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杨慧++梁海荣++倪进东++孙铭薇++唐焕文
[摘 要]在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背景下,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我们从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地方性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原则及我校做法,地方性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创新型教育模式三方面进行探索,旨在为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01-03
高等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是专业,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很重要体现,专业设置方面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两大重要职能的实现。专业结构调整及专业的设置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社会职业的重大改变、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的设置。我国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遵循其原有的规律及我国社会行业发展的要求和原则进行改革及创新。尤其是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及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怎样进行专业设置和怎样创新教学模式等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我国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
当前,有关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并且存在着研究欠缺系统化和规模化,在所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以及对我国专业设置质和量关系的研究方面等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高等医学院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贴近,社会发展越来越大地影响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但是,我国当前专业设置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的文献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缺乏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新增了许多专业种类,稀释了我国医学类专业的教育资源。虽然有的高等医学院校已经看到了我国部分专业就业市场需求与我国本校专业设置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但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素,专业设置方面“质与量”的问题,依然很难有真正解决的方法。目前全国有84所院校开办公共卫生本科教育,但专业单一,主要为预防医学专业,招生数量不断攀升,如预防医学专业招生量从2000年的2675人,到2010年招生6565人,10年间增加2.5倍。经过十多年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我国本科专业的设置虽然不断的完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盲目性太大,都热衷于开设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专业。如把目光集中在能够创造效益的专业上,热衷于开办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投入相对少又热门的管理学、理学类专业。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专业论证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造成了极大资源浪费和人才市场供大于求。
二、地方性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原则及我校做法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新岗位、新技术不断涌现,需不断进行专业革新,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保健要求的提高以及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社会对食品安全、营养卫生、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统计等专业的需求将大为增加。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对医学人才方面不断增长的需要,顺应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的大方向,适当地调整了专业设置并加强了相应的专业建设。公共卫生本科专业设置,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大大拓宽专业分布的学科面,专业设置的总量也大幅度提高。因此,紧跟着我国市场需求,我校公共卫生的专业设置进行了积极调整,新增了生物统计学、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三个新专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
我们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需求,通过加强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专家论证,确定了专业发展规划,彰显专业特色,积极发展新兴、交叉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这要求医学专业设置要考虑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避免专业设置过窄、过宽及过细。同时,要积极综合考虑到,专业办学条件、公共卫生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规划及我国专业人才的社会供需情况等,针对我国学院现有的传统专业,要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创新,加强与我国新技术的相结合,使我国人才培养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对覆盖面较宽的专业,如预防医学专业,我们设立了环境与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国境卫生检疫等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帮助学生就业。
为保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的公共卫生各专业定位和自身的学科优势,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专业设置,把握学科的和谐发展。例如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我校重点学科,学科优势明显,具备设立新专业条件。为此,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审核,同意申报统计学专业(生物统计方向),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招生。未来,我们在加强对我国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指导及进行监督的同时,建立健全我国专业预警退出的机制,将逐渐把专业录取率、就业率、毕业薪资、职能匹配度等作为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量化指标。
三、创新型教育模式探索
当代公共卫生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1)以公共卫生学院为基础的毕业后教育。这是在大学毕业后进行的,学生主要来自具有多年卫生工作经验的医科护理、牙科以及兽医院校的毕业生,还有理工科及文科院校的毕业生。据调查报告,在美国公共卫生专业的受培训者,来自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约占40%左右,行政管理人员及医院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教师及检验师等占60%左右。欧洲各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学院,也安排学位课程,但是,大多着重于中短期的进修教育。例如德国、英国学制大约在6~12个月。(2)以苏联为代表的,目标是培养普通公共卫生医师以及进行基础水平的公共卫生教育。(3)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的社区定向公共卫生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国外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为招生对象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评估的科学化。这也提示我国公共卫生教学改革的条件与方向必须作出改变,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加大国际化教学力度,做好对市场需求的认识与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知识技能传播与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机结合,提高自主经营与加强外部管理的有机结合,打牢核心能力与扩展对外合作的有机结合。为此,创新公共卫生教育模式,必须明确几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的公共卫生建设急需什么?第二,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在哪里?第三,地方性医学院校公共卫生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条件?这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当前,中国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抚养问题、环境支持问题),双重疾病负担(新发和死灰复燃传染病、慢性病、伤害),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被动吸烟),健康的公平性(城乡卫生差异、重治轻防)。行为和环境等错综复杂的原因,身体、精神、经济等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以及人群对健康需求的持续增加,这些都需要跨部门协同策略,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解决,以建立一个公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卫生体系。国际上公共卫生研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已发生变化,表现为大队列、基因组学、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为此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应与之相适应,以更好满足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中国对公共卫生的主要需求也促使公共卫生教育模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1)通过研究老龄化问题,解决健康老龄、健康与发展关系,要求公共卫生教育模式由原来的在校教育转变为持续教育,由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向培养社会工作者转变;(2)通过加强慢性病的社会决定因素和干预研究,弄清楚慢性病发生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要求在公共卫生教育中增加行为改变和沟通技巧内容,培养跨部门领导者;(3)通过对行为科学和自理与非正式护理的研究,探索残疾发生原因与机制,增加相应课程,从单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向集教育者、健康管理者等于一身的综合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转变。
课程改革是创新公共卫生教育模式的核心。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卫生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以前,传染病控制是公共卫生的目标,控制影响传染病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是实践的重点。因此,公共卫生教育是建立在细菌学、生物化学及环境卫生的基础上,公共卫生人员培训的主要课程:细菌学、公共卫生学、公共卫生立法、食品和水。当各种流行病及传染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了以后,开始进入注重个人卫生时期,重点转移到流行病学的研究及实践中,包括:伤残、低能及各种退行性疾病等。这时公共卫生人员主要起卫生管理者的作用,教育中不仅讲授传统性课程,也着重讲授公共卫生的原理和公共卫生管理。随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相互渗透,以及诊疗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预防和医疗的紧密结合。为使公共卫生实践与公共卫生教育在改变中相适应,各个公共卫生学院每年都要对于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评估评价,动态管理课程,每年均增设或淘汰一些课程。
随着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不管课程如何改变,必须重点注意的是:(1)对全民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2)开发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课程,如预防医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发展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3)增设一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健康教育课程;(4)逐步建立适合地方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强调选用同本校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教材;(5)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进行主动学习,多进行现场实践,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于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为更好适应卫生事业改革的需求,对专业的学科属性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同时,在教育模式的创新上,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以保持专业教育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与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及经济发展相适应,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莉,郑艳燕,陈智平,张新花.欠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1):37-40.
[2] 陈凌玉,张玲芝.老年护理人才及专业设置需求调查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14(8):845-848.
[3] 赵倩,韩可,邓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研究[J].广西医学,2014(3):406-408.
[4] 陈佳龙.新时期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育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065-1066,1076.
[责任编辑:钟 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