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一流”背景下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探究

时间:2024-05-08

周信杉 滕旭广 朱平

[摘要]“双一流”背景下,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正视资源、制度、文化与教育等领域的历史难题,利用政策和文化倾斜的红利是提升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的必由之路。根据当地实际,广西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应遵循四个基本点:一是资源夯基,即实施差别化战略的资源结构与分配模式;二是制度护航,即为学科融合、高校自主、社会问责持续助力;三是文化兴学,即营造文化多元发展的氛围;四是质量保障,即注重民族特色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学科;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062-04

2015年,中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一举措以“一流”为目標,以学科为基础,强调特色发展,注重文化传承,打破了身份固化,给地方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随着政策推进,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为教育对象,发展有地方特色学科的民族高等教育的时机日臻成熟。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承载着壮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个体存在着不同的知识结构、认知特征等。由于教育对象、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在招生政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巾均带有一定的特殊性[1]。在“双一流”背景,广西的民族高校及有民族特色学科的高校的发展都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双一流”背景下广西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支持与地方推动协同并进

“985”高校及“211”高校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教育经费上或是师资上,都优于地方其他高校。长久以来,地缘政治、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使得广西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改革滞后于其他地区。“双一流”的提出,表明国家重视、支持发展地区特色教育,这推动了更多地区高校的优势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地区倾斜。教育资源主要分为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一流学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教育经济资源的支持,这对于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等具有促进作用。此外,优质的师资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国家的支持作为外部推动力,不仅给地方高校发展提供指导,同时也给高校提供资金支持。政策的导向使得大批经费流向地方高校,那些未受重视却具有优质学科的高校也有机会成为资金支持对象。另外,地方政府及高校作为内部驱动力,应当充分利用资金支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来促进白身发展。在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仅靠国家支持(政策指引)或地方推动任何单方的力量都是不够的,国家支持促使地方高校重视优质学科,并带动地方发展,给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双方协同并进是建立一批“一流”大学及学科的有效驱动力。

(二)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的共同愿景

“双一流”注重拔尖人才培养,鼓励特色学科发展及个性化教育,其核心归根结底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这与教育部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内在相似性。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双一流”延续了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人才个性化培养的特点,而且是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强调重视培养拔尖人才。在民族高等教育中,“双一流”是拔尖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战略的共同愿景:首先,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并发展特色学科,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其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拔尖,使人才个性化得以充分展现,有利于促进特色学科发展;再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建设由创新型拔尖人才组成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重视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对地区民族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举措,同时也给广西民族高校的特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双一流”理念与“多元”文化的价值同构

“双一流”支持差别化发展,从大学和学科两方面协同建设,“一流大学”强调的是整体性,而“一流学科”更强调学术共同体环境下某一学科的优质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可割裂开来,认为可以牺牲弱势学科来强化传统的优势学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这个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利于某些领域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无法弥补因忽视其他学科的发展所带来的损失。因此,“点面结合”的多元化发展策略应当成为解读“双一流”政策的关键所在。在广西这个少数民族文化汇集的土地上,多元文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伴随着区域高校发展而备受重视。多元文化的价值理念强调在主体文化影响下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说明民族高等教育要以保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原则,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综上,“双一流”与多元文化均体现了“多巾心化”的价值理念,落实这个理念有利于促进当地民族特色学科的建设与本土文化的发展,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双一流”建设给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资源之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经费的支持,经费来源的渠道较为单一。地方高校发展巾的资源问题、师资问题、创新问题及社会服务问题,依靠地方高校自身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3]。“双一流”虽然加大了对部分学校及优势学科的经济支持,但对于广西民族院校及具有民族特色学科的高校来说,仍面临着办学资金不足、师资匮乏等困境。在“双一流”发展的背景下,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不仅投入资金过多且目标不明,难以兼顾优势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如何使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以及在资金分配中如何把握效率与公平,是当下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此外,少数民族特色学科的独特性对教师专业知识多元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师资不仅需要具备所授科目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亚文化。因此,如何既保证师资的数量义保证其质量,以及将专业化教师进行合理分配,以促进特色学科发展依然值得好好探究。 (二)制度之维 虽然在“双一流”建设巾由于分层配置资源的制度因素,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较为稳定的高校队列排序现象和明显的“马太效应”,众多原本处于系列链巾下层的高校和学科处于不利地位[4],但政策以新公共管理理念为指导,强调政府分权、高校白主、需求导向和公开竞争,更强调经济、效率、绩效和社会参与[5],给各高校提供了竞争与发展的机会。五年一周期的学科名单变更,避免了一成不变的高校排序,更是突出了动态竞争的模式。就第一批公布的“双一流”名单来看,广西民族特色类学科未成功入选,这表明当地民族类学科并未达到一流的标准,其未来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府分权与高校自主要求广西民族院校及其他有民族特色学科的高校充分把握自主权,对经济、效率及绩效的考虑更要求广西民族高等教育施展自己的专长。广西各民族院校不仅彼此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与其他地区的高等院校相互竞争与借鉴。如何在政策背景下把握自主权利,如何在政策支持下发展自身特色学科,义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脱颖而出并逐步向一流目标靠近仍是广西民族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三)文化之维 “双一流”的理念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并行不悖,发展民族特色学科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成了民族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广西虽说是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为社会部分群体所接受的亚文化即少数民族文化,但多数人接受的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因此仍然实施以国家主义为巾心的教育。相对而言,要着力发展民族特色学科,必须兼顾民族特色教育与主体民族文化教育。主流文化的思想虽然影响着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流文化相抵触或产生对抗[6]。换言之,寻求多元文化发展的路径,顺应“双一流”政策的导向,也符合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规律。对于广西民族高等教育来说,如今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多元并进式发展,但社会成员的主体观念仍然趋向于主流文化。以壮语教育为例,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是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壮语教育的发展是得到重视的,但学生的升学考试及就业仍然倡导学习主体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如何合理兼顾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发展是民族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教育之维

