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实践服务增强学生党支部活力的载体与价值

时间:2024-05-08

常小飞 朱锐 陈君 胡炎凤

[摘 要]在“三全育人”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实践育人已经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展实践服务活动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既是促进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党支部活力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参与双奥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为例,探讨党支部以社会实践、党支部共建和志愿服务为载体形式,在实践过程中确定服务方向点、延长服务时间线、扩大服务覆盖面,对理论知识不断强化、转化与拓展,以增强学生党支部活力和达到育人效果。

[关键词]实践服务;学生党员;党支部活力;载体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258-03

在“三全育人”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实践育人已经上升为一种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身基层建设成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书记在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中勉励青年人“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带领学生党员投身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使其参与社会建设,切身感受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在实践中不断磨炼与成长,有助于学生党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党支部增强组织力与活力。

一、学生党支部活力不足与学生实践服务存在的问题

学生党支部存在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对外交流、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党支部活力不足,而常规的学生实践服务项目也存在“方向偏、时间短、覆盖面小”等问题。

(一)学生党支部活力不足的原因

1.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教育效果欠佳

理论學习作为学生党支部的主要活动内容,对党支部成员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和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室内会议形式和“填鸭式”的灌输形式对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往往会导致其学习效果不明显、认识不深刻等问题的出现,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一些学生党支部开始探索丰富活动形式,在学习中加入竞赛、游戏、情景模拟等环节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增强了党支部的活力。但理论最终是要用于实践之中的,学生要走进社会、走进基层去了解中国的民情和发展,因此,党支部活动形式应从室内向室外进行拓展。

2.学生党支部对外交流缺乏,拓展活动较少

学生党支部在遇到需要合作开展活动时会优先选择与校内其他学生党支部或教师党支部进行联谊。这个一方面是因为在学校内部容易找到共同开展活动的合作对象,场地和时间也便于安排;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校学生无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并受活动经费的限制,导致其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与企业单位和基层组织无法建立起长期合作的联系。大学生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和青春活力,其党支部若能与乡村或企业等基层的党支部对接合作,必然会为对方注入新生力量以及丰富活动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党支部需要与社会外界合作,为自身提供展示知识储备和才华能力的舞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3.学生党支部服务意识薄弱,社会贡献有限

一些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相对较浅,思想尚不成熟,容易受到西方多元化思想的冲击,加之现今 “精致的利己主义”在学生中盛行,使得部分学生缺乏社会服务意识。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必然会对其价值观念培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生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培养党员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基层、了解国情、奉献社会,培养、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二)学生实践服务存在的问题

1.实践目标不够清晰,对活动成果没有规划

实践服务团队对实践的目标和成果没有规划。团队在确认实践主题后,往往不能进行广泛而细致的调研,未能全面了解实践地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受众群体的需求,服务方向不能准确确定,或服务方向与实践地的实际需求不符,导致调研结果、数据分析和对策方案的实用性不强,缺乏实践成果向科研成果转化的价值,达不到“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社会实践要求。

2.实践时间短暂,活动容易流于形式

社会实践的活动都在暑假期间进行,除前期筹备、后期总结外,实际活动时间仅持续一周甚至只有一两天。活动开展周期短,与实践地无法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导致活动易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在社会实践选题阶段,选择了距离本校较远的地区,也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遥远的路途、昂贵的交通住宿费用和短暂的活动时间,都会导致实践项目没有实际进展。

3.实践覆盖面狭小,活动效果有限

国家向高校参与社会实践的团队提出了“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的实践要求,但部分以调研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最终仅有一份调研数据结果,没有针对相关数据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无法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服务实践中也存在受益人群少、宣传覆盖面狭小的问题,无法取得实践应有的活动效果。

二、学生党员参与实践服务的载体形式

学生党支部增强活力需要走向“田间地头”,走进企业单位,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而且实践服务是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不二选择。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学院”)学生党支部参加服务冬奥的实践服务,形成了社会实践、党支部共建和志愿服务多种服务载体形式,在增强党党支部活力的同时解决了传统实践中“方向偏、时间短、覆盖面小”的问题。

(一)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确定服务方向

地学院学生党支部组建暑期实践团队,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数据分析能力,分析奥运会场馆后期利用和文化宣传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冬奥会场馆建设提出相关改善意见,确定实践团队的服务方向。实践团队成员基于数据分析对历史上各个奥运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宣传指数、剩余潜力开发指数、文化影响因子三大评价指标,运用SA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各指数与其子指标的相关关系式,并建立评价标准。同时收集北京奥运会场馆使用情况的相关参数指标,并利用所得关系式计算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别达到优和良,根据这个结果知道在奥运场馆剩余潜力开发、奥运文化影响方面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因此,团队将开发奥运场馆剩余潜力、提高奥运文化影响力作为双奥城市建设的主要服务方向。

