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研究

时间:2024-05-08

肖诚 袁成

[摘 要]石油精神是石油高校的灵魂,后勤服务育人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两者有机融合对做好石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行为管理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先对“石油精神”在新时代石油高校中的内涵与价值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后勤育人阵地、发挥后勤育人功能方面分析石油精神融入后勤服务育人的必要性。通过调研,从后勤工作、大学生、校园环境等角度归纳总结了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育人面临的问题,并结合西南石油大学的管理经验,从后勤员工自身引领、开展实践教育及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探讨了石油精神有效融入石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创新路径,为石油类高校开展后勤服务育人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石油精神;后勤;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0-0125-03

石油精神是石油行业的灵魂和基石,石油高校又是石油行业人才资源的源头活水。位于我国四川省的西南石油大学(以下简称西南石大)是全国第二所石油高校,在长期的建校过程中,石油精神一直是支撑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学校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有利武器。后勤服务育人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行业特色鲜明的石油高校在后勤服务育人过程中融入石油精神,不仅能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且能将石油精神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大学生,打造石油高校后勤育人特色,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石油人才。

一、石油精神在石油高校中的丰富内涵

我国的石油精神来源于石油工业,萌芽于延长油田和玉门油田建设时期,形成于大庆油田大会战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其内涵为:

(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石油精神自形成伊始,就饱含“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2]。西南石油大学首任院长马载带领一批年轻教师,怀着“兴油报国”的愿景,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新中国培养出了自己的石油人才。一代代西南石大学子深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以老一辈为榜样,到祖国边疆、戈壁荒滩建功立业,用青春与汗水在祖国大地上谱写了“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壮歌。

(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回溯西南石油大学的建校历史,没有校舍,自己建;没有黑板,自己造;没有粮食,自己种……西南石大人没有退缩,以苦为荣,千方百计克服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就是这样,西南石大人凭着“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手下无困难”的冲天斗志,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一砖一瓦筑起了为石油工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

(三)“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态度

“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干革命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3]。西南石大人不但用“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实事求是态度来搞学术研究,更用“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来办学兴校。学校创立时广延良师,一大批名校毕业的教师奔赴西南,他们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校留下了深厚而强大的学术根基。

(四)“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

西南石大人以“为国分忧、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为国家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南石大人在教育战线上同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用奋斗的青春在不同时期为学校建设发展、培育石油人才默默贡献。在建校初期,他们为祖国早日摘掉“贫油帽子”做贡献;改革开放后,他们为祖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做贡献;在划转地方后,为国家经济、国家能源安全及社会建设做贡献;随着学校向世界一流学科、一流能源大学和百年名校目标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二、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建立后勤育人阵地,对培育石油人才形成强力支撑

后勤员工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长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后勤育人十分重要;将石油精神中的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持续创新等精髓与后勤保障服务有机结合,有利于打造强有力的后勤育人阵地。

一是求真务实精神。后勤工作具有服务时间长、全年无休的特点,服务内容包含师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往往最苦、最脏、最累。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是石油高校后勤人的精神食粮,它时时提醒后勤人牢记工作初心,以吃苦耐劳、勤恳朴素的工作作风克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默默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追求卓越精神。从传统后勤(如对地下管线、教室门窗、花草树木的维护、保养等)到信息化、智慧化后勤的高速发展,追求卓越的石油精神有助于激励石油高校后勤人勇于进取、精益求精,更好地为建设一流能源大学做好条件保障工作。

三是创新协作精神。后勤自初建起,无论是结构、模式还是育人功能等始终在变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后勤工作必须随学校事业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同时提倡团结协助。

(二)有利于后勤育人功能发挥,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补充作用

环境育人作为我国育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下育人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后勤工作范围涉及校园各类环境,如食堂就餐环境、公寓居住环境、教室学习环境、活动场所环境等,若将石油精神有机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营造出浓郁的石油文化氛围,能更好地突出石油高校特色鲜明的育人环境,从而促进科学、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互渗透,更好地培育石油人才。

三、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育人面临的挑战

(一)后勤视角

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学校比较重视理工科教育,而在文科类及服务育人方面比较薄弱;对于后勤工作,则更加注重服务保障,对服务育人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自上而下对育人工作重视不够,缺少相关评价机制。从后勤整体来看,更加强调服务效率和效益,比较重视对“物”的管理,轻视对“人”的服务;从后勤个体来看,部分后勤员工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认为后勤服务工作只是自身谋生的手段,没有主动参与育人的意愿。两个因素叠加,导致后勤工作缺少精神层面的内在追求,弱化了石油精神的继承与传播。

二是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发展,学校的市场资源、商业利益被逐渐放大,在此期间,引入的社会服务企业由于学校对其引导教育不够,对高校育人属性认识不够;同时,学校鲜有育人方面的考核制度,致使引入的企业不重视育人,更谈不上对校园文化的认同。

