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崔艳 樊秀花 张陈云 付荣霞 任小青
[摘 要]论文从生物工程专业入手,探讨了从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变性,到实验教学模式的选择性,再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及互动性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方式。通过促进开放式跨院系创业课堂教学改革,开发多种类型的专业内不同实验教学类型,加强校企间、学校与创业园之间的多种良性互动,打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推动创新创业型教师团队建设,进而塑造学生可持续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学生和社会的接触面及就业渠道,形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定制式培养模式。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2-0130-03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各国国民之间创造力的竞争,而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和社会提出的共同要求,也因此成为高等院校目前应该承担的首要任务。[1]著名的教育学家科林博尔就曾经向世界经合组织的教育改革中心提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三个教育护照:第一是学术性的,第二是职业性的,第三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2]我国“面向21世纪研讨会”将第三个护照定义为创业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发展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之外,用人单位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3]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全世界共同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创新和创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产品或者价值,是一种更综合、更复杂的社会活动能力,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育,必然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目前全世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有1600所以上,开设的各色创业课程在2200门以上。[4]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小学和初中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更是早在1967 年就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1996 年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待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趋于成熟后,其工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文理学院等也相继开设了创业课程。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也非常重视创业教育,迄今为止由其学生建立的公司在全球已经超过25800家,每年的收益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将这些公司组成一个国家,它的GDP将排在全世界的第11位。[5]而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几乎还处在幼儿园水平,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的大学教育一直停留在基础知识的灌输上。近些年随着大学的扩建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都在750万以上,就业形势极端严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灌输型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反具备创业精神、创新能力、能独当一面的全能型人才成为用人单位争相抢夺的目标,但是这样的人才凤毛麟角。这就要从高等教育入手,制订合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我国高等教育朝创新创业模式过渡因此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势下,各大高校开始热衷于举办各种创新产品大赛以及各种形式雷同的报告会,尽管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但不持久、不系统,往往随着活动的终止而烟消云散。况且多数专业教师是从学校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连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都没有,更别提创业经验了,如何能纸上谈兵培养教育出创业型的人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仍在摸索和不断改进当中。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专业,其中的生物技术更是集合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具有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竞争、高风险和高势能的专业特点,具有绝对的前沿性和先进性。[6]农业院校的这个专业设置,既要定位准确,不脱离农产品生物工程应用的大背景和社会需求,又要具有国际的新视野、新技术和前瞻性。要集结高校其他专业领域跨学科教育者、社会创业团体、相关专业企业以及本专业教师的力量,将创业动机、大背景平台、创业意识、创业机会和创业技能以及新技术新增知识点等持久地、有机地融入生物工程的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风险和抗压能力和专业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以投入到瞬息万变的科技经济社会洪流中。
一、引入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加强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首先是根據调研结果在高校内设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制订符合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从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就一方面引入经典的创业意识、知识和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有意识地进行创业技能的通识教育。教学工作可通过跨学科、跨院系或者与其他学科联合完成,拓宽基础知识的路径,打破专业限制,实现文、理和工科的多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交叉融合。例如开设或者引入类似斯坦福大学的如何创业、北大十五堂创业课、小企业管理、制造业管理等课程,再系统加入具有营销、金融、组织架构和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创业课程;同时加入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案例分析,诱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使其在大学初期即怀有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培养创业或专业的导向感,并具备正确认识创业风险和困难的初步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开发其创业原动力,对其进行真正有效的创业启蒙教育。
二、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采用多种方式开展专业实践教育
在创业通识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之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在专业基础理论课如发酵工艺学、酶工程、代谢调控、酿造酒工艺学等课程教学开展的同时拓展实训基地,在校内通过小型的车间和实验室进行小规模的专业实训和情景演练,搭建工厂沙盘。例如某种生物工程产品啤酒或者酶的生产,将工厂、车间设计课,发酵设备课,HACCP关键控制点及GMP认证课,工业发酵分析课等相关教学搬到这个环境下开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进一步充分地理解理论知识要点。生物工程上游技术方面,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以及现代仪器分析等课程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加大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除了利用现有的重点实验室以外,还利用多渠道与相关生物技术公司、研究院所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多频次和多层面的实习锻炼机会。整个理论与实操教学尝试“半自助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开展学习活动,由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实践的指导。[7]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组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强化工程化的实践理念和意识,突出专业的工程特点,突出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专业工程化系统学习的重要性。[8]在高校硬件条件不具备的方面留出问题空间,带学生走进企业和创业园,帮助他们深层次地释疑解惑,掌握工作一线的专业技能。
