好“应用学术”。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向应用学术而生,具有当然的应用学术性”[1],专业学位学术方面的定位在于应用学术。因此,高校应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学术性,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与培养学位研究生相比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

要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封闭、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的问题,发端于国外的语言社会化 (Language Socialization)理论很值得参考。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语言社会化这一理论体系中梳理出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观点,用以指导所讲授的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从课前、课中、课后全方面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以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语言社会化理论的引入

语言社会化理论起源于儿童语言习得领域,由人类学研究者提出,强调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关系,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其理念得到了很多领域专家的关注和应用。近年来,该理论也被我国学者广泛运用于各类课堂教学研究,如曾洁等的二语习得研究[2]、李玉琪等的来华留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情况研究[3]、陈征的学术英语读写教学研究[4]等。这些研究虽然关注的对象各不相同,但都不再局限于儿童语言习得领域,说明至少在语言文化学习领域,语言社会化理论的很多论述都是可资借鉴的。

那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能够得到语言社会化理论哪些理念的启示呢?以翻译硕士(MTI)课程——中国语言文化为例,语言社会化理论的以下理念均具有较大的启发性:(1)学习者同时处于不同的“共同体”(community)中,“共同体”及其“接触区”(zone of contact)是学习者建构新知识与能力的重要中介,也是学习者社会化的重要驱动力。(2)语言学习与社会文化习得同步,语言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语言是社会化的中介,也是社会化的结果。(3)学习者具有能动性、抵抗力、创新力和自决力,他们不是简单地复制或内化语言及意识形态,而是在环境的激发下主动接受、参与建构社会文化知识,从而影响其他的成员。这些理念对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很有指导意义。更进一步,由此建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他一些课程教学中亦可使用。

二、基于语言社会化理论的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是郑州轻工业大学翻译硕士的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汉字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提升汉语文化素养,增强中英或中韩语言文化理解、翻译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课程组基于上述语言社会化理论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前改革:以预先建立的“接触区”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语言社会化的进程

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中国语言文化班级学习“接触区”,使之成为学生语言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依据语言社会化理论,教学改革应从教师开始,作为引导者而非权威者的教师需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观念,并通过一定的措施付诸实践,构建多元化、彼此影响、共同成长的教学环境,使所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了弱化教师课堂讲授对学生的权威性影响,本次改革充分考虑和利用了当代社会发达的网络平台,把原来在课堂上展开的教师讲授内容全部提前录制为视听材料,放在课前,以中国语言文化学习“接触区”的形式出现。

学生进入中国语言文化学习“接触区”,会接触到一个程度不等的异质性的意义系统,在心理上产生语言文化方面的“冲突与矛盾”,进而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现在,课程组已在“郑州轻工业大学网络学习平台”链接了中国语言文化课程40个教学课时的视听材料,以任课教师录制的授课视频与学习通“速课”(44个)为主,穿插了一些名家讲座视频(21个)与其他视频资料(1个),让学生通过“接触区”提前观看这些视听材料,并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获取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为下一步形成有效的中国语言文化班级学习“共同体”做好准备。

此项改革的关键是取消了课堂上教师的系统知识讲授,在课前利用网络建立课程学习“接触区”。“接触区”的建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教师前期付出数倍于课堂讲授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建成,可以反复使用,教师只需稍加維护和完善。数年后再回看,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接触区”其实是事半功倍的。从学生方面来看,“接触区”使他们的课前预习有了明确的对象和方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查找资料不受空间限制,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中改革:以课程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各种互动贯穿始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活动,建立起中国语言文化班级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取与文化能力的提升同步进行。“共同体”是语言社会化理论的重要概念,强调学习者通过参与互动建立社会关系,融入共同体,关注学习者在社会活动中与他人的互动,以此作为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有意识地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充实、丰富学习者的个人实践网络,进而实现实质性的个人文化素养提升。

