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校政策扶持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多元线性回归研究

时间:2024-05-08

周桑榆 王金羽 杨柳清 张俊康 郭梦庭

[摘要]大学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实的重要载体。在梳理武汉科技大学“双创”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筛选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密切联系的6个主要政策工具,通过对876位学生的有效调查问卷及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变、为创新创业者申请最高20万元的贷款和提供创业基地等3项政策工具效果显著,为创新创业团队配备指导教师、创新创业类的培训和比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等政策工具影响效果未达预期在分析不同“双创”政策工具效果差异的原因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多元线性回归;政策工具;政策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 02-0171-05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近几年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白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义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起,各大高校相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近年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斯坦福创建了一个创业生态系統。不管他们的专业是什么,所有学校的学生都在一个强大的文科环境中接受他们的教育,这给了他们广阔的世界观,他们需要成为未来的创新者和领导者。大学建立创业创新文化激起了年轻一代的梦想,同时这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1]。心理学文献表明,在创业方面,大学教育促进了积极的创业态度和意向,并最终促进了个体的创业行为。因此,大学毕业生被认为是潜在的创业者:拥有积极创业态度和意向的大学生人数越多,毕业后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2]。众所周知,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而且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实施可以减小社会就业压力,减少毕业大学生在家待业的可能性。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已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其中仍存在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一些好的经验亟待总结。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政策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开展的研究种类和内容相对较少,成型的理论研究更少[3]。本文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视角,通过调研,了解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几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轨迹与取得的成果,分析学校政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与影响效果,了解我校的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以便从学校层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培养模式和更有力的政策扶持。

在对于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因素的调查中,王露等[4]通过检索文献和实际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题(国家级、省级)申报主要集中于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谢西金[5]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整群抽样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家庭背景越优越的大学生,个人参与创业的意愿越强烈,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王美霞[6]针对陕西省在校大学生和已创业的大学生,通过问卷和访谈得出,学校教育与创新创业氛围最能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刘宇[7]等认为,对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有强烈渴望的学生,有较大的创新创业原动力;梁军[8]等认为,缺乏社会资源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薄弱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障碍;张[9]采用

层次模型分析方法,将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3个指标构建方案层,将家庭收入、学校定位、师资力量和政府政策4个指标构建准则层,得出创新实践重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重于创新知识的结论;谭英秀[10]认为,大学生创客的经验、专业知识、成长环境及创业动机等个人因素,学校内的相关课程及教育模式、社会背景及文化等均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实施及取得的成果有影响,因此建议在创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这些因素。彭正霞[11]等人将政策工具从内容上划分为供给、需求和环境三种,其中供给类政策在大学生的创业初期能够给予相关支持,是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技术研发、成果投入等方面的供给,能够帮助大学生创客更好地开发新的技术,主要包括教育辅导类、资金扶持类和公共平台类的政策。可见,驱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因素是多样的。

一、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面向大学生团队创新创业的主要政策工具及影响作用分析

对武汉科技大学出台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系列政策进行梳理,整理出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比赛、组建创业团队自主创新以及创业转化率产生重要影响的政策工具,分析政策要点对大学生团队创新创业的影响作用,见表1所示。

(二)面向大学生团队创新创业的政策工具效果评价指标选择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提供的主要政策工具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为了总结出影响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性政策工具,尤其是提高学校政策工具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的有效性及科学性,我们选择了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人次及创新创业类团队人驻学校创新创业基地数量作为学校政策效果评价指标。

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参加人次以及学校创新创业基地的团队入驻数量是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学校实际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创新创业类比赛开展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关于创新创业类的主要政策有效性的直观反映,能够客观地衡量学校创新创业政策T具的影响作用效果。

二、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来自对湖北省武汉科技大学全体本科生的调查。调查主题为学校创新创业政策对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一)问卷调查过程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首先,走访学校创新创业团队,从参与者的角度大致了解学校创新创业情况及其对相关政策的想法;咨询学校相关部门,从学校角度了解我校对创新创业的规划和部署,熟悉我校创新创业政策的产生与推行。结合这两个方面,总结归纳出6条最具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政策,以此作为调查问卷的基础。其次,参考李克特量表原则,设立5个影响程度逐渐递增的选项;同时,为了结论的严谨和准确,为了被调查者的表述准确,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将被调查者分为两大类不同群体,即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的学生与未参加的学生,设计两类问卷,其不同之处体现在回答选项的区别。第一类以已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为出发点,从实际操作rrf体现影响的不同;第二类以未参与的学生为出发点,从现有政策对创新创业想法和行为的产生影响的不同进行设计。

