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翟家慧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工作,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目前,农业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融入农业院校特色,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关系割裂,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没有能动性和主动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兴趣不大、参与感较差。面对目前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高校亟须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本研究探索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社交平台等新媒体途径,做好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更好地吸引涉农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浓厚兴趣,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为培养新型高级农业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152-04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工作,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2019年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党和国家对涉农高校培养农业新型人才给予厚望,令全国涉农高校师生备受鼓舞。
然而传统模式的农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显著,学生对农业发展与专业的关系认识不深刻、不全面。农业院校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提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1]。此报告显示,在网民身份结构方面,学生最多,占比为26.0%。结合山西农业大学实际与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网络普及率接近100%,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覆盖率也基本达到100%。面对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如果能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新媒体这一宣传途径,势必能给高校带来开展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一、农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思政教育與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思政教育体系缺乏农业针对性
目前高校传统思政教育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首先,农业院校的思政教育目前很少有针对农业人才培养编著的本土化思政教育教材。其次,很多专业课没有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推进比较缓慢。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2]。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教育融合到学生所学的专业课中,实现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推进课程思政是农业院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必然要求。以山西农业大学X学院为例,生源地是农村的学生占到70%左右,然而经过4年本科教育后就业选择去农村的却不到5%,有些涉农专业的就业对口率甚至不足10%。在国家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农村发展较为落后,加之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不完善,学生对涉农专业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较低,没有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农业农村,没有了解农村,导致对“三农”、乡村振兴的认识不深刻,不愿去农村吃苦,更倾向于去便利舒适、福利待遇较高的发达城市[3]。面对这样的现状,高等农业院校亟须把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课程、全过程,切实推进课程思政。
(二)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思政教育主题开展。目前很多思政实践课程往往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关联性低且流于形式,例如集中观看电影、开展大型讲座等,这些活动大部分缺乏互动性,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分化明显,学生参与实践课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低,导致上课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另外,还存在一些把传统节日的庆祝宣传活动依附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课中的现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然重要,而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也是一种创新思路,但是由于这些融合形式缺乏指导性、规范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没有接受到真正的思政教育,反而觉得活动流于形式、刻板拘谨。这样一来,思政教育就容易出现“鱼目混珠”“打擦边球”现象,思政教育课程口碑也在学生中急剧下降,甚至被学生称为“水课”和“负担”,这无疑是对高校整体思政教育影响力的一种削弱,不利于长远的思政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三)现行思政教育一刀切,缺乏个性化,缺乏亲和力与感染力
大量00后已经迈入高校的大门,这一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思维方式也更加开放。他们的成长期和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基本相吻合,互联网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已经成为西方价值观对我国青年进行侵蚀的主要阵地[4]。西方势力利用当代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一些西方价值观和思潮隐藏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表面上很难察觉到背后的诱导式逻辑,导致大学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进程中认同了错误的价值观和思潮。学生在接受了新鲜形式的错误价值观与思潮后,如果教师继续用传统的“填鸭式”和“说教式”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学生就会产生排斥,甚至反对思政课教师说出的每一个字。为了标新立异而反驳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不良风气,这大大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度。
首先,目前某些思政教育课程没有针对学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即不同年级的学生接受不同层次的思政教育,使用不同层次的教材。例如形势与政策课往往是按照专题从大一到大四一刀切的方式授课,有些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在形势与政策理论上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知识,他们反映课程内容听不懂、不感兴趣。其次,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源地和家庭背景的学生价值观取向也有差异,课程如果无视这些差异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授课,势必影响学生的上课兴趣,最终导致思政课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
(一)传统媒体对于大学生不再具有吸引力,新媒体成为高校主流媒介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有线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目前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低,对大部分学生不再具有吸引力。大学生更多是通过新媒体来了解时事新闻和国家大事。调查研究表明,93.3%的大学生每天至少花费2小时在新媒体上。同时,学生认为新媒体对自己价值取向的影响利大于与弊的达到65.2%,认为弊大于利的占到24.5%,还有10.3%的学生不清楚[5]。这说明新媒体已经完全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二)利用新媒体开展的思政教育更具时效性与互动性,更能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在传统思政课上,课堂教学因课本知识的时效性差、内容涵盖面窄、不贴近校园生活而育人效果欠佳,有些课程甚至多年都不更新课本。而在新时代互联网日益发展的社会,新媒体呈现的新闻以“信息流”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能及时获取更多实时动态,也让学生的学习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利用新媒体把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时事新闻热点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会弥补传统思政课堂的短板。同时,新媒體是一个开放的、信息量丰富的多媒体交互平台,目前大学生喜爱的APP和社交平台都具备了线上评论功能,这种开放的交流平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新闻热点的参与感,淡化思政教育传统主客关系,甚至逐步倾向于学生主体化。网络表达形式的丰富和灵活更有助于学生充分表达情绪与感受,网络表情包等传播元素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的日常心态,同时呈现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政教育要善于利用这些元素开展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例如风靡全国高校的“抖肩舞”就是学生把大学日常生活通过魔幻现实风格的表演用网络视频展现出来,如果引导得当,这既满足了大学生紧追潮流的需求,也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是新形势下对抗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机遇常常伴随着挑战,在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人人都有“话筒”,人人都是“意见领袖”。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从网上“看热闹”的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发表个人观点的热情。但是网络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熔炉,太多打着“科学真理”旗号的虚假信息和别有用心的策反言论蒙蔽了价值观尚未稳定形成的大学生的心智,使大学生接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思潮,导致道德判断模糊化,甚至是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如果牢牢抓住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把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能对利用互联网进行价值观渗透的敌对势力进行有力的对抗。