(二)大学生视角

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思潮相继涌现,新旧观念相互冲突,造成部分学生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部分石油主干及其配套专业的学生认为,“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提法等同于让他们一辈子孤守沙漠、死守油井,是不顾及他们感受、不考虑他们发展的做法[5]。

二是部分学生个体意识增强,而集体观念、团队观念减弱。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少部分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观念、全局意识,在团队活动中表现冷漠。

三是部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苦干实干精神弱化。有的大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不善于动手实验,导致认识与实践脱节;有的大学生没有高考压力,入学后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精力投入不够,生活也比较懒散。

(三)校园环境视角

西南石油大学自1958年建校以来,虽然形成了以石油文化为代表的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但是因校园面积大、环境可塑点多,未能将石油精神进一步延伸或升华,缺少感染力强、可持续影响的亮点。如在学生宿舍文化打造方面不够:作为学生在校居住时间最长、活动最频繁、最容易对其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地方,其文化建设方面不够丰富,没有形成宿舍文化,虽然部分学院也零零散散地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并不成体系和规模。

四、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从育人角度看,后勤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后勤员工是“不上讲台的老师”,后勤员工既是管理者、服务者,又是教育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为此,石油高校后勤人员首先要把石油精神的精髓“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作为其价值标准和做人准则,并落实到日常行动上,体现在服务细节中。要身在后勤心怀天下,树立个人对祖国、对学校的深厚情感;发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争创一流后勤;讲求科学,实事求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时刻以师生利益为重。每名后勤人要始终牢记自己不仅是一名员工、服务者,还应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并因教育者、管理者身份,不断学习和继承石油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践行石油精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只能开展线上教学,学生不能返校;9月恢复线下教学,为使返校学生有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条件,后勤员工不畏艰辛,开展了“云晒被”活动,对全校3万多床被褥进行晾晒。为确保不出错,他们给每一床被子编了号,贴上标签;中午拍打被子并翻面,下午收回来叠好,整理床铺,贴上寄语。“做一回远程被宠的孩子,好暖”“这个温暖的世界,一直有人爱着你”等温馨的话语,在学生中久久流传。

(二)多措并举,开展实践教育

发挥高校后勤资源优势。由于后勤工作点多、面广,能够为學生提供很多实习实践和勤工俭学的机会。选择其中一些相对艰苦的劳动项目,可以有效增进大学生对石油精神的情感认同。当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没体验过劳动的艰辛,不能真正了解石油前辈创业的艰难,若能让其跟随食堂工人每天泡在食堂数小时,在艰苦的环境中体味、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对石油精神的认识更加具体、深入。西南石油大学建立了“苗圃园艺”育人实践基地,后勤员工精心准备,设置了松土除草、浇水施肥、扦插、苗木栽植、病虫害防治、绿地建设等体验性、参与性劳动环节,引导学生在挥洒汗水的劳作中体会劳动快乐,感悟石油奋斗精神。

开展后勤课堂方面。鼓励优秀后勤员工上讲台。后勤课堂育人大多是通过后勤员工,按照隐性教育的规律,将育人工作渗透于后勤保障的各个方面[1]。而随着劳动教育、工程实训教育等与后勤工作有直接关联的课程的开设,后勤员工也有机会站上讲台。他们具有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又长期受石油文化熏陶,能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不一样感受,从而强化石油精神的培育。

(三)营造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因素对人的性格形成能产生重大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营造浓厚的石油文化氛围、打造具有石油高校特色的校园环境十分必要。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校园环境的改造力度,邀请专业团队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系统设计,先后在校园重要广场及人员密集处设置了“石油之光”标志、“石油魂”及王进喜塑像,特别是在新装修的学生食堂,打造了以石油管线、石油挖采等为背景的装饰装修风格,这些具有石油特色的标志性设计能很好地宣传石油精神,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归属感、自豪感,继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校之心、恋油之情目的,更加激励其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再如针对学生宿舍石油文化的薄弱点,学校正在推进书院制改革,着力为石油专业及其他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融合、交流的平台,为石油文化的普及奠定基础。

五、结语

立足新时代,石油高校应充分利用石油精神的丰富内涵,抓住后勤育人与石油精神的契合点,克服不利因素,创新后勤育人与石油精神的结合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在坚持中赓续,真正把石油精神扎根于大学生心里,使其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石油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子懿.新时代石油精神的传承与践行[J].人民论坛,2020(35):92-93.

[2] 崔发展,刘鑫.石油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2):21-26.

[3] 张立勇.从科研生产工作看如何弘扬“石油精神”[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7(3):79.

[4] 齐琳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合力育人机制建设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7.

[5] 赵永清,张浩,蒋艳芳,等.构建以石油精神为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石油教育,2008(5):67-70.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