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4-05-08

徐永新 侯刚

[摘 要]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环节。项目组对河南省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在梳理应用型课程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途径:转变教学思想,明确课程改革目标;与一线企业共同研制培养方案;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OBE理念;应用型课程改革;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077-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1]。2015 年10 月,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2月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2018年6月教育部组织召开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工作会议。教育部门一系列的建设工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以本为本”为基础,继续推进“四个回归”,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水平[2-3]。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技术高校转型是必然趋势,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应用型和实践型的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基础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必须围绕学校本身的办学定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导向。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开始在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实施,近些年来在国内高校不同专业也得到了广泛开展[4]。课程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改革质量是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的关键,其核心是OBE理念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及实施[5]。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建设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误区?本研究以河南省地方高校为调研对象,探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方法、条件及关鍵因素,探寻有利于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途径,落实应用型办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应用型课程建设内涵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课程的研究较多,众多学者关于课程研究的观点一般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课程属于理性主义的范畴,将课程归为高深学问和知识,认为高等教育课程更多是提升学生的知识和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文化内涵的提升。另一种观点将高等教育归为功利主义范畴,认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建设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6]。直到20世纪中期结构主义课程观的出现,人们对课程认识的观念才被打破,改变了传统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对立的状态,为后来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同传统高等教育差异较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要培养能够从事生产、管理和销售的应用性实践人才。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对传统课程模式的全面改革,核心是对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实施进行改革,提升实践活动的比例及有效性。应用型课程建设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完成情境任务,即实践任务,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消化。知识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传统课堂的讲授是不能真正完成课程目标的,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将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重在对原教学内容的重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以实践任务作为知识框架的载体,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形式的改革,强化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限制,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教学方式上,以线上资源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情境任务或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传统考试的评价模式,以学生能力为考核中心,突出过程性评价,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应用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尤其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的地方高校更是如此。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系统地进行梳理,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科技学院等几所本科学校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应用型课程建设目标不够明确

地方高校要提升教育质量,首先要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有清晰的思路,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在应用型技术大学建设过程中突出自身特色。关于地方高校是“向左”还是“向右”的改革一直争论不断。“向左”是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根本的变革,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未来工作岗位的,提出人才培养过程可以效仿职业技术或技校的培养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培养学生技能本领。“向右”是指强调高等教育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以及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的熏陶。教育方向的适度性和精准度很难把握,过于“向左”会使“象牙塔”教育走向职业技术教育,过于“向右”则会影响高等教育应用型的改革,使高等教育拘泥于传统教育,过于“顶天”而不能“立地”。

在本科教育阶段,如果学生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势必会导致应用型课程建设目标也不够明确清晰。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应培养“顶天立地”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培养要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突出对应用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应用型课程设计层次需要提升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地方高校的调研笔者发现,虽然许多高校对应用型课程建设非常重视,但较多一线教师仍然对应用型课程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不够理解,甚至不够认同,没有深刻理解应用型课程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应用型课程仍然是按照教材的架构和内容来开展,课程结束之后配以较少的实践,而实践环节也局限于概念、知识点和案例。显然,这样的应用型课程设计还是隶属于传统课堂模式的范畴,只是为了形式上的改革而增加了部分案例和实践。

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制订培养方案中让所有专业教师与用人单位代表共同参与,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继而在设计应用型课程实施方案时,始终明确课程设计的方向和理念,改变完全按照教材讲授模式,改变整个教学思路,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应用型课程的设计水平,实现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金课”目标。

(三)应用型课程实施环节融合度不够

应用型课程不是摒弃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知识的讲授仍然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学习的基础。应用型课程改革是要将理论知识和任务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索创新的本领和实践操作的技能,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知识应用的状况。应用型课程建设不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开,而是将专业教育建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学生现代能力的培养得益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共同改革,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融合程度高低和质量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成败。

(四)应用型课程评价模式缺乏多样性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高校课程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部分,考核方式一般分为期末考试或考核两种形式。大部分的课程成绩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期末卷面成绩、考勤记录、课堂表现和日常作业等,期末卷面成绩一般所占比例为70%;考勤记录、课堂表现和日常作业所占比例为30%。显然,学生期末成绩主要靠卷面成绩来判定。

通过卷面考试形式考核是传统教育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然而考试内容往往是对学生客观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日常学习过程中其他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四种形式开展,包括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平时听课评价及学生评价,这种看似完整而系统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往往会掺杂着一些主观的因素,尤其是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平时听课评价。应在课堂评价中提高学生评价的比重,同时要研制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问卷,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辅助学生完成课程质量评价。

三、应用型课程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目标

传统的高等教育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目标多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即在实际工作中具备从事基础研究能力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具有一线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毕业生进入岗位以后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减少岗前培训的时间和费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转换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关注教师在课堂传授了什么知识。学生在应用型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二)与一线企业共同研制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实施的纲,应用型课程改革是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一环,进行应用性课程改革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有系统的工作程序,要将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深入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相应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核心能力以及素养要求,成员不能仅有专业教师,还应包括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往届毕业生,由他们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要和相关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企业所需明确体现在培养目标之中,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应渗透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匹配科学合理的教材是应用型课程质量建设的重要保障,应用型课程的教材除要有一个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之外,还应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加大实践部分的比重。教材中最好能有大量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应用型课程的教材突出立体知识的重现和整体建设,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或工作过程中的真实体现,这需要与一线企业合作融入企业的真实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革新性转变,同时,需要在保障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课程实践部分的课程学时,提升实践训练的质量。注重教材内容更新的时效性,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最新的技术、方法、工艺及管理方法融入教材之中,对接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需求。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改革

应用型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应用型课程课堂采取的教学方法要与课程内容及目标相匹配,可通过任务驱动、翻转课堂、分组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方法来开展,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线上资源与线下讲授结合等形式进行组织。改革后可增加网络空间、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作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手段,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方便及时回应。相关课程资料,如课件、电子版参考书、教学大纲、案例、视频等提前上传到网络平台,方便学生课下开展自学及完成作业。当然,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目标是服务于应用型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任务及时进行调整。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以往的教学评价均由教师来进行,客观性稍显不足,且可能与行业实际相脱离。应用型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强调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能力评价的模式,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为方向,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推行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的比重,在完成真实项目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过程性考核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效果,一部分由学生分组互评,另一部分由任课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四、结语

课程质量和学习的成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应用型课程改革以OBE理念为导向,结合学校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建义,赵永强,王爱国.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18-20.

[2] 冀宏,张然,张根华,等.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理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1):40-44.

[3] 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9-102.

[4] 王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255-257.

[5] 刘丽梅,张英良.建设应用型课程实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72-76.

[6] 赵建义,赵永强,王爱国.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18-20.

[收稿时间]2020-08-14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ZZJH-499);河南省教育厅2020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2020-JSJYZD-049);许昌学院第二批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许昌学院教育教学教改项目(XCU2019-YB-001)。

[作者简介]徐永新(1979—),男,河南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教育。

sdjzdx20220323103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