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下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探析

时间:2024-05-08

黄燕

[摘要]高校是培养优秀党员的重要基地。高校基层党委是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改革创新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务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新时代下,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存在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党支部组织建设教育管理监督有待完善,党支部组织建设新技术运用技巧有待丰富等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积极构建党建工作组织建设测评体系,创新方式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内涵,多渠道丰富基层党支部组织活动方式的改革创新途径。

[关键词]党支部组织建设;量化测评;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84-03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确立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宗旨,高校作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优秀党员的重要基地。高校基层党委是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改革创新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成为高校党务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任务。高校基层党委应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管理,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务实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活力。目前,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组织涣散、凝聚力不强等。

一、新时代下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的瓶颈

(一)高校基层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待加强

一方面,教师党支部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导致基层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薄弱:1.由于不需长期坐班,教师不能保证按期按量开展组织生活;2.教师研究方向受到国际化影响越来越大,思潮波动较为频繁;3.“双高”人才过度重视科研成果,理想信念模糊,受其他思潮影响巨大,信念容易产生动摇;4.教师党支部委员多数是由年轻教师党员或者资历较浅的教师党员担任,不能有效激发“双高”人才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5.党支部委员更多是定位于服务层面,而非在统筹规划层面来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也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党员队伍主要成员是95后,这是一群个性鲜明,崇尚自由,自我意识强的群体;2.学生党员对于活动要求较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会一课”模式;3.学生党支部委员换届频繁,不利于统筹规划支部工作;4.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任務较重,在推优上不能保证公平公正,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较为薄弱。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教育管理监督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中教育管理监督存在很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党员的理想信念模糊,非常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入党动机不纯,党性修养不够,根本不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2.学生党员不重视党性修养,自身理论水平低下,重视业务而轻党建,身在党心不在党。同时,学生党员非常缺乏奉献和服务意识,参加“三会一课”的时候总是以客人的身份参与,不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在生活和学习中,也不因自己是党员而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还带头违纪违规,更不要说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这些都反映出高校基层党支部对党员的监督和教育是欠缺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督考察机制,而且培训的概率也不高,外界干预比较少。可见,高校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也不够规范和严格。

(三)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新技术运用技巧有待丰富

新时代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逐渐从线下转战到线上,利用新媒体开展组织活动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员群体主要是95后,他们习惯用新媒体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习惯使用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新媒体在时间、空间上有无限的延展性,可以更好地解决党支部活动因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导致的组织机构涣散等问题。但是在利用新技术开展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是使用新媒体的党务工作者对新媒体的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新媒体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中有形而无神,其主要功能便是传达文件精神和会议内容,缺少互动性、创新性,吸引力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碎片化,信息传播无法进行实时动态管控,每个党员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党员的价值观。

二、新时代下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欠缺原因分析

(一)党支部组织力度有待提高

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度不强,高校党务工作者和党支部委员的积极性不高。与行政部门不同,党支部组织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党务工作者或者委员开展,他们更多的是服务于支部建设,例如统计党员信息、组织召开“三会一课”等,未能高屋建瓴地统筹好党支部,团体意识也较为薄弱。加上教工党支部中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工作人员,学生党支部也基本上是教师党员起主导作用,部分学生党员干部起辅助作用,在开展党支部活动时往往没有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外在力量如行政职务、科研职称等的影响较大。而且在开展基层党组织生活的过程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让委员或党务工作者疲于应付,有时候由于自身理论修养不强,委员或者党务工作者不知如何更好地开展组织活动,这导致党员不愿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党支部组织活动内容单调

高校基层党支部开展的组织生活活动形式单调,往往以会议、分享等形式进行,没有能够将创新纳入其中,导致组织生活毫无吸引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往往过度重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许多教职工,特别是“双高”人才对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很积极主动,甚至存在一种抗拒的心理。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高校学生对于党组织建设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他们认为只要学习科研好,其他都不需要理会,就算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也存在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

(三)党支部组织发展问题突出

入党动机一直都是基层党支部建设发展党员的重要考察点,但是在考察发展对象的政治信仰和入党动机时,党务工作者往往会受到其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影响而认为发展对象较为符合条件,从而忽略其入党动机。而且现在的党务工作者由于自身素质能力的欠缺,也不能够很好地评价他人的入党动机。一旦成为预备党员之后,党支部在开展党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考察对象入党动机不纯,也没有任何惩戒措施。除了入党动机不纯之外,现在更多的非党员教师和大学生对于入党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很多。特别是一些“双高”人才,他们不愿意向党组织靠拢,而学生因盲目崇拜专业教师以及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其入党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这样党支部发展工作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提高发展党员要求,不断优中选优;另一方面,积极入党的人员逐渐减少,只能在矮个子中挑选好的。

