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

时间:2024-05-08

[摘要]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不断深入融合发展,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学科深度得到广泛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所有的环节可以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系统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化特征。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139-03

白190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以来,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学心理学,从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美国心理学年鉴》首次提出“教学心理学”这一概念以来,也一直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实际上,早在1800年裴斯泰洛齐就開始研究教学心理学,只是教育学界长期习惯性地翻译和称之为教育心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思想工作心理学和思想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成型和发展,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并配套出版了陈大柔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杨芷英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张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王仕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杨玉宇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新论》等专业教材和著作,这对发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心理化特征。

一、教学主体的心理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的心理素质要求高标准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多元化、开放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坚守和筑牢这一主阵地根本上靠党的领导,落实到实践关键还得看一线的广大教师队伍。思政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业务技能水平,还要有坚定的政治心理,面对任何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挑战,在国内外各种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面前,都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理性的政治情绪、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站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和理想信念不偏。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有丰富的情感心理,把“教学讲台”变成“教育舞台”,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提升个人的品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受教者。在实践行为中,要有良好的道德心理,能用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去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教师心理素质培育常态化。思政教师心理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必须加强思政教师的心理素养培育,包括教师内在的心理修养和外化的专业心理技能。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政治性和体制性特征,长期以来在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较为固化的统一性、强制性的印象,直接影响了教师本人及社会对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认同。尤其是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除了是“洗脑课”以外,没有任何作用,这对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必须从心理上、思想上加强对思政教师的职业认知、职业信念培育,把培育的重点从思政教师的专业教学技术培训转向思想信仰的培育并常态化。

对思政教师的心理关怀人性化。从事思政教学的专任教师或辅导员,是在校学生思想引领、价值观培育和心理工作的重要队伍,主要承担的是塑造学生灵魂与生命的重要任务,这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对思政教师队伍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学校对思政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环境营造等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以外,在党和国家近年来的许多政策层面其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如在教育部2015年颁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对思政教师的培养培训、职务评聘、经济待遇、表彰评优、科研工作等方面都给出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地位,为思政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工作保障打了一针强心剂。

二、教学内容的心理化

在这里首先要理清一个基本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是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动机心理、认识心理、接受心理等基本心理因素和心理规律进行选材与设计,而不是用心理学的内容代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课程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了重复性。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实现其现实价值,在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上,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不能让理论原理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桑戴克认为,学习的训练价值与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关系,“一门真正的教育学科一定是诱人的,一定是在对特定事实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回答数以干计的不同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要在坚持普遍与特殊、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的心理特征,更多地体现可接受性、灵活性和时代性。一是教学内容不仅在难易程度上要符合对象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而且要找到教学目的与学习动机的契合点,为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疑问,在“传道”的同时能够“解惑”。二是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要根据对象的兴趣点,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包括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载体进行包装,同时保持内在的逻辑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三是要回归现实,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是密切关联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都可以找到现实的支撑点,从而克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用心理,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普遍坚持“三贴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过程的心理化

教学过程心理化,指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心理分析,有效发挥教与学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西方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下,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受白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形成教学心理学化理论,并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裴斯泰洛齐在他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把教学过程与对人的心理研究加以结合的设想,他说:“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教学过程心理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有着许多成熟的举措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人格心态、价值取向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又是一个充满逆反心理和矛盾心理的极不稳定时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充分遵循学生的感性、知性到理性的心理认识过程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人生目标理想引导,舒适与快乐的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成长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由于大学生在经过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并初步具备了独立的价值判断。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巩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是倾向于通过育德与育心相结合,注重学生自由心理的引导,构建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从教学到自学,教导到白导,教化到内化的升华。

四、教学方法的心理化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等的不同,有着巨大的性格和心理差异,如何让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对象上达到一样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从中国儒家教育创始人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开始,到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界根据儿童认知心理提出了“直观教学方法”“实物课教学法”“综舍教学法”等,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认为,“教育工作是要改变无数个体天性的各个方面。而这些改变又有无数种变数,每一种知识、兴趣、习惯、力量、理想都有其自身的最佳获得手段”。随着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断融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方法论體系,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著作中都有系统论述,主要有心理震慑法、认知改变法、心理交融法、活动体验法、行为训练法等。落实到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成长规律,结合心理学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和人本主义观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突出学生兴趣点为主的案例式、图表式、情境式以及实践教学方式;结合心理学人格理论,在了解掌握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规律的同时,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态度,提升教师个人魅力的方式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感染力;运用情感心理学,通过影视、故事、场域和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结合心理学的个体差异理论,对不同专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的重视和挖掘运用。

五、教学对象的心理化

教师备课不备学生的话不算真正的备课,不了解学生的老师不算好老师,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了解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备工作。这里说的教学对象的心理化是指随着教学的精准化发展,教师从简单的对学生年龄、智力、思想分析深入到学生心理的分析。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包括学生的心理构成要素、心理活动过程和规律,以及特有的个性心理等。西方教育心理学领域很早就开始对学生的心理研究,包括学习心理研究,在不同的哲学流派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心理学派别。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快速发展,针对学生的心理研究和健康教育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尤其是高校从心理教育机构到人员配备、课程设置都已经很到位。但是把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结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还是比较年轻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更多的是偏向于如何教,对于学生的心理分析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研究不多。虽然每个高校都建立了独立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其主要的职责和功能是解决学生的日常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没有多大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法治观念、理想信念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任何人的思想政治品德都是在一定心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心理分析,尤其是对学生学习心理,包括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的了解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已经有学者和教师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如华莉莉的《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学生学习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李昊婷的《学习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学习心理探究》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的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它科学运用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实现互通契合,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随着心理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融合,其将更加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l] 爱德华·桑戴克.教育心理学[M].刘万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张大均,郭成.教学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6.

[6]张斌贤.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王仕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8]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0]马建青,石变梅.30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74-76.

[lI]余建华.西方教学心理学二十年[J].教育评论,2011(3):159-161.

[12]范树成.运用心理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1(8):53-56.

[13] 刘月秀.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54-56.

[14]华莉莉.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学生学习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9):54-57.

[15]李昊婷,刘晓明.学习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学习心理探究[J].教育探索,2014(4):119-121.

[责任编辑:陈明]

[收稿时间] 2019-03-22

[作者简介]李次春(1979-),男,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018-2019学年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中山大学访问学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