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强 吕洋 盛俊丽
[摘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解决质量建设遇到的系统性机制问题。具体对策,一是建立质量环境,在组织文化、组织机制、内外部关系、信息数据支撑等方面形成良好氛围和保障;二是开展质量管理,关键是建立各维度、各领域的质量标准有机体系,在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建设、诊断、再建设可持续循环;三是实现质量应用,将质量管理过程与结果信息转变为发展决策、专业布局、资源配置、人事调整、绩效激励等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环境;质量管理;质量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039-03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教育部、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职院校重点推进的工作。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实验与修正,在三至五年内形成一个较为稳定有效的系统,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机制,确保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念
(一)质量的内涵
高职院校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于本科高校,质量要求也不同,其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质量的要义不是无限地拔高和攀比,而是适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质量不是对个别学生、个别群体的高素质要求,而是普遍的人才培养提升。比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质量的总体认识是,面对上海及长三角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应用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提升,主要将中等教育基础薄弱的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期望、产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较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探索分类分层培养,努力保障不同类型的个体能够得到较好的尊重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不断思考学院的战略规划与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思考如何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不断思考如何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保障。
(二)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本质是,在教育教学及直接相关的领域,构建系统化的质量工作原则、标准体系、计划目标、行为要素和运行框架,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改革与创新,达到保证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从而适应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和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三)组织环境
高职院校的内外部环境制约着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内部环境,包括办学定位与战略、治理体系与管理机制、组织文化、师资数量与质量、学生规模与素质、办学经费资源、教学空间及设备资源、知识资源等。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行业发展、技术变革、兄弟院校、国际环境等。内外部环境决定了学院的整体战略、愿景、使命和各层面的目标、策略、行为、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
(四)内外部相关方
相关方是学院质量建设的诉求者和受益者,相關方的态度决定了质量建设方向、标准,相关方就是质量的坐标轴。其中,内部相关方包括各级教职工、学生;外部相关方包括关联政府部门、生源家庭、就业市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
二、分析存在的机制问题
(一)如何保障质量体系生根发芽
没有好的质量环境,缺乏文化、组织、机制及现代工具的支撑,内部质量体系建设就失去了生根发芽的基础,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内部质量体系本身的质量就不能保证,也就难以有效地实施下去。
(二)如何设计开展质量管理运行
五纵五横的方法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理论原型与实践变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思考清楚白身现状、环境特点、管理能力,从而构建符合白身发展需求和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三)如何有效应用质量管理成果
质量本身的价值在于应用,需要思考将质量管理产生的信息和结果应用于各领域,推动改革与发展。质量结果不应用,不能对学院的各领域产生作用,那么质量工作本身的意义是不大的。
三、提出对策思路与建议
为解决以上机制问题,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进行了探索,逐步建立开展质量工作的基本环境,按照“五纵五横一平台”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质量体系推进学院发展规划、专业布局、投入产出、绩效激励、招生就业改革,形成“质量环境一质量管理一质量应用”三位一体的有机系统,见图1。
(一)构建质量环境,实现四个转向
1.建设质量强校文化,从完成任务转向内在追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质量诉求也不同于本科院校。人是质量建设的主体,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研究和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并在人文精神、物质表现、制度建设、工作行为上进行贯彻是非常重要的。
质量文化是教职工和学生涉及质量管理的所有精神活动和精神物化产品的有机整体,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具有公共行为导向和约束的价值体系,包括体现学院质量追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涉及理念、意识、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行为准则、法律观念、习惯等,是学院开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内在的软性的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贯彻落实全面质量管理观,促进全院教职员工树立“质量强校”的理念,营造广大教职员T主动参与质量建设的氛围。
2.健全领导组织机制,从被动围观转向主动参与
在学院党委全面领导下,学院党委书记主抓质量文化建设,校长主管办学质量宏观调控,教学副校长主管教学诊断与改进,其他副校长为质量服务机制成员。全方位动员二级院院系和职能部门,重视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与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从而可持续地系统地推进质量工作。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任务分解与工作考核,避免机械地分配工作。
3.建设内外部相关方的互动机制,从单一院校主体转向多元参与共治