(四)党支部组织评价体系不全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评价体系一直以来都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在新时代下,信息更加多元化,各种思潮席卷而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也越发凸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党员的政治信仰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的评价方式更多体现在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组织测评等层面,没有一个量化的测评体系,主要还是依靠主观判断,不具备科学性和真实性。而且在主观评价过程中往往掺杂了其他影响因素,这使得评价更加不具备可参考性。召开民主生活会往往也是进行主观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未能够量化评分,没有具体的数据作为支撑材料,这样的评价结果显得非常没有成效;而且由于不是量化标准,仅仅有不合格、合格、优秀等大类型等次,这不能有效拉开党员彼此之间的距离。

三、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改革创新途径

(一)积极构建党建工作组织建设测评体系

201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因此,在进行构建党建工作测评体系中要考虑以下几点:1.将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特殊性和所有基层党支部的统一性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测评体系;2.注重过程和结果,而不能仅仅考虑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更不能重过程而轻结果;3.测评体系尽量以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一个总指标下面设立众多分指标,同时尽量不要将分指标重叠,可以就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党组织作用发挥、党员作用发挥、发展党员、党员管理、教育培养等方面进行细化分解,然后进行量化打分;4.测评体系应该成为一个系统化、量化的过程和结果呈现,具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如形成测评网站,每自然年度进行考评,让每个党员能够通过量化的测评体系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二)创新方式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内涵

以往高校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往往走的是两条平行线,一部分管理人员从事党建工作的开展,一部分教学人员从事人才培养和科研管理等。高校经常会存在“重科研,轻党建”的情况,应创新方式采用“导师制”教育模式,科学地融合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导师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目的是让在校生步人大学之后有专门的导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做一个全方位的规划和指导。导师不仅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信仰。“导师制”教育模式能有效加强教育和党建工作之间的磨合,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如:1.开展以教学研讨、主题交流、育人成果展示等形式的党日活动,将党建工作和专业学习有效连接起来,在科研工作中体现出党建活动,让党建活动因科研的加入更加贴近实际,一举两得。2.不断加强导师的政治素养和科研水平,通过学生情况折射出该导师的党员模范作用,形成良好的党员模范作用,让更多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对于党组织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可以将导师模范作用作为测评体系中的一个量化指标,让党员模范作用在测评体系中有所体现。3.形成导师团队,这样不仅可以进行专业研讨,同时还能将党员团队建设更加紧密地与高级人才聚集在一起,将党建工作融入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样可以按照要求如期完成“三会一课”的工作要求,同时创新地将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到极致,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党员模范在身边的良性互动效应。

(三)多渠道丰富基层党支部组织活动方式

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常会面临组织生活过于单调,凝聚力和战斗力不足的问题,可多渠道丰富基层党支部活动,同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1.邀请一些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师生党员组建一个宣讲团,这样不仅可以宣传最新文件精神和理念,以专题形式学习党史、革命传统和党章,同时还可以将专业融人其中,从而进行思想理论和实践学习的有效融合,让组织活动更具吸引力。2.以实践的方式开展基层党支部活动,以往“三会一课”都定义为会议形式,偶尔会有一些讨论,但是因为内容的固定性和严肃性,讨论的程度不会太激烈。若将“三会一课”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展现,如“重走红军路”“细品革命情”等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仰,这比单纯地说教更加有效果。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场所的不固定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参会人员的积极性和表达欲望,让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3.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组织生活会。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是95后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在科研授课等方面也离不开互联网,采取线上形式开展组织生活会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考虑到目前线上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在设计线上平台的时候应该考虑内容的丰富性和时效性(如图1),每一个党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了解,并搭建QQ、微信群,将所学所思进行沟通交流,这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或学生党员时间、空间很难集中的问题。

四、结语

总之,党建改革创新需要立行立改,在不断完善细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方式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内涵,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多渠道扩展基层党组织生活方式,进而反哺到评价体系当中,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理论加实践不断完善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改革創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