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要]在教学模式、信息保存和利用方式越来越网络化、个性化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切实做到收藏好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并形成完整的保存和利用体系,仅靠图书馆自身已很难实现通过教学资源协同共建平台,在做好校内教学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再扩展到政校行企的教学资源整合,并辅之以相关的保障制度,确保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尽力去做好的资源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协同共建;特色数据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042-03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各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以争取建设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估和验收。在示范性建设过程中,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却被边缘化,没有很好地完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的任务。
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要求高校审视协同创新现状,探索协同创新路径,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推进高教内涵式发展。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基本完成,能提供更多财力和人力的基础上,图书馆赢来了一次协同创新的机遇。图书馆应该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整合校内各种教学资源,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导,多方参与共建的教学资源平台,并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中第五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第二十三条中提到,图书馆要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依靠协同共建平台来建设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1],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大有可为的事情。
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现状
(一)主导部门不同,参与主体不广泛
目前,高职院校各类教学资源很丰富,但主导部门却不尽相同,主要有图书馆的纸质资源、电子图书、各种数据库、多媒体资源等,教务处主导的精品课程建设、微课程、网络课程,各院系和教师主导的教学资源库、课程标准、课件、微课、慕课、教案、实训手册等,还有实验实训的相关实训数据库。各主导部门一般各自为政,从自己所要应对的上级考核机制和教学实践需求的角度来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没有做到真正的协同创新、共建共享。
(二)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分类体系不科学,标引不够规范
高职院校各种教学资源种类繁杂,因主导部门不同、资源类型不同,虽然很多都实现了数字化和数据库管理,却都存在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分类体系不科学、标引不规范甚至没做标引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各种教学资源的杂乱无章。在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定制化、个性化学习越来越普及的今天,随着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数据量越来越大的今天,打造一站式的网络学习平台已成为大势所趋。各种教学资源平台、数据标准和数据组织加T的不规范,给一站式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此项工作更难开展,因此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杂乱无序的现状已经迫在眉睫。
(三)缺乏完善的组织和激励机制,不可持续发展
教学资源的主导部门不同,相应管理机制也不尽相同,很多的教学资源建设是为了应对评估和验收,也形成了前期一次性投入大、后续无投入,在制度、资金、人员保障方面都没有延续性和制度性的措施,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库建成后成为静态数据库,更新不及时,甚至没有更新,导致资源库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大打折扣,多数情况下成了临时性的项目工程。
二、协同共建平台构建模式
(一)构建思路
1.以协同创新的思维来构建教学资源平台
首先,应在学校范围各部门之间实现协同创新,将图书馆、教务、院系和实验实训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根据专业和课程来进行分类,以课程为聚集,实现统一的检索、浏览,将针对某一具体专业课程的馆藏纸质文献、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精品课程、微课程(或者MOOC)、讲座、实验实训数据库、互联网免费资源等揭示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资源的一站式服务,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
其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已有的某个专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中相关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和行业信息整合进来。做到政、校、行、企信息的共享,将政府的政策信息、学校的教学资源、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的需求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最终实现校内各部门、科研机构、企业来共同搭建教学资源共建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2.实现开放式的以图书馆为主导、多方参与的构建模式
教学资源协同共建平台应该是由学校教学部门牵头,图书馆负责数据库数据的分类、标引,数据资源的整合和日常的管理,由校内相关部门的师生协同参与完成。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在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和整合方面.有先天的优势,这也是教学资源平台的基础。由图書馆制订统一的数据标准、分类和标引格式,搭建教学资源共建平台,其他部门负责收集和提供教学资源,由图书馆负责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平台中。
3.不可求大求全,可以学科(专业)为试点逐步推进
教学资源共建平台的建设,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某个重点专业群或者专业为试点,依靠试点项目的建设,形成有效的制度机制、跨部门的协同能力、成熟的实施和运行管理方案。试点项目建成和运行后,会积累实践经验,产生示范效应,然后由点到面逐步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在推广过程中切不可求大求全,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经验都有限,可以由每个二级学院寻找一个专业群作为代表,然后择机分期分批来实施,具体到某个专业的资源整合,也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先初步整合、逐步完善,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模式 1.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大教学资源网络平台 因为历史原因,高职院校各相关教学、教辅部门,二级学院(系部)积累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也有多个网络学习平台。在智慧校园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将不同学习平台和各种类型的海量教学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网络学习平台上。这对于高职院校应对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和变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库软件的选择