采用多样化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除了考试形式,可以以写论文或文献剖析的形式(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也可以以项目答辩的形式,还可以以产品设计(如基因工程、酶工程)、车间设计(如工厂设计、发酵设备)、个性化包装设计(如发酵工程、氨基酸、有机酸工艺学),或以建立数学模型(如代谢调控、生物信息学)、成本核算模型、企业管理策划书等多种形式为考核依据,灵活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给每个学生展示特长的机会,培养出真正有想法且有行动力的人才。
三、多方面多层次加强创新创业的实操性教育
在创新创业的实操性教育方面,本专业邀请校外本领域企业的专业人士、具有创业经历的校友、创业孵化平台的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定期开设生物专业的创业讲座、企业生产运营讲座、企业对生物工程人才的需求讲座等,将创新创业和专业就业以及专业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加对本专业就业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从专业角度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企业概念、就业理念和专业认知,让学生能更充分地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做足心理准备且找到专业学习的信心,认识专业的出路和前景,不至于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可能脱节中虚度大学时光。同时校方和有关方面应积极地创造条件,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聆听专业界杰出代表的演讲或者论坛,增加体验式的认知感受。例如“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思想领袖研讨会”“生物能源发展论坛”“社会创业研讨班”等,邀请各界领袖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充分展示在生物技术上游领域、发酵食品饮料领域、药品保健品及生物酶领域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等专业方面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发展和新动向,同时给予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向往之情和学习的潜能,从而培养专业意识强的有创新创业主动性的生物工程人才。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本专业开始邀请孵化器平台的专业人士开展创业全方位实操讲座,以提高学生对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基本流程、工商税务管理、投融资及风险评估、市场培育与营销、团队管理等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請进来和走出去”并行,互动互联,以高校为纽带将学生带到大学生创业园、企业去参观、实习、培训,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创业应该如何运作,企业又是如何运作,学会全面思考、整体规划,从计划书做起,模拟创建企业、组织融资、招聘员工、管理团队、开发产品、开展市场营销、进行财务核算,以及良性运营一个生产生物工程产品的企业,并从中学会如何对产品、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撰写高质量的专业的商业计划书。创造条件协助学生发起和组织创业大赛,不流于形式,不设过程时限,不以一篇文章、一个产品为最终考核依据,而是鼓励学生以专业知识和技术为背景支撑,自组跨学科的综合团队,自发进行创业点子的收集、项目的设计以及项目全过程的实施,学校和教师提供帮助、建议以及项目所需的条件与环境。最终的考核应该邀请类似天使投资人、技术或产品孵化器的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过程及产品的全方位评价,以更专业或职业的眼光来选拔有潜力的创业者及其团队,筛选出好的项目、产品、技术,并真正为他们进行项目孵化等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变得不再盲目,不再是完成任务,不再是拿过一个证书,或参与过一个活动为毕业后找工作增添一个亮点而已。
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教师培训
首先要着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只有有了文化,有了氛围,才能有动力。要以匠心来吸收国内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高校和有关部门都应该大力打造校园创业生态系统,真正架起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桥梁,将“点子—选择—运行—链接—实践”真正成为可行的创业模式。高校应该专门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摒弃业绩式的形式主义,正视现有的缺点和务虚的作风,集结现有力量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扎扎实实地可持续地坚持下去。
其次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计划。强有力的创业导师团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保障,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难以纸上谈兵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与国际前沿科技接轨,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开启新的互动式的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培训,定期送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实训,增强其企业意识、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或者双师型的指导教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赋予学生知识的认同感和生产流程的画面感,传达给学生来自工作一线的专业讯息,才能有说服力。要造就和发掘培养有实力的教师成为创业催化师,筛选出一批具备创新技术研发能力和创业经验的培训师,为校内更多的高技术年轻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并帮助创新技术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方接洽联络。
五、结语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院校当前的重要任务,而生物工程因其涉及领域的广泛,有生物制药、各种酒类、酶制剂、环境工程、转基因生物、生物传感器、有机酸、氨基酸以及其他发酵产品等,且由于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的迅猛发展,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显得格外的困难和重要,尤其是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对从业的高校教师,对高等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对该专业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的考核体系,以及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和创业园的打造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以及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参与和支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勇于担当且具备社交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的生物工程人才也会在我们院校脱颖而出。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儒强,李娘辉,尤蓉,等.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19-21.
[2] 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13-15.
[3] http://zh.unesco.org/themes/education-21st-century.
[4] 罗伯特D·赫里斯,迈克尔P·彼得斯,迪安A·谢泼德.创业学(第9版)[M].蔡莉,葛宝山,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 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40-42.
[6] 杨洋,韦小英,黄时海,等.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15999-16000.
[7] 刘占英,周文学,张冬艳,等.生物工程类课程“半自助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3(8):1508-1513.
[8] 吴克,刘斌,吴茜茜,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1(2):86-89.
[责任编辑:庞丹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