基于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和合”理念,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在地方经济不发达、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高校的教育模式往往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或是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路径,这种借鉴先进经验的措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集中反映在部分高校对他人经验只继承不批判、盲目照搬等现象上。长此以往,借鉴的部分与本土教育的发展会表现出不相适应的状况。教育内容缺少民族特性,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地民族的发展,义不能很好地适应主流文化环境,逐渐形成“文化边缘人”。这显然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从宏观上说,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要考虑民族思维与价值观念。在教育过程巾,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让他们形成多元文化的民族观念。就微观层面而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是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学习他族优秀文化。在平衡多族文化的基础上,更新教育内容并寻求适合当地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广西高校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以及如何完善当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是促进当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难点。

三、“双一流”背景下的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一)资源夯基:实施差别化战略的资源结构与分配模式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资源是基础。广西高校进入第一批“双一流”名单仅有广西大学的土木工程。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学科比如民族学、壮医学仍未达到一流标准。在经济发展不均衡、不迅速的现实情况之下,民族高等教育要推进“双一流”建设应找准定位、确立优势学科,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提升学校实力的方面,这就要求学校合理进行差别化发展,整合资源发展特色学科,对经费的使用适度而不过度。进行差别化发展具体是指有效配置有限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弱势学科的发展,或以牺牲弱势学科来换取优势学科的经费投入,而应在发展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带动弱势学科的发展。资源的合理分配可以侧重于以下三方面:首先,引进高层次专业化师资队伍。提升本土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固然重要,但耗时长且需要专家指导。引进人才的专业知识虽然难免会与本土知识文化产生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引进人才尤其是专家与本土教师相互学习,更有利于特色学科的发展。其次,更新教学设备。部分理工类专业资金短缺,硬件设备陈旧,将资金合理用于硬件设备的更新,有利于促进学校及学科软实力的增强。再次,注重对民族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目前,广西的民族研究基地有广西民族大学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基地、广西巾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巾药民族药研发基地、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发基地、高校研究生联合培训基地、桂西民族语言文化与译介研究基地。对于民族高等教育来说,田野调查作為民族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需要依靠实践活动,耗费时间及经费。在资源分配的过程巾,对经费的投入要合理差别化。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要重视更新学科设备与优化研究环境,不仅对校内优势学科给予经费支持,更应注重民族研究基地的建设,以民族研究基地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二)制度护航:为学科融合、高校自主、社会问责持续助力

