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08

陈永富 尹尚军 王忠华 刘利萍

[摘 要]在“新工科”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背景下,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与“工程认证”的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的顶层目标,项目組探索并实践了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行业需求的生物制药专业开放融合、协同育人、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核两翼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147-03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未来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其中之一是“一流的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1]。而培养一流人才,面向未来因势而动的必然趋势是:优化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重塑教育形态,变革知识获取方式和教学传授方式,革新教和学的关系。但目前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创新:(1)基于探究式、综合性、研究型、开放性,面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没有普遍开展[2];(2)基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任务驱动、项目学习计划,面向产业应用与实践的教育模式没有落实;(3)基于“互联网+”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培养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不太完善。借助新工科建设的契机,构筑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先发优势,可实现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3]。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制药专业树立“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顶层目标,围绕“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开放融合”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核心内涵,根据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职业素质等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行业需求的生物制药专业开放融合、协同育人、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核两翼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意创新创业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创新型工程师培养的生态系统,适应制药产业工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具有较强生物制药产业背景知识、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一、一核

“一核”是指以高质量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具体而言,是指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较强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能胜任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多样与创新的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人才[4]。

二、两翼

“两翼”是指“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通”是指跨学科专业的组织沟通、交流协调、企业管理、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等素质与能力。“专”是指具备生物制药相关的专业能力,包括知识获取与分析能力、质疑批判与探索能力、流程设计与研发能力、生产管理与实践能力、终身学习与能力提升等。

根据“通”与“专”的不同侧重点,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I型”“T型”“Π型”三种类型。“I型”人才是指具备相关的生物制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能胜任相应的技术工作。“T型”人才是指除了具备相关的生物制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外,还具备其他的知识与技能,如企业管理、产品策划和研发、制药工艺和过程革新、药品质量管控、药品销售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技能,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管理管理能力,这类“T型”人才深受行业的欢迎。而“Π型”人才是指在具备“T型”人才素质的基础上,还具备优良的身心素质、社会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工程素质等,“Π型”人才更容易成功。

三、五融合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强调人才对知识技能的主动求索、主动质疑和主动构建)、三螺旋理论(高校、行业和政府三种力量交叉互助的三螺旋关系),构建人才培养的“五融合”,是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专业实践与综合体验、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多学科团队平台交叉”的有机融合,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实践”教学观,共筑“多平台、全过程、递进式、分阶段、一体化”的大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任务驱动、情景模拟、产教学赛研创一体”的实践训练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多元、开放、协同。

(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将生物工程的“十三五”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的学科优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为人才培养优势,用科教融合来重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对接、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对于成熟的基础课程,要精讲经典知识点与密切相关的学习方法论,基础实验技能强本固基,重点培养其操作规范、标准;对于产业发展引导的新模块方向课程,要引进行业或企业最新技术、工艺与技术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并融入研究方法论教学;对于实验实训课程,要通过指向产品化的技能集成性训练与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真正使实验项目综合化,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提高应用与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专”。

(二)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有机融合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将生物制药的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教学模式与生产工艺、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提高实践课学分占比,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比例。以学生的“三创(创意、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将三创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融合,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提升使“产、科、教、学、创”融合课程的占比,构建体现行业特色、融合创新创业思维的专业课程群。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实现专业课程与三创课程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实践课程有80%以上科教融合或产教融合的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并且每年都有更新。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相关能力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专业教育带动三创教育,以三创教育促进专业教育,实现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

(三)专业实践与综合体验融合

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增强职业素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專”与“通”的能力。

1.理论教学:实施“知识+技能+分析+应用”体验模式,倡导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体验教学,形成系列综合体验的教学模式;以“融通线下与线上两个空间”为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结合”的转变,增强学生的“向学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

2.实践教学:建立健全“全过程、多平台、递进式、一体化”的实践育人机制,形成“专业技能+素质拓展+学科竞赛+第二课堂+行业实践+创新创业”的综合体验链(如图2,见下页)。

(1)全过程:社会实践(大一)、行业调查(大一)、认知实习(大二)、专业志愿服务(大三)、生产实习(大三)、顶岗实习(大四)等全过程、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2)多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生物工程”省一流学科(A类)与2个省重中之重学科、46家紧密型实习企业,搭建了10个创新平台与校企合作特色班。

(3)递进式:构建15个递进式的"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校内外实训实习—学科创新平台"和35项“综合化、项目化、行业化”的实践教学训练体系。

(4)一体化: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老师的科研项目与横向项目等引入实践教学,构建“练学研创一体”的训练模式。

实践课程内容80%以上与企业、科研项目相关,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大实践全过程。每年有10多项创新创业项目,8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等多种形式。在第二课堂,设置体现专业性、学科型特色的学生社团,开展如医学检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聘请毕业生中的成功业者、企业家为兼职导师,进入校园进行创业指导,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在顶岗实习阶段,鼓励、增加选题来源于企业正在研发的新产品、生产线亟须改进的工艺、未来的技术储备、项目方案、调查报告等企业、政府部门、机构、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或问题等“真题真做”的数量。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其成绩可直接给予优秀,来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应用性,强化学生对行业一线的需求的综合体验。培养学生的“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

(四)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

打造专业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汇聚校内科研优势与46家紧密合作的制药行业优势资源,搭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分阶段、递进式实践育人平台。在已有的与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美康班”、与宁波易中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的4年不间断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优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以固化成为“行业企业定向培养模块”。利用国家海洋局项目“几种海洋生物来源医药用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宁波海洋生物高值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海洋藻类资源高值化利用子平台”与“酶工程与生物催化产学研实训基地”,与浙江华光胶囊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生产空心胶囊,合作申报课题,培养人才;积极与宁波市周边企业如宁波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中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育人,这些校内外融合的资源,可成为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通过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等多个平台,构建了集教学、科研、学科竞赛、实践、就业等于一体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大学四年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不间断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与“三创”能力,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实践内容与行业要求、学校教学与生产流程的无缝对接,全方位彰显了开放、多元、协同、融合的专业教育新生态,提升了学生的终身学习、沟通协商和应用能力,学生的能力规格全面达到产业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专”与“通”两方面的能力。

(五)多学科团队、平台交叉的有机融合

基于生物制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当前和未来需要,在互联网、生物学、化学、药学等之间出现前所未有的内在逻辑关系,促进了相关学科在生物制药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有机融合与相互渗透。生物学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契合点、着力点和支撑点,按照实现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方案中确定的课程目标需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组成多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交叉融合的全新课程,这些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互渗透、整合、重组、优化、相互渗透,时时更新课程内容,建立“学科交叉综合训练”课程、跨学科专业实验室综合体;同时通过提高选修课的比重以及不同课程的有机组合,推动生物制药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与“通”两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推进教育现代化与新工科专业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是尤为关键,只有围绕“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坚守“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行业需求的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打造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品质,使中国早日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强国”。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19-1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3/c_1124154392.htm.

[2] 韩文佳,杨桂花,陈嘉川,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9):61-6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2017-02-23)[2019-11-10].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

[4]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5]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