在问卷发放过程中,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两种途径采集数据,一是由课题组成员直接与本校创新创业团队协调沟通,发放并收取调查问卷;二是利用个人关系网络,或委托同学、朋友、老师等,由他们发放问卷。据统计,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876份,有效率为87.6%,其中两类人群参与占比如表2所示。

(二)回归拟合模型的建立

调查结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Y=βo+β1+X1+β2X2+β3X3+β4X4+β5Xs+β6X6

(1)

式(1)中,Y为模型的因变量,表示学生有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如“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正在创业或已经入驻武汉科技大学创业基地,也是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受到学校创新创业政策影响的结果表达。在式(l)中,白变量X1代表武汉科技大学创业基地(提供孵化指导、办公场地、各类咨询、帮忙申请各项税费减免)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程度;X2代表武汉科技大学为创新创业者申请最高20万元的贷款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程度;X3代表武汉科技大学提供的“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如微信公众号“武科大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程度;X4代表武汉科技大学为创新创业团队配备专业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程度;X;代表武汉科技大学举办创新创业类培训(如创新创业网课、创业实训班、创业讲座等)或比赛(如“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程度;X6代表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允许学生休学进行创业活动、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的更名)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程度;B为模型的回归系数。

收回问卷后,将数据输入SPSS23.0.对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初步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5项政策的线性拟合效果良好,l项政策未通过检验。

在初步拟合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显著性的大小,删除未通过检验的变量X,,得到回归模型的二次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经二次拟合后,剩余5个变量均通过了检验。

二次拟合得到回归方程为:

Y=0.398+0.0073X1+O.110X2+0.034X4+0.036X5+0.127X6

(2)

经检验,F=67.932,P=0.05,调整后R2=0.530

(二)分析与讨论

根据问卷数据和回归方程分析的结果,结合访谈情况中受访人群对学校创新创业各项因素的反馈以及建议,对通过检验的5项政策的效果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其中X6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允许学生休学进行创业活动、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的更名)与其他政策相比作用效果最为突出。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大学生能否较好走上创新创业道路的基础。目前,在学校已有休学创业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校园里已有较大影响力,个别优秀的创业代表已经是学生眼中的模范。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对指导学校创新创业活动有着重大意义,无疑是给想要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但比较迷惑、不知所措的学生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了创新创业学院,学校整体创新创业活动就有了固定的组织形式;有了指导教师,无论是各类讲座,还是各种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学生都能得到时间更长、力度更大、专业性更强的指导,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创新创业学分以前稱为创新学分,也是在校学生需要的自由度较高、获取难度较大的学分。这次更名为创新创业学分,更是让学生明确了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可和支持。这也会引导部分学生解放思想放下顾虑,向创业方向进行学习、研究和实践,这同样可以获得学分。管理制度的革新让学生发现创新创业的好处,能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

不难看出,学校提供担保,为创新创业者申请最高20万元的贷款作用效果也很突出,呈正相关。在创新创业政策中,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是有关资金方面的政策。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融资困难[1、融资方式单一[13]。资金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最缺乏的资源之一,学校帮助学生申请贷款是最实在的一项政策。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有一些比较好的,但在实践中遇上资金问题而失败的情况常有发生。在受访者中,申请到贷款的人不到1%,但是学生还是认为该项政策非常有用,可见学生创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有限,认为成功的创新创业一定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所谓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是指以高校为主导的,由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打造的,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场所。创新创业平台应是各高校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协作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平台[14]。提供创业基地的作用效果较为突出,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反映了模型的结果。调查得知,学校拥有创业基地办公室近百间,目前全部都有创业团队入驻,这确实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帮助。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在参加创新创业的受访者中,超过50%的受访者人驻了创业基地。但是对于普通学生和未参加创业的学生来说,创业基地并没有太多影响。覆盖面不广、针对性强,使得该政策的效果稍弱于前两项。但该政策对创新创业者的帮助力度很大,效果明显。诸如此类的硬件设施支持,是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

为创新创业团队配备指导教师的效果并不如设立预期突出。指导教师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对于年轻的创新创业团队有很大帮助,无疑是团队的智囊,可是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根据访谈情况来看,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几点:1.我校拥有指导教师的创新创业团队较少;2.指导教师大多为兼职,其时间精力有限,能给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的帮助不如预期;3.指导教师的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团队的帮助大多是停留在提建议等较为简单的层面。