实践团队成员分别前往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北京市国家体育场和北京市国家游泳中心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在收集场馆相关指标数据的同时,也了解各奥运场馆的修建历史和现今的商业价值并进行视频采访,调研普通民众对奥运场馆的看法。通过对历年奥运会的举办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借鉴北京市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经验,对2022年冬奥会提出发挥特色建筑物的地标作用、对赛后奥运场馆和设施的充分利用做出长远规划、利用奥运热潮迅速提升旅游业地位及加大冬奥会宣传经费投入的相关改进意见,并将长远规划奥运场馆的利用价值作为此次服务冬奥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向。

(二)以党支部共建为载体,延长服务时间线

为使服务冬奥的时间能够长期延续、活动能长久进行,地学院研究生以“红色1+1”基层党支部共建工程为载体,多次前往冬奥会高山滑雪的场地——北京市延庆区西大庄科村,与村委会开展交流座谈,并与村支部确立长期的活动共建关系。西大庄科村作为冬奥会场馆所在地,其总体功能定位是国际一流的高山滑雪中心和雪车雪橇中心、国家级雪上训练基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区域性山地冰雪运动旅游休闲冬奥主题公园[1]。在共建活动中,学生参观西大庄科村土地一级开发项目沙盘模型,了解冬奥会延庆赛区规划建设情况,共同探求长期服务双奥城市建设的计划机制,规划服务冬奥宣传的活动内容。同时,学生党员深入基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探寻冬奥场馆建设过程中的优秀事迹,对崔桂军七年如一日防火护林以及徐建喜成立服务保障队为冬奥选址保驾护航等先进事迹进行记录与宣传,引导学生党员学习基层党员干部为冬奥会全心奉献的精神,树立为冬奥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扩大服务覆盖面

为扩大冬奥服务的覆盖面,使冬奥知识全民普及,地学院研究生在中小学中开展“北京冬奥会宣讲活动”。团队成员在讲解过程中与小学生沟通互动,对冬奥会的历史、举办冬奥会的意义进行详细宣讲,为小学生介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进展情况,引导青少年学习冬奥会的比赛项目内容,了解掌握冰雪运动的技术要点。服务团队以青少年为重点,全力引导大众参与冰雪运动,推广冰雪运动相关项目,满足大众了解冰雪运动知识、参与冰雪运动的多样化需求。

三、学生党员参与实践服务的价值意蕴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是中国向世界展示风采、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又一契机,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助力双奥城市建设、服务冬奥城市宣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这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一项需求

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奥城市,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添上了一抹新色彩。奥运会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盛大活动,具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效应。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冬奥会等国际性活动或赛事,进行了场馆建设以及道路交通、通信工程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更新和环境的改善,这些对北京可持续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能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北京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效益。在2022年冬奥会的筹划准备阶段,中国提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对冬奥会相关内容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宣传,因此,宣传冬奥相关知识、推广奥林匹克文化、开发冬奥场馆使用价值,也成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一项基本需求。

(二)这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一种方式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基层实践中将理论与现实、课堂与实际、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2]近年来,北京围绕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内容,每年面向首都大学生招募开展普及宣讲、历史成就观察、科技支农服务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生产和民生调查中,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通过亲身投身基层并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做到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冬奥会雪车雪橇场馆的所在地延庆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因此,宣传冬奥会相关知识、服务双奥城市建设不仅是“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双百行动计划”中的一项内容,也是首都高校引领学生投身基层、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行实践育人的一种可选方式。

(三)这是青年学生服务国家的一条途径

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思考和规划人生道路,在为国家服务的过程中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青年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的实践中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在实践中开展专业调研、知识宣讲、科技推广等类型的活动也能将青春活力带入实践服务点。冬奥会是中国获得的又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青年学生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推动全民健身进一步普及,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进步,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是否能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与青年学生能否参与到冬奥会的宣传与实践中息息相关,因此,引导大众参与冰雪运动,推广冰雪健身休闲项目,进一步促进中国冬季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中国冰雪产业加速发展是青年学生服务国家的一条可行途径。

北京在继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又携张家口一同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为全球首个双奥城市。为2022年冬奥会的宣传和筹办添砖加瓦,是首都大学生“用奋斗成就青春事业,用奉献彰显青春风采”的历史使命。地学院学生党员在助力冬奥会宣传、服务双奥城市建设的活动中,通过科学的数据统计方法,结合实地走访总结经验措施,并向青少年宣传奥运知识,学习与传承奥运精神。其参与实践服务的载体形式和价值意蕴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党支部活力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及方法。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实践服务活动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开展实践服务活动,能够使其与社会基层或企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增强党支部活力、學生奉献意识的有效办法。

[ 参 考 文 献 ]

[1] 冬奥延庆场馆建设运营招募社会资本 合作期限30年[EB/OL]. (2017-11-18)[2020-08-20].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1/18/c_1121974334.htm.

[2]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