三、探索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开展课程思政,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农业类院校应该把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始终,充分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类思政教育体系,切实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三农”和乡村振兴的热情,引导学生走进农村,下乡实践。通过实践把“培养新型农业人才”贯穿到专业课中,加强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去。要做好课程思政,就要利用好慕课、超星尔雅等网络课程平台,大力推进混合式的线上线下教学,让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感受到网络技术给传统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把课堂分成“视频导学”“课堂讲授”和“线上互动”三部分。“视频导学”内容按照课程需要进行拍摄,可以是专业课的实践录像,也可以是目前乡村面貌和相关产业发展实况。视频导学的形式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和疑问,引发学生对“课堂讲授”有更多的求知欲,也能更好地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线上互动是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在线与教师交流互动,线上互动可以大大降低师生间的交流成本,也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树立教师在新媒体平台的话语权,让学生在互联网更相信权威言论的影响力。
(二)利用宣传短片、新闻采访讲好“农大故事”和“创业者故事”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强调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向世界讲述凝聚有中国人共同经验和情感的故事,传递中国的历史、特性以及未来构想。“中国故事”是由一个个各式各样的小故事融汇而成的,据此,农业院校也可以学习“中国故事”讲自己的“农大故事”,增强农业学子的专业认同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农大故事”的人物是学校老一辈的教授、农业专家,他们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把青春奉献给农业,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如养猪第二代传人——动物科技学院的郭传甲教授。“农大故事”中的专家拥有丰富的阅历和专业的技术,特别是早些年走在农业艰苦奋斗第一线,这些宝贵的经历和精神是山西农业大学在校生的“生动教材”。可通过拍摄宣传片挖掘优秀校友的优秀事迹和奋斗精神,在网络平台推广展示优秀农大人的“艰苦兴校,崇学事农”精神,并把“农大故事”创建为校园品牌思政教育课程,让“农大故事”网络宣传片成为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具体路径。
利用新媒体采访农业领域新型专家和科学团队,大力宣传农业院校相关农业发展最新成果,通过专题新闻刊登在校园网站上,可以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继续在校内举办“成功者之路系列报告会”,邀请在农业创业方面有显著成绩的优秀校友做报告,如获得“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蘑菇达人”江利斌,他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立志服务三农,为农大学子树立了榜样。
(三)大力推进“互联网+”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山西省教育厅晋教高〔2019〕4号文件《山西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要求:紧紧围绕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打造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
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是农业院校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农业院校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智慧农业教育生态圈,可以切实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例如通过农业创业孵化园、农村精准扶贫项目、农业无人机开发团队、农业产品文化等扶持政策,激发学生对农业相关创业的热情[6]。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助力农业发展已见雏形,农业院校创新创业项目通过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辅助,能最大限度实现产学研的高效育人。政府和农业院校出台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创新创业政策,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积极投入创新创业中,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四)注册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提高話语频率
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和网站,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bilibili等都开设了评论功能,用户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下留言交流。常常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官方账号、公众人物或网红占据评论的“热评”,这些“热评”拥有更多的曝光机会和网络话语权,它们未尝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据此,高校应注册并利用官方账号发布官方信息和具有价值观引领的言论,通过新媒体进行网络舆情防范和管理、博客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调查、网络话语分析,甚至可以通过新媒体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行为与心理机制形成、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团体辅导干预方法等[7]。此外,高校应重点培养一批政治素养较高、具有个人魅力和公众影响力的教师和学生干部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农林院校可以把更多乡村发展和乡村就业的信息及时发布在各大社交平台,教育涉农专业学生知农爱农,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切实提高农林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与亲和力。
四、展望与思考
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阶段,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新闻和影响力事件,往往一开始很难形成清晰的判断,高校必须把握好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坚守好互联网阵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农业类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牢牢抓住新媒体思政教育方面的话语权,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确保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稳步推进。同时,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要求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努力提升个人新媒体使用能力,通过新媒体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逐步实现农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加快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的步伐,开创新时代农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11-29)[2019-08-30].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 李晓灿,倪志英.高等农林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30-31.
[3] 杨育智,安步赢.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科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激励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5):28-31.
[4] 杜文平.新时代重构网络话语权的若干思考:兼论西方核心价值观渗透与反渗透[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7.
[5] 何华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视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3-116.
[6] 李辉,任华,罗敏.“互联网+”视域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7(2):41-45.
[7] 徐志萍.网络思政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认识论意义研究: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Z2):2.
[8] 李晓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责任编辑:钟 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