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祥秋 张玉红 饶德军
[摘 要]论文分析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具体思路,并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论述了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具体成效。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2-0127-03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在办学历史、经费投入以及社会关注程度等方面与高水平大学有非常大的差异而使其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实验条件以及生源质量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这导致其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与高职高专等专业技能培养型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又存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等缺陷。如何针对地方高校办学所面临的困难,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地方高校自身特色的创新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团队,针对本专业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地方高校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在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改革与实践经验。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专业知识面狭窄,与同类型高校培养方案基本雷同,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性不强、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重点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构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和满足地方特色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践创新与动手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实验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力求构建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培养体系。
三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与国内外同类高校交流不足等问题,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合作与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形式的校企联合培养和校际交流合作培养新模式。
四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知识更新不及时,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问题,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研究形成了以“科研成果四进课堂”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是深入开展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立足广东、服务地方、面向全国”作为我校的办学宗旨;瞄准广东以及珠三角地区现代化城市建设对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地下空间以及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需求;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2005年以来,先后针对土木建筑专业节能环保特色知识模块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等深入开展研究与教学实践,形成以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模式+多渠道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于一体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构建并实施了特色鲜明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2010年以来,为了适应国家对节能环保建筑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岭南地区土木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计划及时进行修订与调整,增设了建筑节能与环境评价模块,开设了建筑节能、建筑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模块,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建筑节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是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实施了产学研合作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专门技术人才,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从2009年开始,土木工程专业探索并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与广东翔顺集团有限公司、南海纵横交通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广东世纪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收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四是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形成了“科研成果四进课堂”的课程教学新方法。为了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工作的时效性,鼓励广大教师及时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案和讲义之中,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前沿性;及时将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推动实验项目的更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努力将科研活动引入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程实践知识,逐步形成了“科研成果四进课堂”的课程教学新方法。第一,将科研信息引进理论课堂。土木工程专业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及时融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第二,将科研成果引进教案、讲义。本专业的许多课程如地下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土木工程施工等的教學及时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融入课堂。例如讲到地下结构工程这个内容时,主讲教师将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复杂地层双连拱隧道衬砌承载性状的时空特性研究”“软土地层旋喷搅拌加筋斜桩锚承载机理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开展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三,将科研项目引进实验教学,推动实验项目的不断更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土建实验室紧紧依托横向科研项目“石湾特大桥模型试验”,将其完善改进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模型试验平台。第四,将科研活动引进第二课堂。通过设立大学创新基金、开放性实验项目以及吸纳大学生参与教师相关科研项目等途径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程实践知识。通过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本专业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基础工程、结构力学这两门专业主干课程先后获评为校级优质课程。
五是深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形成了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改革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与创造性。改革传统实验课程考评方法,构建“实验表现(实验准备、实验考勤)+实验报告+综合能力测试(实验操作原理考试、演示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课程考评体系。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推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与水平。
六是构建境内外高校协同育人平台。为了整合社会办学资源,充分利用境内外高校教学资源,互相借鉴人才培养经验,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土木工程专业先后与宁波工程学院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建立了本专业协同育人平台,从2014年开始每年选送3-5名学生到境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互认学生在对方高校所修学分。与境内外高校共建协同育人平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途径。
七是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2008年以来,土木工程专业结合本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通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年青博士,选派本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以及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进行短期进修等,并通过出台学院内部教学与科研奖励政策,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了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八是注重专业特色实验平台建设,为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创造必要条件。2009年以来,土木工程专业结合本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围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加强专业特色实验条件建设,先后建设完成岭南地区土木建筑环境与节能创新实践基地、超高落锤冲击实验室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围绕建筑节能、环境保护与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开设了创新性和开放性实验项目十余项,有效提高了本专业大学生的特色创新实践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分析
经过近十年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本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良好的成效,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通过改革与探索,形成了适应地方特殊需求、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8年的专业教学与改革实践,共有18个专业班级710名学生从中受益,突出了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以来,本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9.5%,共有34名毕业生考取了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二是通过构建多渠道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05年以来,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共计获得学术基金项目40余项,有120余名大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并在全国以及广东省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佳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奖项主要有: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競赛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第五、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二等奖各1项,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南地区第三、第四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各1项,中南地区第二届土木建筑类结构模型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首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结构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第一届广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首届“广厦杯”粤港澳高校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等。
三是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通过承担大量纵横向科研项目,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2007年以来,在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本专业教学团队始终名列全院前茅,土木工程系先后4次被评为校级教学先进集体,共有3名教师先后获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与校级优秀青年教师,有1名教师先后荣获“佛山市科技领军人才”和“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四是通过优质课程建设与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了专业课程建设水平。2005年以来,结构力学获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以及基础工程、结构力学获评为校级优质课程。通过推动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形成了专业综合实验课程2门,同时通过将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推动了开放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更新,促进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是通过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开拓学生就业渠道以及培养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范例。2005年以来,土木工程专业新增了10个校外实习基地和2个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先后与广东翔顺集团、南海纵横交通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有近400名大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学习并参加工程实践,毕业后有若干名学生根据双向选择原则留在企业工作,为本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通过加强专业特色实验条件建设,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2008年以来,围绕本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需要,先后投入1200万元建设资金,重点建设了超高落锤冲击实验室(该实验室装备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岭南地区土木建筑环境与节能创新实践基地等特色实验室,使本专业实验装备条件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七是通过开展若干重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和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总结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的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2008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先后公开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成果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为国内同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效借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八是通过实行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促进了专业办学能力与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增强。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等方面的突出表现,2007年被评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名牌专业,2010年先后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验收,并正式成为国家级和广东省级特色专业,同年被评为广东省应用型示范性专业建设点。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一是针对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等问题入手,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可为同类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是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入手,建设基于专业特色实验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学术基金等多渠道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科研促进教学,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入手,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方案,方可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钟新谷,聂忆华,谢献忠,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2):1-4+19.
[3] 刘志勇,姜慧,牛鸿蕾.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1):22-25.
[4] 沈璐,陈昌平,于林平.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土木工程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观察,2017(1):80-81.
[5] 王柳燕,王舜,赵柏冬.转型发展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24):25-26.
[6] 王宁,倪国葳,陈建伟,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探讨[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96.
[7] 张玉栋,张立群,石阳,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5):7-8.
[8] 王祥秋,张玉红.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6-88.
[责任编辑:庞丹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