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08

徐荣正 国旭明 张占伟 莫春立

[摘 要]“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旨在培养具有自主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的一次探索与尝试,获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项目组首先从我国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当代工科大学生学习特征等方面,阐述了实施“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其次以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重点说明了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最后通过对学生在科研竞赛以及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证实了“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的教学效果,并且明确了后续改进的方向。其对于焊接技术与工程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焊接技术与工程;竞赛;科研;融合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14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重大部署,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无疑是人才驱动。高等院校一直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地,其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担。目前,全国各个高校在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开展了内容广泛、方法多样的探索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自主科研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依然放在课堂教学方面。虽然,近年来“科技竞赛”在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共识[2-3],但是目前大多数科技竞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两方面。因此单纯通过科技竞赛这种方式,难以起到实现当代学生自主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而言,“分分小命根”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应付各类考核与考试上。这种将分数作为自己学习的驱动力的特点,很难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虽然许多高校通过以“赛”促 “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4-5],但是科技竞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大学生后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往往十分有限。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具有代表性的工科专业之一,为我国汽车、航空航天以及军工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6]。但是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迈进的过程,社会对于“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在眉睫[7]。培养具有自主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人才,自然是顺应时代所需。而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在自主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方面,同样面临与其他专业相似的现状,即仍以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主,辅以科技竞赛驱动的模式。所以适合于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自主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不仅有益于提高该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而且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上述关于我国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当代工科大学生特点等方面的分析,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组提出并探索了“学、赛、研”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以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重点说明了这种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随后通过对学生在科技竞赛以及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证实“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的教学效果,并且明确后续改進的方向。

一、“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学”“赛”“研”三个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对人才的一贯提升式培养的模式。更具体地说就是在之前以“赛”促“学”环节的基础上,根据所在学科以及竞赛的基础上,增加“研”的环节,从而使“学”“赛”“研”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以课堂所学为基础,参加相关学科科技竞赛,随后通过对于科技竞赛经验与成果的继续深入分析与研究,自然地接触与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从而使学生具备创新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 “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如何打通“学”“赛”“研”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壁垒,使其真正成为有机整体,从而达到对于人才的一贯提升式的培养目标。主要通过教师引领、学术参与、师生联动以及总结与改进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融合式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教师引领

打通“学”“赛”“研”这三个环节具体实施人,实际上是由教师作为主体来进行的,并且教师会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来不断改进与完善。首先,教师需要进行融合式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将三个环节贯穿其中。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特点,从层次不同、种类繁多的科技竞赛中筛选出与本学科关切密切的一个或多个竞赛项目,并选择能够进行后续深入研究的比赛题目和内容参加比赛。其次,要指导学生了解与分析比赛的具体要求,以及解读参赛的核心思想,指导学生进行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与比赛相关联的专业课程。再次,教师需要对学生比赛的成果进行进一步挖掘,引领学生对参赛结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由“学”“赛”自然进入“研”的环节。

例如,对于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可根据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及培养目标,选择“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作为核心竞赛项目,再根据大赛的规则,制定相应的参加“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的校内选拔赛,这样教师就能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保证了比赛的权威性与参赛学生的覆盖面。然后教师再根据比赛的章程,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比赛题目参加比赛,并且在赛后根据学生的成果,对其进行后续指导,使其进一步对参赛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学生参与

学生仍然以科技竞赛为驱动,根据比赛的规则,通过自由组合、教师安排等方式建立参加比赛的团队。需要指出的是与之前学生盲目参加科技竞赛不同,其需要先经过专业教师的筛选,这才能保证科技竞赛在整个人才培养环节的驱动作用。

参赛团队成立之后,需要根据科技竞赛的要求制定详尽的参赛计划,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研读比赛章程,确定参赛的具体内容,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进行分工协作,明确各个参赛队员的主要任务。在学生根据竞赛主题内容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的过程中,了解比赛项目的国内外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通过团队的具体实践,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结合对项目背景的深入理解以及参赛的成果,确定后续努力的方向,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比赛后期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例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根据校内设置的“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的要求,首先,成立一个由3—4名学生组成的比赛团队,然后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学生与指导教师讨论参赛的题目,请教参赛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确定最终参加比赛的题目以及后续研究的大致方向。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分析自己参赛题目所需的文献、资料,这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准备和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知。在赛后,通过教师的后续指导,很容易进入到赛后的研究阶段,从而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了 “学”“赛”“研”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三)师生互动

指导教师需要在“学”“赛”“研”的各个阶段,通过固定阶段指导以及随时讲解的方式,為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学生为保障各个阶段的顺利实施,需要及时与指导教授沟通、咨询,立即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彼此受益。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比赛与科研中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因为学生在比赛、科研中会遇到各类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可能包含几门课程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自己所授学科的课程以外,还要加强对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解,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通过比赛、科研,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教师的积极沟通,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专业的认可度也得到了增强。

例如,在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焊接比赛以及后续的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题目往往包含焊接冶金、材料焊接性、焊接设备与方法与焊接结构学等多门课程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增加了相互了解与认知,学生对焊接的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有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则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总结与改进

总结事实上包含教师总结与学生总结两个部分,通过对于“学”“赛”“研”各个环节与阶段的总结,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学生总结重点关注的是在整个受教育阶段的心得体会与收获,比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及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可以改进。教师总结则主要是要统揽全局,从“学”“赛”“研”各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整体性评价,发现其中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要将三个环节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以“赛”作为最终的目的,从而更关注于比赛的结果,而忽视了后续“研”的环节。换言之,要认清“研”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总结与改进,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例如在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首次实施“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时,在竞赛环节,其中一个项目就选用了传统钢桁架结构的题目参加比赛,虽然这个选题对于单纯比赛而言比较合适,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对于整个培养过程而言,由于该选题涉及的科学问题较浅,不利于学生进行后期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因此,虽然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由于各个环节之间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因此削弱了最终的效果。所以,不断地总结与改进,对于保证“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育人效果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效果

分析“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效果,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激励已经受益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于后续学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失效效果的总结,可以增强继续深入改革的信心,也可以不断地通过对比分析,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提升实施效果。

例如,对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届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成果总结后发现,60名学生中,共计由15人次在“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上获奖,其中包括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此外,学生通过后续的深入分析,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包括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杂志和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and Processes杂志)2篇,以及参与或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热加工工艺》《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以及《材料导报》等杂志)级别的论文7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两项。这些成果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续的深入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当代工科大学生特点的分析,项目组提出了“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师引领、学术参与、师生联动以及总结与改进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融合式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具体实施。通过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施融合式人才培养后取得的不错成绩,证实了“学、赛、研”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的教学效果,并且明确了后续改进的方向,对于焊接技术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新强,王峥嵘,闵为,冀宏,张继铭. 毕业设计一年制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 大学教育,2019(3):22-24+49.

[2] 王颖,邵桂芳,吴顺祥,等. 竞赛驱动的学赛研递进型自动化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5):4-5+10.

[3] 蔺永政,朱红岩.学科竞赛促进计算机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 大学教育,2013(13):114-115.

[4] 武向南,王智,赵军. 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1):38-39.

[5] 周志平,郭素珍,张明轩,陈兰新,张星辰. 高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0 (8):12-14.

[6] 张占伟,国旭明.基于航空特色的金属材料焊接性课程教学改革[J]. 大学教育,2018 (12):33-35.

[7] 冯振,吴金杰,马天凤.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146-147.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