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能源汽车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4-05-08

史立伟 周晓宇

[摘 要]为服务新能源汽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对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山东理工大学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研究生培养方向,并进行了教学改革。文章在分析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了新形势下车辆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方向新增了电动汽车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理论、驱动电机原理及控制等重点课程,优化了课程体系;推进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平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平台及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新能源汽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多学科交叉;新能源汽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9-0176-03

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石油短缺这三大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发展节能、环保、零排放的电动汽车。传统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弊端日趋明显,汽车尾气的排放及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颁布从制度与政策的层面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意义[2]。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一方面面临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困境,多处内燃机关键技术掣肘于外企[3];另一方面,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对多学科交融的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汽车行业毕业生与车企所需的技术研发人才有明显的差距。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也需要培养符合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通过改进传统车辆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传统经济发展动能正在衰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寻找、培育新的动能[4]。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实施能源战略转型及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2015年开始,连续3年蝉联全球第一[5],截至2017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16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总量的50%[6]。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销量超过120万辆,预计到2023年,销售总量将达到1300万辆[7]。

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新兴行业,行业发展涉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如车辆工程、软件工程、机电设计等。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在车辆结构、设计原理、机动控制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8]。传统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很难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既懂车辆,又懂编程、电控、软件等多学科交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能源汽车方向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车辆工程培养目标及要求

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跟踪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国家和山东省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新形势下在校研究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2.能够综合运用先进集成设计技术、生产制造技术、试验检测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从事车辆研究、设计开发、产品造型、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试验检测、节能环保、管理与营销等工作。

3.能够在汽车产品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中考虑和评价对社会、健康、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并具备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5.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

1.开设新能源汽车培养方向

我校结合汽车行业的最新发展需求,在为新旧动能转换培养人才的同时,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设了新能源汽车培养方向,瞄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力化、驾驶智能化、车辆网联化的趋势,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和科创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能源汽车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2.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群建设

依据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需求,我校目前开设的专业研究方向包括:车身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车辆系统动力学、汽车电子电气与电动车技术、工程车辆机电一体化。研究生培养阶段采取全脱产的教学模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至少应完成不少于27学分的学习任务;专业课程完成后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时长不少于半年;论文工作以校内完成为主。

校内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对接国内汽车行业发展需求,在选修课程中,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新增部分新能源汽车理论和实践课程,如电动汽车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电动汽车电源技术、驱动电机原理及控制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加深学生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认识,夯实学生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新形势下改进原有教学方式

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化,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我校在加強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同时,对教学方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即采用多媒体技术与项目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加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同时,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设定具体项目让学生完成。在实践过程中,这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还有利于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

在现有教师团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有计划、有方向、有重点的培养培训工作;大力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资助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交流访学,开展合作研究;通过岗前培训、观摩听课、辅助教学和老教师的“传帮带”,组织名师名课、教学沙龙、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执教能;每年选派2~3名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实践锻炼;从学科建设规划出发,紧密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准确把握引进人才的规格,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本专业专职教师队伍包括:专任教师46人,教授、副教授24人,讲师16人,高级实验师12人,博士生导师10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教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本专业形成了一支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方向多样化、层次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

在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及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和学院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到实验室、对口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加实践锻炼,以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本专业选派8名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挂职锻炼,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师的理念、提升教师“双师”素养。

(四)推进新能源汽车专业平台建设

人才培养的核心在高校,高等院校的科研平台与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我校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专业平台建设,将信息化与新工科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新工科平台”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

1.依托新能源汽车聚焦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相融相长

我校实行学科聚焦发展计划,将车辆工程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两个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强强联合,组建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该研究院是电动汽车智能化动力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目前,该研究院被评为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围绕“十三五”新能源汽车聚焦平台,我校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轻量化与NVH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四个教学科研平台。

推进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将科研成果应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科研成果为向导,加强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关系。推动学科专业平台与教学实验室同生共享,缩小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差距。打造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的良性循环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2.整合优化专业教学资源,构建专业实验平台

本学院建设服务于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的校内实验平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设计论证,重构课程体系,将国家标准、政策法规、行业规范、职业素养培养及创新能力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中;积极加强信息化课程和虚拟实验项目开发,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逐步实现共享师资、共建课程、共用平台、共研课题。

车辆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整合车辆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信息等学科的优势,组建了跨学科、联合企业的实践平台,逐渐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能源管理、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及电机电器、智能车辆及控制系统、车身轻量化及系统动力学等4个研究方向,并为每个方向配备了实践平台。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含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与交通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多方筹措经费进行车辆工程实验室、车辆工程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基础建设。目前,开展专业实验的车辆实验室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3300余万元,实验室拥有10万元以上的软硬件仪器设备60余台,有效保障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满足了教学需求。

(五)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

在新形势下,我校积极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联合行业福田汽车等企业和天津汽研院等研究机构设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生工作站十余处,通过校企深度融合,面向行业企业未来发展,培养掌握跨学科知识、熟悉行业前沿科技的高素质“五有”人才。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校采取与企业共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设计。

对于具体的课程建设,校企共建共讲专业课程,将企业生产经验理念、行业标准规范、工程经验成果融入专业教学。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还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利用企业资源和平台,共同开发具有融合性、先进性和挑战性的实习实训课程,形成校企实习实训师资融合培养的长效机制。

在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实践项目上,根据企业需求或案例,与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指导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创新实践项目,并在毕业设计的模拟企业环境的项目管理、技术指导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总之,通过推进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硕士论文及课外自主创新等教学环节,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三、结论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符合要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优化原有教学体系,开设新能源汽车培养方向、新增方向重点课程、改进原有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和教师聚焦新能源汽车各项研发需求,进而为企业研发提供高素质人才和新技术支撑。

推进新能源平台建设,建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教学教研平台,可以有效推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学教研相融相长。

新形势下,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与企业共同设定人才培养模式,可更好对接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卢宗霞. 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2015.

[2] 盘朝奉, 陈龙,江浩斌,等. 新能源汽车战略目标下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17(49):1-3+6.

[3] 范若寻.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信息记录材料, 2019(1):195-196.

[4] 刘世锦.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重塑经济发展新优势[J]. 新经济导刊, 2019(3):4-8.

[5] 付明.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13):100-101.

[6] 马建, 刘晓东, 陈轶嵩,等.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公路学报, 2018(8):1-19.

[7] 邢晓娟.新能源汽車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科技资讯, 2014(30):129.

[8] 吴艳秀. 基于多学科交叉复合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 中国科技投资, 2017(29):367.

[9] 郭荣春.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科技视界, 2019(12):142-143.

[责任编辑:陈 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