语言社会化理论重视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认为语言学习与文化习得是同步进行的,语言既是社会化的中介又是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内化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属性。基于此,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在深化学生对汉字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语言知识的体悟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大量课堂语言互动,促进学生内化优秀的汉民族文化。在此意义上,语言社会化理论与我国正在提倡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一致,对研究生课程的思政建设有着重要价值。在语言社会化理论指导下的研究生课堂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同步培养,为研究生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由于前期班级学习“接触区”的设立,中国语言文化课堂可以舍弃教师系统讲授的环节,而将大多数时间分配到语言互动中。语言互动的形式包括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点评等。课程组考虑到语言组织、交流的过程即文化意义内化的过程,故将课堂时间主要分配给学生讨论使用,相应弱化了师生讨论、教师点评的环节。生生讨论分组(3~5人一组,每次课均需重新随机分组)进行,包括组内讨论与组际讨论。首先,学生在组内就“接触区”语言点讨论提出有文化价值的问题,拟定本组达成共识的参考答案。其次,学生在组际抛出这些问题,交互进行提问,各组互相回答问题并评价提问的价值水平。最后,学生回归组内讨论,就他组的回答与评价进行反思,将题目与参考答案修订后提交给教师。教师从整体上掌握了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后,另行设计较为简短的师生讨论及教师点评。为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教师每次课都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并将这一分数纳入课程平时成绩。

此项改革充分发挥了课程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以生生讨论为主、师生讨论和教师点评为辅。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语言符号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提出的,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潛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时有两个要点:一是通过随机分组使讨论有序展开,二是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发言表达的积极性。

(三)课后改革:以有针对性的拓展活动促进师生的同步成长

在课堂教学后,学生要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和练习,提升应用学术创新能力;教师要写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反思,与学生同步成长。

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学习者在语言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和创新性,他们不仅能够对语言和意识形态进行复制或内化,而且能够主动地参与建构社会文化知识。据此,课程组认为,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精心设计主观性较强的作业和练习,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创新性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应用学术创新能力。例如在“汉语语音文化事象”一节教学中,学生学到了近体诗的格律特点与要求,掌握了格律诗基本的创作方法,教师适时布置“以今韵创作一首格律诗”的课下作业。学生们兴致高昂,在课下反复吟咏推敲,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展露出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年度流行语”一节教学中,学生学到了流行语产生的语言理据、社会根源及其反映出的社会生态与大众心理、对社会及语言的影响等知识内容,掌握了流行语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师相应布置“就当下流行的流行语,例如‘破防,自拟标题,写一篇语言文化分析论文”的作业。学生们在课下都能积极搜寻语料进行分析,体现出了对当代汉语言的文化理解能力。

根据语言社会化理论,学习者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新力是可以影响包括教师在内的“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的。因此,课程组提出,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身份,教师不只是设计者、引导者,还应该是学习的参与者、受益者。为了让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让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得以与时俱进,课程组要求任课教师每次课都写出一则不限篇幅的教学反思,用以指导以后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词义的民族性”一节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注意到“诸葛亮”“秦琼”“徐茂公”等人物专名同时代表了历史人物与小说人物,进而在课下领悟到客观现实、心理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复杂关系,于是教师将这一领悟记入教学反思中,准备在之后的教学中作为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又如,在“汉语的多义短语”一节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交谈时接触到了一些更典型或更具特点的例子,这些例子对学生理解汉语复杂的形义关系较有启发,教师在课后也将这些例子记入了教学反思,以备之后教学使用。

此项改革注重培养“共同体”内成员的能动性与创新力,使师生共同成长、课程与时俱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权威”,在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以及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得以发现学生话语对社会文化的建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课下批改作业和展开教学反思,既能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接受其他“共同体”影响而具备的独特社会文化价值,又能为之后的课程教学补充新的案例。

三、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后来居上,目前已经超越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迄今仍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简单套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出现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语言社会化理论恰好能够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指导理论,帮助教师解放思想、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课堂教学方式封闭的局面。在语言社会化理论指导下,课程组对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施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足以形成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新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随着语言社会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相信该教学模式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龙宝新.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学术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6):16-23.

[2] 曾洁,李婧.语言社会化: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范式[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103-111.

[3] 李玉琪,崔巍.语言社会化进程中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南亚留学生为例[J].语言与翻译,2017(2):93-96.

[4] 陈征.学术读写素养范式下的学术英语读写教学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7(3):80-84.

[责任编辑:周侯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