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工科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时间:2024-05-08

李兴琼

[摘 要]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导向和新工科建设发展需求下,地方工科院校应抓住“互联网+教育”赋予的时代机遇,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全融入+启发思维式教学改革+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创新创业育人格局,将创新创业教育推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启发式教学;协同育人;地方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021-03

高校肩负着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亟须把握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导向和“互联网+教育”赋予的时代机遇,正视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改革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创新创业育人新格局。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是能应用自然科学进行改革创新的人,因此要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持续提高为总体目标,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高等教育教学观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任务落实上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全融入+启发思维式教学改革+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做广、效果做实,切实提升工程技术人才适应未来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近年来,受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影响,高校及其在校师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参与度越来越高。国务院以及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教育管理部门主导开展各级各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建设项目,让创新创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探索氛围,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政府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让高校更好更深入地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政策支持和行动指南。

(二)各层级常态化开办创新创业赛事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赛事在各省和全国定期举办,2015年以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每年举办一次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由教育部等部委和指定的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由政府主办、高校承办的这个大赛,参赛学生面广,赛事影响力大,在激發大学生创造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加速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三)政府主导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面向企业征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由企业提供经费支持,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近年来,由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呈井喷式增长,政府引导下的高校产学合作向纵深发展。可见,新的经济形势急需大胆开拓、积极创新、勇于实践的人才,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互联网和教育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鼓励创新和崇尚创业的大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二、制约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深入人心,高校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尝试。但由于认识偏差以及办学改进需长期部署和持续投入,很多地方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仍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受到制约。

(一)因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而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推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1]。地方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都以创新创业指导课及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客空间等形式开展,有的高校甚至仍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就业指导或创业教育上,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远离了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专业教学中,未将专业教育与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点状分布”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让创新创业教育未得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来统一部署进行不断线教育,参与对象极其有限,薪酬分配未得纳入统筹考虑影响到教师投入教学精力和持续改进教学效果的积极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说教为主的知识传授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启发学生思维的要求

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的普遍使用,使教学更加方便快捷。但这种教学手段的改变并未改变部分教师采用以说教为主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资源与手段应用不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较少关注能体现学生思想的“作品”设计。实施灌输式教育、标准答案式考核的创新创业教育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不够,难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深度不够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做强是一项系统工作,需整合学校和社会相关资源。因起步较晚,加上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深度不够,教务、团委、学工、就业指导等部门以及各教学单位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职责范围内“各自为政”,尚未形成系统化、步调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还处于点状态势,有的产学合作不能让高校充分利用企业的创业经验、人力资源、生产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也难以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得以向生产转化。

(四)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地方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向全校学生进行四年不断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需求。多数地方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不断发展甚至是起步阶段,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够,且还在培训成长中,尚不具专业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总体水平不高,他们对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理解不够,其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观念滞后,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创业教育多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高校尚未建立有效机制吸引企业高管等优质创新创业导师资源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导致无法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弥补校内创新创业导师的缺乏。

三、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工科院校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应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为目标,构建起“四位一体”(即集以下四项措施于一体)人才培养机制。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统筹推进

地方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改变游离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外的现状,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结合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校内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结合地方工科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将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能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其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实行四年不断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中开设创新创业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点,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进优质的在线创新创业课程供学生选修。鼓励教师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自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项目+竞赛+创业”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2],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拓展项目,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让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将所有的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后,学校进行统一的教学任务安排、薪酬支付和教学评价。

最后,落实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大胆地休学创业,保护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二)推广普及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美国的杜克大学实施“推倒重建式”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小到一门课,大到整个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配置甚至是宿舍设计等问题,都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引导进行了全面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获得知识,更是应用和创造知识以及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3]。地方工科院校要全面、深入地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可向杜克大学学习,实行“推倒重建式”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引导,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全面改革。

首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转变角色定位,将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组织者和学生学习引导者,将主要精力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启发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探讨、发现解决问题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及时更新优化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意创造理念,将学科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成功经验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新创业灵感。

再次,用好“互联网+教育”,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讨和启发思维,会挤压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时间,为此可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任课教师可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并制作成在线课程,学生自行上网观看学习,完成预习任务;课堂上教师以翻转课堂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后教师可在线答疑。在线学习与课堂讨论的混合式教学,能使教学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和成果检验结果。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大都是闭卷考试,以“一张试卷定乾坤”,容易产生“高分低能”弊病。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转变,要求相应地调整考核方式。地方工科院校应探索通过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和创新创意呈现情况、作品质量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内外多方联动,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协同培养机制

地方工科院校应理顺校内创新创业工作机制,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业务部门,充分调动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用好政府搭建的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建立高校、企业、政府全方位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协同培养机制。

首先,搭建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齐抓共管,形成集培训、交流、科研、对接轉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强化校内各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认识,提高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行动的自觉性,形成推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合力。构建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在校园内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

其次,以产学合作方式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集结地方企业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积极争取当地企业资源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引导、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多方面与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从企业中及时了解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主动出击,寻求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研究方向并安排企业导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履行好校方的督促管理义务。争取企业支持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优势,与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岗位。

最后,借助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激情。近年来,高校、地方政府、省区、全国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开展了不少创新创业大赛,高校要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引领推动作用,利用参加省赛和国赛的契机,组织校内预赛,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进一步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预赛和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建立大赛长效机制。

(四)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

针对创新创业教师无法满足全面铺开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现状,地方工科院校可通过加强校内教师培训和引进校外兼职导师,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应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学校内部,通过宣传引导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终身进行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加强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诊断,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将面授为主的传统培训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让教师可以随时学习;支持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通过传帮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支持教师外出培训、深入企业和到科研院所挂职,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实践培训;借着“放管服”改革东风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津贴分配等环节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成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教师主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积极寻找校外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引入行业、企业高管以及创业者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咨询、竞赛指导等服务,建立校内外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库。

地方工科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以培养,能力得以提升,创新创业得以实践,从而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不断坚持和持续投入的工作,地方工科院校用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教育”的形势利好,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大力推进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协同育人,聚集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资源,建立起多主体深度参与的创新创业体系,能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空间,更好地实现地方工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 吴伯志,唐滢,葛长荣,等.“三融合、五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构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48-50.

[3] 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11.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