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郭琳
[摘 要]面对社会对大学生语言应用、交际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大学开设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识课程语言交际艺术通过引入国外口语传播学的新思路、创新传统的语言交际课程教学模式和教法、建构动态评价体系等多种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使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动态对接。
[关键词]通识课;语言交际;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123-03
高校开设通识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弥补目前越来越细分化的专才教育所带来的知识严重割裂的弊端,通过打通学科界限,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都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设限选课、公选课等多种形式,实现高校内学科资源的优势互补与提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推广,尤其是AI智能主播的出现,使不少人觉得未来人际交往与传播或许可以由人工智能设备代劳。然而,社会现实却是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及其体现出来的“情商”。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毕业生能否快速融入团队,能否更好地跟客户沟通,甚至未来的培养潜力。虽然,目前很多大学都开设了演讲、口才之类的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首先,高校虽然已经将通识课程体现于教学计划中,教学目标却缺乏明确性,偏向于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培养。因此,学生对通识课程普遍不重视,只是为了拿到相应学分,学习积极性较差。其次,相关语言表达应用类通识课程受到语文教育中长期以来“重文轻语”思想的影响,缺乏对学生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将重点仍停留在文字表达、文学创作方面,脱离社会需求,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面对这些问题,高校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教学急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引入先进教学内容和理念,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动态评价体系等多种手段,实现高校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的自身价值和人才培养目标。
一、紧扣社会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凭借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同时也要借助语言去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思想,这个过程就形成了语言交际。语言交际一般分为书面语交际和口语交际两种基本形态。大学生运用书面语交际的基本能力,通过大学之前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完备,专业化的、高级的书面语交际能力则是各个专业课程所要承担的责任。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混淆,致使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重文轻语”现象长期存在,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培养。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当前的交际活动几乎都是以口语交际为基础,或是从口语交际延伸出来的。电话、电脑、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使口语交际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了极大延伸、扩展。社会对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的需求和当前人才培养的缺失为以语言交际艺术课为代表的高校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方向。
(一)突出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口语表达技巧
口语表达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基础和工具,可以说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了。但是,能够表达与能够准确表达、能够更好表达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也恰恰是大学生当前最迫切需要提高的基本能力。因此,高校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首先应该把帮助学生改善发声技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二)重视交际能力,使学生具备处理日常交际问题的基本素养
交际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人们在生活中说话要注意身份、语气、场合和对象,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讲究措辞、分寸和相关礼仪。而人们往往把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混为一谈,认为自己会说话就行了,忽视了交际对象能否接受、会不会产生误解等交际要素。通识教育中的语言应用类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学生踏入社会后协调好人际关系,顺利融入不同群体奠定基础。
(三)培养语言逻辑,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交际中的各种状况纷繁复杂,学生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能够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方式去进行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就成为语言应用类课程的高级要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善于交际的人总能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让受众围着自己的思路转,与别人交流也和谐顺畅。而不善于交际的人,则很难吸引别人的关注,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让人产生误解。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交际内部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总结人们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和方法,逐步培养语言逻辑能力。学生掌握语言逻辑能力后,就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尝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克服不分对象、不分时机、不分场合,随便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当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产生冲突时,学生也可以借助语言逻辑分析分歧根源,选择别人能够接受的委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双赢、多赢局面,学会解决自己在社会交往中遇到的各种语言交际问题。
二、引入口语传播,创新教学内容
口语传播学是西方新兴起的一门热门学科,它是传承了古希腊、罗马时代以说服为理念的语艺传统,又吸收了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和行为科学等学说思想,并与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现代学科相融合的跨领域学科。口语传播学主要从人类传播的主旨出发,把人类传播作为双向沟通的互动过程进行研究,重视在沟通过程中涉及的语艺、說服、协商、冲突解决以及意义共享等理念。
由于文字属性、社会传统、人才选拔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口语传播学与我国传统语言应用学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呈现出明显差异。首先,两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传统语言应用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语言文字,而口语传播的出发点在于语言传播。其次,两者的研究侧重点一个在书面语,一个在口语。第三,两者的研究对象一个是语言文字本身,而另一个则关注社会交际和传播方面。因此,引入西方口语传播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让高校语言应用类课程在理论内涵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教学内容也能充分反映出当前社会动向与职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沟通、表达和协调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语言交际艺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口语传播学中对“语艺与说服”五大要素“计划性、配合听者需求、语艺显露人类动机、回应情景、追求说服”融入语言交际教学中,使学生直观、具体地了解语言交际中的思路,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自身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此外,口语传播中的人际沟通、小团体沟通、组织传播、公共传播都能够对语言应用教学产生较大的启发和补充。尤其是跨文化沟通部分不仅填补了以往语言应用研究的空白,而且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对高校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探索翻转课堂,实现“先学后教”