在过去,对质量做要求的往往是主管部门和学院领导,相对忽视对社会期望、行业需求、岗位要求的重视和反馈,造成一种质量错位现象:“主管部门和学院领导对质量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社会和市场对办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不认可”。质量的本质就是满足相关的要求,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学校的质量如果不能回应相关方的诉求,那么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办学。因此,建立多元有效的内外部相关方互动机制是很重要的。
4.建设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平台,从定性粗放分析转向定量精准分析
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数据时代和智能时代,基于数据采集和定量分析的决策与管理越来越重要。没有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采集,就难以掌握质量的真实状态;没有科学合理深入的数据分析,就难以掌握质量背后的问题和深层次原因,也就难以进行精准的决策和管理。这就需要我们从质量管理的视角看待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平台不仅要收集人才培养状态数据,还必须收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综合的数据。采集数据、共享数据、分析数据的理念必须树立起来。要加大对智能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探索,逐步实施“过程采集”和“实时采集”,确保数据及时、真实、准确,注重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应用。
(二)开展质量管理,落地五纵五横
1.合理构建五横主体关系网络,坚持以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为核心
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结构,侧重点和逻辑关系是分层交叉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认为,学院质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的办学质量,体现为学生总体素质;二是专业质量,体现为学生专业素质;三是课程质量,体现为学生知识技能。因此,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把学院总体规划与专业布局发展、教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发展作为院校层面的宏观质量任务,把具体专业群与专业建设作为专业层面的中观质量任务,把具体课程建设与教学作为微观质量任务,见图2。教师个人发展属于微观质量任务,对师资队伍宏观质量、专业建设中观质量、课程教学微观质量形成有效支撑。学生个人发展属于微观质量任务,对学生发展宏观质量、专业建设中观质量、课程教学微观质量形成有效支撑。
2.因地制宜落实五纵诊改方法,坚持以标准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
面对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与质量诉求、学生与家庭教育需求和质量诉求、党政部门办学导向与质量诉求、社会教育期望与诉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根据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一共设置了七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开展质量现状研究,以专业现状为主,含办学现状、课程现状、教师现状、学生现状;二是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政策要求、社会期望和竞争环境,研究和制订各层面的质量标准,含质量定义、相关方诉求、关键质量监控点、具体指标和标准;三是根据现状问题和质量标准要求,制订具体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并转化为年度目标计划,形成任务体系;四是质量生成,目前的质量建设抓手包括日常教育教学运行、内涵项目建设、思政和组织文化建设、制度和支持服务、资源建设保障等;五是基于信息化的质量反馈,包括实时反馈、年度反馈、三年考核等;六是在质量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诊断与改进,改进的方向包括标准改进、目标改进、计划改进、实施改进及绩效激励等;七是回顾质量提升结果,最终能够实现就业率和雇主满意度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家庭满意度提升、党政主管部门办学绩效评价提升、社会影响力提升。
(三)实现质量应用,推进深化改革
教育管理改革,必须将质量建设与质量管理结果作为各项各层事务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质量体系闭环,确保质量建设有力进行。质量应用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其化身为剑,方能体现威力,带来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机制的变化、权力的重构、利益的损益,但也必然带来赞同与反对。可以讲,只有实现质量应用,才是真正完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运行路径见图3。
1.质量应用于发展改革决策
高职院校的发展改革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上级政策、社会环境、内部格局、办学资源等,质量及绩效成为重要的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发展规划、做重大事务决策时,应将质量现状与诉求作为决策重要依据,并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
2.质量应用于专业布局、生源配置、资源投入调整
影响专业及专业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育政策、行业变革、人才需求、社会期望等外部因素,也包括办学战略、专业布局、师资队伍、空间设施、经费投入等内部因素,质量是其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在专业布局上,合格专业找特色,优秀专业建骨干,不合格专业原则上应退出。在生源配置上,高质量高需求的专业要增加招生,高质量低需求的专业要适当招生,低质量高需求的专业要先提升质量再增加招生,低质量低需求的专业要坚决不招生。在资源投入上,高质量高价值专业要充分投入,高质量低价值专业保持适当投入,低质量高价值专业要不断追加投入并改变投入策略,低质量低价值专业坚决不投入。
3.质量应用于人事调整与绩效激励
质量应用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那么质量应用于人事调整与绩效激励就是深水区中的深渊。人是质量建设的核心资源,质量的好坏应该反映到人事与绩效领域。比如一个高需求的专业质量很差,最合理策略不是减少专业投入,而是调整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团队,不应该出现“教师搞不出质量,板子打在专业上,最受伤的是学生”这种现象。因此,需要健全机制,实现聘任、薪資与质量挂钩。
可以预见,经过中长期的努力探索与实践,打造出质量环境、质量管理与质量应用的有机系统,将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杨应崧.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17-09-26(011).
[2]袁洪志.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N].中国教育报.2017-10-31(011).
[3]林玥茹,石伟平.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必要性、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4):49-54.
[4]肖帅.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27-28.
[5]冯润,唐林伟.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7(28):51-55.
[责任编辑:钟岚]
[收稿时间]2019-03-01
[作者简介]王强(1985-),男,山东济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