“双一流”建设所呈现出的特征与巾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内在联系,政府放权、高校自主、市场介入都是其主要特征。在“双一流”推进的同时,完善巾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政策建设的内在要求[5]。以制度为依据,以大学自主为核心,以市场或社会力量为助攻,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有效路径。在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下,广西高校发展可以侧重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将学科融合制度化。学科融合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具体表现在不同学科各白发挥所长,结合区域文化发展特色学科,少数民族学科通过与普通学科紧密结合,使得科研成果创新得以实现。例如,极具民族特色的学科壮医学正是在传统巾医学之上加入特色疗法,并增加专业操作步骤,壮医的药线点灸法就是通过点燃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灼炙特定穴位来进行治疗的。第二,促进高校自主。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特点就是要保持政府与大学之间适度紧张的关系并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这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学科。具体而言,广西民族高等院校需要明确自身优势,遵循高校发展规律,结合区域特点,尤其是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群体合适的话语权,大力挖掘壮学、瑶学等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并积极地融人目前的民族高等教育之中。最后,加强社会问责。所谓社会问责,就是在坚持政府问责的前提下,建立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机制[6-7],这是政府放权后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的措施之一,具体表现为第三方监督的参与,主要指第三方对高校的支持与监督,其监督结果及评估有利于高校更明确自身定位,及时采取改正措施。

(三)文化兴学:营造文化多元发展的氛围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及方式,而教育义反过来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要营造文化多元发展的氛围,首先应明确白身的优势及特点,立足于多元文化视角,结合广西区域文化,促进教育发展。其次,民族院校及其特色学科要整合过去的教育资源,批判及继承原有的教育内容,并注入活力。最后,在现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及调整,寻找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内容,再根据实际情况,融人自身的特色化教育,利用好本校、本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在政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应重视对民族学科的建设,尤其在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民族传统、民族医药学等领域发挥自身优势[8]。具体言之,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要以多元文化为基点,民族类院校应大力发展民族学,探讨民族理论及政策对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的作用;教育类高校应结合民族区域特点,致力于提升民族教育的质量,培养优质壮汉双语教育师范生;医学类高校应重视发展壮医学专业,逐步提升壮医学的质量。总体来说,广西承载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经验,要在发展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特色学科,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跨越[9]。

(四)质量保障:注重民族特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所谓“一流”就是要在特色的基础上保证质量,注重民族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理念下,国家的教育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国内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广西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集巾在加大投资力度及输送优质人才到国内知名高校就读。促进广西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积极推动“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师,优质的教师可以促进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吸引当地优质人才回归。二是优化教育思想,以培养创新拔尖的人才为基础。三是优化课程设置,将民族特色教育融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巾。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强调以理论为导向、实践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显性课程承担理论教学,旨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而隐性课程隐含在非正式的学习生活中,强调通过实践经验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学校在保证显性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应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四是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逐步从“适应性”转向“生成性”。“适应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初期,以“吸收”为主,通过记忆等方式掌握基础知识,而“生成性”学习则是注重学生“输出”的过程,要求学生拥有白己的思想。优化教学模式就要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教师教学时不应盲目适应教材内容或考试范围,而应以课本教材为基础导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勤思考、会批判,进而使学生的“学”从“适应性”学习转向“生成性”学习。

四、结束语

“双一流”政策的提出,为广西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主要目的是让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并且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本地经济资源特色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特色学科建设[10]。在此背景下,各高校應根据自身发展目标,科学利用好优质资源对一流学科建设的作用,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促使广西民族高等教育朝“一流”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l]陈·巴特尔,张朝乐门.“民族高等教育”概念研究的反思与辨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6(5):5-13.

[2]汤苏宁,岳岩峰,裴子慧.“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69-72.

[3]张宝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牡丹江地区6所高校协作为例[J].教育研究,2015(7):142- 149.

[4]钟建林.“双一流”建设的历史理路、现实审思与未来路向[J].东南学术,2018(3):115-122.

[5]苏永建,李冲.“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

挑战与应对[J].教育发展研究,2017(21):9-16.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周光礼.“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J].大学教育科学,2016(4).4-14+122.

[8]刘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120.

[9]车如山,赵佳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发展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8):37-43.

[10]李明忠,魏丽颖,任林芳,等.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学科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区域优势理论的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 12):18-26.

[责任编辑:庞丹丹]

[收稿时间] 2019-03-06

[作者简介]周信杉(1992-),女,广西宜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教育。滕旭广(1993-),男,广西南宁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朱平(1971-),男,河南台前人,博士,教授,硕导,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