在高校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首先,语言交际艺术作为通识教育类课程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大学生,开课时间较短,也不像专业课那样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其次,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锻炼恰恰是在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借助翻转课堂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网络上、媒体中的大量语言交际案例、素材引入教学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语言交际中的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将翻转课堂引入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教学可以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语言交际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传授知识,而课堂的重点则放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这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在课堂单纯灌输知识、学生课外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有机联动。
(一)灵活运用学习小组,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语言交际艺术课开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组成形式多样的学习小组。教师要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为实现目标而进行合作、探索,找到方法和答案,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学习。以一个简单的课堂游戏“猜成语”为例,这个游戏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组五位同学,教师通过改变规则和要求,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比赛看哪一组猜得准,并由学生进行总结:语言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动作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听众心理的重要性等。教师则不断提出疑问,帮助学生解答难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当中,就不会出现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现象了。
(二)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通过目前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教师可以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教学微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就完成进阶学习。在课堂上,师生则一起针对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应用中的困惑共同探讨、解决,从而实现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语言交际艺术网络课程平台,让学生对任课教师、课程概况、课程主要知识点、微视频、课外学习资料等项目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针对性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其次,教师还可以创建课程学习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学习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交流互动,探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语言交际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例如,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定时推出“每周话题”“每周关键词”等内容,将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社会话题与语言交际艺术课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加入讨论,共同寻找答案,实现自主性、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四、借助社会项目,构建动态评价
目前,高校通识课程教学大多数仍以“结果考核”为主,这就造成了“平时上课靠點名,期末考试(考查)突击,拿到学分万事大吉”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语言交际艺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借助社会项目、翻转课堂进行考核的方式,改变以往以“结果”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机制,构建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考核体系。
(一)引入社会项目进行多元化考核
通识教育的内涵和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语言交际艺术课考核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所学语言交际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记忆程度。课程考核需要从语言应用类通识教育的目的出发,建立能覆盖基本语言学知识点掌握、语言逻辑思维方式养成、分析解决交际中存在问题的方法运用、学习过程参与度等诸多方面的动态考核体系。因此,我们尝试在讲述语言表达技巧阶段,引入社会上的众筹项目和模式,让学生学习小组在教师选取的社会众筹项目中选取一个感兴趣的项目,通过调查、研究,在课堂上进行项目众筹,其他学生按照规则进行虚拟投资,最终以小组获得的投资额和每个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演讲训练中,教师则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引入社会上相关专业的人才招聘岗位,学生通过撰写竞聘演讲稿并当堂进行竞聘演讲,向由其他学生组成的“用人单位”进行个人展示,最终以投票数和教师评定来进行评分。将社会项目引入课堂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依托翻转课堂实施动态考核
语言交际艺术课程在依托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以最终考试形成考核结果的“结果考核”式惯例,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考核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准备、小组训练、学习心得交流等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和成果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和课堂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动态评价,并为最终考核结果提供有力支撑。这就改变了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考查)、考前进行突击等尴尬现状,促使学生自觉融入整个语言交际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在此基础上,语言交际艺术课程放弃了传统一张试卷定分数的模式,而是采取根据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用线上学习时间和发言记录、小组作业完成情况、交流发言的受欢迎程度等形式进行综合、动态考核,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目标下的具体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提高和教师教学改革提供具体指导,建构翔实、科学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在于情感的交流和表达,正如AI主播可以传递信息,但无法取代主持人与受众的情感交流一样。高校通过创新语言交际艺术课程教学思路,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和教法,建构动态评价体系等多种方式,实现大学毕业生语言交际能力与社会对人才需求实现动态对接。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29.
[2] 秦琍琍,李佩雯,蔡鸿滨. 口语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9-87.
[3] 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5-156.
[责任编辑:刘凤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