创新创业类的培训和比赛效果同样不够突出。这些培训和比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去了解创新创业活动,增长见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跃跃欲试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练兵的机会。但许多大学生刚着手于这些活动,还处于试水阶段,能力水平有限,这对他们参与比赛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和访谈情况,我们总结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学校培训的主要方式是讲座,讲座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没能及时参加讲座,且动手操作的培训次数很少;2.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对于一般或者只是感兴趣的学生来说门槛太高,学生大多不知道该怎么做赛事准备,能切实指导创新创业比赛的教师也偏少。

完善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的影响效果不明显。信息内容本身的健全性和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都极为重要。根据问卷的反馈结果,我们总结出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目前线上线下的信息服务平台都极不健全,能起到的宣传和服务作用很小,从而导致平台本身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弱;2.学校没有专门进行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的部门和负责人,这一版块的建设是空白的,很多可用的教师、学生资源没有利用起来。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基于对武汉科技大学1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实例访谈,回归分析了6类学校创新创业政策工具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作用。由回归模型的二次拟合结果可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对学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最为显著,提供硬件设施、创业资金对学校学生创新创业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学校创新创业比赛和讲座、学校创新创业师资配备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其中学校创新创业师资配备与学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系数仅为0.034。 (二)建议 基于回归结果的分析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提高武汉科技大学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工具的效果。

1.鉴于国务院出台的鼓励创新创业的5条政策,应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改革,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学校政策工具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正向影响作用;不能对各项扶持工作的动态完善和信息反馈工作只重形式,应加大对学校创新创业政策工具、辅助力量的推广力度,尤其是要采用层层宣贯逐步实施的方法,推进学校学生认识和学习创新创业,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对其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释放学校相关政策工具的影响潜力;继续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学生创业及全服务链协同发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宣传和推广,引导大学生将白有资源如创新想法、科研基础设施等纳入共享平台,积极向学校开放,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外部相关资源支持其创新创业活动。

2.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投融资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将校内大学生孵化基地做大做强,打造成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名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中,高校不仅只是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还要扮演平台建设者的角色。所谓平台建设者,是指高校不仅是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者,还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能够施展其能力的平台的建设者。通常,高校可利用自身的关系网与企业和政府进行协调,以保证学生在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后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15]。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的优势,建设“创客空间”和学院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吸引风投公司,引入社会资金,利用广大校友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筹建“武科大创业投融资平台”,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推进“一站式”“保姆式”创业实践服务支持体系,联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者开展资金申请、企业登记注册、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服务。整合校内外资源,确保优质创业项目“无缝对接”校外优质孵化器,助力学生成功创业。

3.尽快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政策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促进和保障“双创”政策的落实。目前,提高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或项目的人数比例只是一个政策导向,在实际操作中,在校大学生在自主创新创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有待出台立意明确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以调动大学生的“双创”积极性。学校应持续建立或扩大孵化器、众创空间、创客群等,建立健全新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管理体系。另外,学校应重点关注“双创”师资力量的综合配备,师生联动,教学相长,引导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学校应根据往年经验修改相关政策来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推动大学生创业,并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

(致谢)本文得到了武漢科技大学医学院曾燕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1]Eesley C E , Miller W F . Impact: Stanford University'sEconomic Impact vi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AU Inegbenebor , FO Ogunrin.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and intentions among Nigerian undergraduates [J]. Gha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1,7(2).

[3]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4]王露,王爱侠.医学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8(8):90-91.

[5]谢西金.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8(2):58-68.

[6]王美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2):58-68.

[7]刘宇,吴小钗.江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21-125.

[8]梁军,何宗辉.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精准扶贫与贫困大学生“双创”能力发展系列研究之三[J].高教论坛,2017(5):119-121.

[9]张欣.面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的模糊层次分析评价[J].宜宾学院学报,2018(6):97-100.

[10]谭英秀.大学生创业制约因素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5.

[11]彭正霞,陆根书.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57-65.

[12]文萍,马宏贤.大学生创业瓶颈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73-175.

[13]覃翠玲.大学生创业风险以及预防对策探微[J].法制与社会.2010(5):173-174.

[14]李丽芳.基于创造力价值链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126-128.

[15]吴远征,李璐璐,董玉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述:研究、政策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15(6):1-7.

[责任编辑:陈明]

[收稿时间] 2019-03-17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 17ZRA064)。

[作者简介]周桑榆(1998-),男,湖北武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