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4-05-08

黄小丽 甘佳艳 梁文敏

[摘 要]文章以探究社区理论为基础,并融入了学习存在维度。文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36名在线课程学习者进行调查,分析探究社区模型四要素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学习存在可作为独立影响因素,与社会存在、教学存在和认知存在共同预测并影响在线学习投入,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由强及弱依次为教学存在([β]=0.603)、学习存在([β]=0.497)、社会存在([β]=0.345)、认知存在([β]=0.115)。研究认为,应注重学习存在的支持,加强社会存在、教学存在与学习存在的内在协同作用,同时构建良性的信息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的学习生态系统,以促进学习者更高质量学习。

[关键词]探究社区理论;在线学习投入;学习存在;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0-0096-04

研究表明,改善学习体验是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的关键[1]。探究社区理论模型能够为保障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质量提供框架指引。学习存在对学习体验的影响至关重要,将学习存在纳入探究社区模型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探究社区模型和在线学习投入联系起来,但对探究社区模型与在线学习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以探究社区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存在要素为切入点,旨在探究影响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的因素,为提高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水平提供参考。

一、相关假设及模型构建

在线学习投入(Online Learning Engagement)是指学习者在在线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持续的、积极的情绪状态[2]。近年来,研究者对在线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以及同伴因素对在线学习投入具有积极的影响[3]。探究社区理论为研究在线学习投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工具。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探究社区模型(Community of Inquiry,CoI)是由加里森(Garrison)等人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共同创建的一个学习框架[4]。该探究社区理论认为,成功的在线学习体验取决于学习者在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等三个方面的互动和表现。三种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中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均显著影响认知存在,同时教学存在又会影响社会存在。该理论主张通过整合课程的教学角色、利用社区意识和认知参与度来激活和维持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打造深层次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投入。因此,理解和运用该理论来优化线上学习活动,对促进学习者更高层次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习存在(Learning Presence,LP)指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我参与和自我指导,包括自我调节学习和自我效能感两个因素[5]。在某模型中,教学存在对学习存在和认知存在均有显著影响,社会存在也对学习存在有直接影响。不过,该模型与原有的探究社区模型略有不同,即教学存在与社会存在并无直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存在的主体,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交流互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本研究仍遵循原探究社区模型,并以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为内核,将社会存在、教学存在、认知存在以及学习存在作为探究社区模型的四个构成要素。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教学存在对认知存在呈显著正向影响;

H2:社会存在对认知存在呈显著正向影响;

H3:教学存在對社会存在呈显著正向影响;

H4:教学存在对学习存在呈显著正向影响;

H5: 社会存在对学习存在呈显著正向影响;

H6: 学习存在对认知存在呈显著正向影响;

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探究社区模型的各组成要素与在线学习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学存在、社会存在以及认知存在等组成要素被认为对在线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认知存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社会存在支持学习者与同伴进行对话协商和交往互动,有助于学习者保持积极、热情、努力的学习心态;教学存在则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和维护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和学习效率。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在某个领域任务中的成功表现的自我判断。在探究式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学习投入,即自我效能感越强,学习者就愈加积极,就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和更高的学习投入度[7]。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管理和调节,囊括动机、方法、时间、行为、环境和社会等六个维度,通常具备高水平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投入学习的可能性更大[8]。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7:教学存在对在线学习投入呈显著正向影响;

H8:认知存在对在线学习投入呈显著正向影响;

H9:社会存在对在线学习投入呈显著正向影响;

H10:学习存在对在线学习投入呈显著正向影响;

本研究结合探究社区理论,并根据相关假设构建在线学习投入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有在线学习经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链接和二维码发放问卷。腾讯问卷平台共收回400份问卷,剔除填答时间少于1分钟和填写内容不实的问卷,最终保留336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84%。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及其信效度检验参见表1。所有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七点式计分,经可靠性分析和因子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所有题项的因子和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优度较好。

三、结果分析

(一)路径分析

本研究构建了路径分析模型来分析探究社区模型四要素与在线学习投入的影响效应。该模型已被成功识别,可做进一步的分析。具体模型见图2。

假设模型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十条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成立,且路径系数的β值均为正数,社会存在的决定系数R2为0.527,学习存在的决定系数R2为0.493,认知存在的决定系数R2为0.648,在线学习投入的决定系数R2为0.55,这表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

(二)影响效应分析

在路径分析中,标准化的总效应值(系数)为标准化的直接效应值加上标准化的间接效应值。根据总影响效应从强至弱依次是教学存在、学习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标准总效应值分别为0.603、0.497、0.345、0.115,如表4所示。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路径分析和影响效应分析,对学生感知的探究社区模型四要素与在线学习投入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习存在是预测认知存在的关键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除了教学存在和社会存在以外,学习存在同样是影响认知存在的关键因素(β=0.432)。这一发现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12]。认知存在是指学生在批判性探究社区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话来建构意义的程度,是促进深层次理解和高阶学习的要素。学习存在则帮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深度,以支持学习者迈向认知存在的高级阶段。因此,学习存在在探究社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认知存在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存在对学习投入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教学存在对在线学习投入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影响效应值为0.603),学习存在(影响效应值为0.497)和社会存在(影响效应值为0.345)次之,认知存在影响最小(影响效应值为0.115)。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14]。教学存在是学习发生的基础,由教师承担。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导向,对学生的交流及时给予评论和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存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自我调节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对在线学习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对学习的专注力更强,对学习的投入度更高,因此有更好的学习质量。而认知存在虽然在探究社区模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学生参与高层次环节较少,即整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基于以上研究,为提高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投入水平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注重发挥学习存在的作用,加强教学存在、社会存在与学习存在之间的内在协同;其次,构建良性的信息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的学习生态系统;最后,通过生生、师生以及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生态平衡的在线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祥恩,陈晓慧.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2000—2017年WOS核心数据库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2):37-45.

[2] 胡小勇,徐欢云,陈泽璇.学习者信息素养、在线学习投入及学习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3):77-84.

[3] UNIVERSITYM C. Relationship Model of personal?ity, communicati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J]. Business, 2015.

[4] AKYOL Z, GARRISON D R.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of inquiry over time in an online course: understanding the progression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cognitive and teaching presence[J].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8,12(3):3-22.

[5] SHEA P, HAYES S, SMITH S U,et al. Learning presence: additional research on a new conceptual element within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coi) framework[J]. 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 2012.

[6] GARRISON D R,ANDERSON T, ARCHER W.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a retrospective[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1):5-9.

[7] BANDURA A. Much ado over a faulty conception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grounded in faulty experimentation[J].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2007.

[8] SCHUNK D H. Commentary on self?regulation in school contexts[J]. Learning & instruction,2005,15(2):173-177.

[9] SUN C Y, RUEDA R. Situational interest,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ion: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43(2):191-204.

[10] ARBAUGH J B, CLEVELAND?INNES M, DIAZ S R, et al. Developing a community of inquiry instrument:testing a measure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using a multi?institutional sample [J].

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2012,11(3):133-136.

[11] PINTRICH P R, SHNUTG D A, GARCIA T, et al.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J].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3,53(3):801-813.

[12] GARRISON D R, AKYOL Z.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metacognition construct for communities of inquiry[J].The internet higher education, 2013,17(1):84-89.

[13] 黄庆双, 李玉斌, 任永功. 探究社区理论视域下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影响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8(6):73-81.

[14] 贾利锋,李海龙.临场感对在线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影响: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条件过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2):45-52.

[责任编辑:吴雪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