目前,使用较多的主流数据库建库软件主要有清华同方数字图书馆管理建设平台(TPI)、北大方正德赛建库软件(DESI)、杭州麦达特色库系统等[2]。选购的时候,如果资金充裕,建议从以下原则来考虑。
首先,要确保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数据库架构、数据接口、系统开放性、易操作性方面,要进行综合考虑。数据库架构应能采用主流的B/S架构和先进的3层c/s架构;数据接口方面应能实现多种主流文档类、视频类、图片类、音频类数据;系统开放性方面应能做到和图书馆管理系统,现有期刊、图书、标准、论文、专利、视频等各类数据库的对接,且可以进行二次开发[3];操作性上要简单、方便,易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建库和后续的维护工作。
其次,要考虑到现在是移动通信设备普及率极高的时代,最好采用非结构化文档全文数据库,这样便于借助UOML技术,实现各种文档在小屏幕上的白由显示。
最后,要确保能提供多样化的数据库发布和检索模式。能让用户以习惯和易于接受的模式,将数据发布和展示出来,真正做到用户体验好,不用再重新对读者做更多的使用方面的培训,这样更便于数据库的推广和利用。
综上所述,如果图书馆有规划白建多重特色资源库,且在資金方面没有什么压力的情况下,建议选择清华同方的TPI系统。
3.已有数据库的入库
图书馆已有数据库主要包含馆藏书目信息、期刊、图书、论文、标准、会议、视频、音频类、教学类数据库,这类数据库只需通过数据接口连接,就可以直接进入教学资源库平台。这类数据库引入教学资源库是最容易的,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检索的速度和并发数的测试,并解决好校外用户访问的问题,如已经做了VPN,要重点解决建库软件和VPN对接的问题。
4.自主知识产权数据的建库
学校各院系和部门有很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元数据,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MOOC、教案、手册、毕业论文、学生作品等。这些白有知识产权的数据库,需要图书馆牵头做数据的收集、标引、分类和加工入库工作。这部分的工作量大、琐碎,可以由图书馆牵头,相关教学和院系配合,借助数据库开发商的技术和人力,有序地进行。
首先,由图书馆制订统一的数据采集信息格式,可针对不同的数据制订不同的信息格式,尽可能多地采集到各类数据的有用信息,为后面做数据标准提供便利。部分信息不完整的数据,还需要及时进行补充。对搜集来的原始数据,由图书馆采编部做好标引格式,培训部分由学生帮忙做数据的标引-作,最后由图书馆进行审核和确认。考虑到其他部门也有自己的工作,只需让他们配合做原始数据的搜集和提交,增加他们配合工作的意愿。
其次,由图书馆采编部对做好标引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采用中图分类、学科分类(或专业分类)、数据格式分类等方式,在数据平台做不同方式的展示。分类的标准和粗细要做到统一和精准。分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分类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前端数据的展示和检索,对于用户体验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个环节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中图法进行取舍,并考虑到未来的扩展性。
最后,由数据库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技术人员一起合作将数据批量导入。图书馆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全程参与,熟悉整个数据库建库和管理的流程。一些重复的工作量比较大的数据导入工作,可以分包给数据库商来完成,但不能取代图书馆技术人员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位置。后续少量的数据增加和更新,可以由图书馆技术人员来独立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技术人员既参与了建库工作,义在实践中掌握了建库技能和数据库的管理能力,边工作边参与自我培训,这样的培训效果是最好最实用的。
5.政府、行业、企业信息的入库
这一类的信息,可以依托学校校企合作负责部门、负责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或者产业学院,由涉及的行业协会、企业安排专门的人员参与进来。然后在数据库平台上通过设定好的主题词或者关键词,进行自动抓取,抓取后由图书馆进行审核再另行发布。后期数据的更新,由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咨询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员或者专家,由他们根据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性、趋势性的主题词来定期抓取和更新相关网页与数据,图书馆负责数据的审核和发布。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上,需要在学校层面上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作为组长,校内各相关负责人为副组长,下设具体的项目小组,项目组长由图书馆相关人员担任,其他参与部门应由具体负责人员作为项目组成员。数据库的建设和后期维护,以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管理。 (二)保障机制 1.管理机制 在数据库的建设、维护和数据更新等管理上,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团队的形式组建一支分T明确、运转高效的业务队伍,明确项目的运行、实施、相关主体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定期的考核和相关评价机制。
资金保障方面,应从制度上确定数据库的建设和后期维护的资金保障,不能建数据库的时候资金充沛,后续的维护和管理则没有持续的投入。长期的资金保障,是一个数据库能保持及时性和持续性的根本,这点尤其需要引起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如果能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人员保障 图书馆、教学部门、院系应有专人进入教学资源库项目小组,如出现人员变动,应及时补充进来。项目组的成员以兼职形式为主,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好项目相关工作。项目小组要制订好具体的工作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并不定期召开项目小组会议,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予以解决,还可通过E-mail、OA办公系统、00、微信等对日常工作的开展进行沟通。
3.激励机制
数据库建设团队很重要,要建立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机制[4]。教学资源库项目小组的成员主要以兼职为主,应给予一定的酬劳,以确保数据库管理的正常运转。另外,还应将小组成员的工作纳入工作业绩,在绩效考核上予以加分,以提高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将此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工作业绩。如果学校的教学资源数据库能形成集群效应,还应对各教学资源库项目小组制订考核机制,考核优秀的另外给予奖励。
四、结语
高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协同共建平台的形式来开展,对校内校外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具体到某一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最好能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有利于整个资源库实现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单个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可依托建设和管理经验,再由点到面,利用协同共建平台,形成教学资源库群。
[参考文献]
[l]黄敏,都平平.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5).83-86.
[2]林水灿.利用TPI系统建设教学参考信息数据库:兼论厦门理工学院“教学参考信息数据库”的建设[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9):225-226.
[3]杜亮,王芳.利用TPl系统建设航空特色数据库[J].图书馆学刊,2010(7):94-96.
[4]赖辉荣.特色数据库建设团队管理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85-87.
[5]钟翠娇.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广州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2(2):80-82.
[责任编辑:钟岚]
[收稿时间] 2019-03-11
[作者简介]谢少勇(1980-),男,湖北鄂州人,大学本科,图书资料馆员,图书馆副馆长,从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研究方向: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