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卢振坤 叶海燕 马伏花
[摘要]项目组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其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课程学时分配和课程学期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民族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088-03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10年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的一个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专院校中兴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后逐步趋于成熟,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地方院校电子类专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结合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尤其是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验室建设等各环节进行积极探索。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驱动的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新时代行业的发展要求,已成为地方各类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转型发展的新常态。
在全国高校都在实施通识教育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通识教育的要求,再加上近几年来,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各專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学分学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缩,而且也把更多的学分学时分配给通识教育课程,这样分配给专业课程的学分学时就下降了不少。面对学时少的现状,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就要不断进行优化,既要满足培养新形势下人才标准的要求,又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由于电子类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较高,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有该专业。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大专院校为国家电子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要解决,如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低、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因此,在强化通识教育背景下,针对民族类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师资的引进与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理论知识筛选讲授和实验实践技能培养等。
近年来大量的学者重点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5-9]等方面,很少从具体的学校专业出发研究通识教育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针对目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脱节的情况,有必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研究方法论,以具体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解决民族类院校通识教育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二、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现状
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识必修课部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公共体育、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创新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训练、大学生就业指导、安全教育课、公益劳动、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通识选修课则是学生在艺术类和语文类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7.5个学分,共120个学时。通识选修课是面向全校老师征集课程,由教务处统筹规划和安排,让全校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来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并获取学分。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数据结构、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按照学时进行授课。专业必修课程还包括实训实践课程,如金工实习、电子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些课程是按照实践教学周进行统一授课,如金工实习课程安排了2周,电子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分3次进行,每次安排3周,根据教学进展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期中进行授课;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进行,共6周;毕业论文课程则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共计10周的时间。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包括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EDA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DSP及其应用,这些课程按学时安排授课;专业任选课则从PROTEL应用技术、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模拟集成电路及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高频电路、GPS原理与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等课程中选修7个学分。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未能与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契合
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外语、计算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方面,未能体现电子信息类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未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很多课程与大部分的同类院校大同小异,甚至与高职高专的电子专业教育未能很好地区分开来。尤其是对地方民族院校来说,少数民族学生多,他们基础薄弱,许多课程如专业基础课程,如果过于强调理论,将使学生学习该门课的兴趣大减,而专业课程与时代的专业发展相脱节,将对职业能力的提升有限。
2.部分课程设置学时与学期安排不尽合理
为契合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些课程的学时与学期安排不尽合理。根据调查及学生的反馈,大学物理学时过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内容学时安排不合理,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践课程安排太靠后,而且一些内容与金工实习重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安排靠后,不利于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紧跟时代发展和业界需求的课程偏少,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3D技术等课程基本没有开设。在毕业总学分和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些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幫助不大的课程占的学分和学时较多,将会大大减少学生选修专业课的机会。
3.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调
根据期中检查和学生反馈发现,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比如“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互动”“重课堂、轻研究”等问题。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未能很好平衡,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验方面未得到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很好的训练,但是学校的试验场地和条件较差,直接影响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和降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特别是硬件实验。学校规定专业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周,要完成一篇实习报告和上交有实习单位盖章的实习鉴定表。由于缺乏监督和跟踪,一些学生没有引起重视,只是走过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4.缺乏对行业的动态性关注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大力扶植行业之一,同时也是广西“九张创新发展名片”之一,但是一些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与相关的行业联系紧密。如今,新技术、新行业不断涌现,传统行业和传统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要实现动态调整,紧紧与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同步。但目前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些上层领导和专业教师对行业的需求分析不够透彻,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验室硬件配备与现代电子技术的要求脱节,特别是专业授课,一些老师的知识更新不够,教学模式老旧,未能把现代电子技术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要求脱节,在实验室获取的实验技能与行业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学生缺乏对最新电子技术的了解,导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从而深深影响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5.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广西民族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师资基本没有变化。鉴于专业的原因,很多该专业毕业的博士生更倾向于到企业发展,所以很难招到对口的博士。与此同时,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师生比日益失衡。为了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一些专业课程只能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老教师思想比较陈旧,教学观念固化,没有及时更新新知识和技术,如此培养的学生质量要打折扣。另外,很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因教师而设,不是因社会需求而设,这就严重影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
三、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优化设置建议
(一)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区域性、民族性的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兼顾区域性和民族性。与高职高专不同的是,课程设置既要注重理论,又要重视实践。与重点高校本科教育不同的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区域性,除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外,要结合当地的产业需要,培养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合理分配课程学时和课程学期安排
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须改革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专业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要进一步优化,要充分体现课程的专业性与实践性特点,明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合理分配专业课程学时学分,课程学期安排得到完善,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宽度和深度以及工程技能。将大学物理课程压缩为大学物理导论,并进一步减少学分学时,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为数理统计基础,并减少学分学时,将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践和金工实习合为一门课,适当增加学分学时,多出来的学分学时给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修专业课。
(三)充分利用国内外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与行业工程实践接轨
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方面,教师储备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现代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课堂上老师传授的之外,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媒体等,比如网络课堂、慕课、翻转课堂、微视频等来获取知识。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国内外相关课程的优质资源,可以听海内外名校名师的课。因此,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专业理念和育人理念,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知识已经较为成熟地渗透到各行各业中,行业的工程实践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课堂和优质的教材。落后的民族地区高校,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成果,主动联系走访企业,及时了解当下及未来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需求,甚至邀请一线的企业技术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调研结果,及时更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电子信息行业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几年来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智能技术一个重要支撑,我们要时刻关注其行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比如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相关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新技术的出现,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老师教学模式固化,知识更新缓慢,很难担任新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通过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来提高师资队伍力量,比如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进修,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进修;另外,引进与专业相符的青年人才势在必行,一方面可带来新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带动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相互促进。
四、结语
课程体系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新技术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国大专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一些共性的专业问题需要各高校共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针对个性问题,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属于本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体系,同时也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志侃,赵峰,张志伟.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高教论坛,2016(1):30-35.
[2]杨志东,陈小桥.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电子类学科竞赛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2):14-16.
[3]张有光,王俊,王祖林,陈杰.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基础与改革思路[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 7):1-5.
[4]鄢全元,卢集富,詹柳春,吴清平,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8( 11):210-212.
[5]郑锋.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5.
[6] 刘迎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30-32.
[7]黄新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构架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2):15-8.
[8]王岩红,李登辉.培养电子信息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4(12):140.
[9]卢振坤,叶海燕,基于循序渐进模式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5(8):13 -14.
[责任编辑:刘风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