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口译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8

王静

[摘 要]科学的口译教学模式是口译人才培养的直接途径,可以为口译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更为专业化的保证。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型的交叉翻译理论,通过对生态翻译学开辟的新路径来分析口译人员所在的生态翻译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生在生态系统中的境遇,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更为科学的,实用性更强的口译训练模式。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实质;三维;大学英语;口译;新模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07-0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21世纪初教育部将口译课列为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旨在培养更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口译理论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口译教学和口译学科的建设进行探索。目前释意理论是影响最大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塞莱斯克维琪,其主要理论是口译的核心在于表意,并非语言符号。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取得了瞩目成绩,学生在口译训练中不再拘束于固定的表达,而是根据口译现场的听众、口译目的不同等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模式。这就需要翻译人员有较高的临场应变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事前无准备的口译练习来完成。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在国际2001年翻译大会上首次提出的翻译理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有了更多的应用性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一、生态翻译系统概述

目前我国主要的翻译教学模式,大多是从功能性理论、释意性理论、语域理论、语篇空间、从顺应论等理论演化而来的,从跨学科的视角来研究的还没有相应的成果。生态翻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口译新理论。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内,生态也经常应用,指的是自然健康、保持平衡和谐的集合。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学为途径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将翻译的实质看作是翻译人员不断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生态环境泛指源语、交际、社会、文化、听者之间构成的系统整体。翻译过程是翻译人员适应与选择相互交替的过程。翻译就是适应与选择,这就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内容。生态翻译学倡导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翻译过程是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者之间相互转换,这同时是生态翻译理论的翻译方法。我们经常把多维度适应性和选择性程度高的译文看作是整合性适应选择度也高的译文,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相继在翻译生态因素中有所作用。

我们把适应和选择的翻译过程看作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过程,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译者和选择译文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核心要素是原文对译者的选择,因此译者要不断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第二阶段中,核心要素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译者和原文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让译者适应原文,原文不断地选择译者,最终选择的结果是译文的产生。我们要注意的是,在第一阶段中的翻译生态环境是不包含译者在内的,在第二个阶段中的译者是内化了的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能够和整个翻译生态进行相互的交流和选择。译文在第一阶段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对译者进行制约,这种制约其实是对译者专业翻译知识、文化背景、翻译经验的要求。翻译过程中这种适应和选择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因果联系和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时刻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过程。

二、生态翻译理论对口译教学的影响

口译作为交际的动态活动,经常会遇到不同的交际主题和环境,这就要求大学口译训练要不断更新教学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训练模式。在生态翻译理论看来,所谓口译可以看作是译者为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进行的三个维度之间的适应和选择。译文的产生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过程是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第二过程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译文,在口译译文中,译者要认同口译的生態环境的选择,如果译者适应这种环境,就说明口译者具备了专业的知识和翻译文化背景,有着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在第二个过程中,口译者在源语文化环境和目的语文化环境中互动,其作为一个连接两个语言文化环境的主导者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文化、交际、社会、口译等因素的相互选择和适应,这个动态的系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口译生态环境。在前文提到的语言维转换中可以进行宏观层面的选择和微观层面的选择。所谓宏观层面就是选择直译还是意译,是选择归化还是异化,微观层面就是句式、语法、重音等方面。

译者在口译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准确地传达意图,还要兼顾诸多的因素,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相互转换。总体来说口译者转换的次数和维度越多,口译的效果越好,越能够帮助发言者和听者沟通。在真实的翻译场合中,很多口译人员由于在多维度转换中适应性差导致被淘汰的案例也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我们口译者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以维持整个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口译课堂的教学策略

口译者需要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能力,翻译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者的选择能力。口译者如何才能训练这种生态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是我们大学口译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在口译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态适应性和选择能力

大学英语口译课堂中,教师要不断体现这两种能力,在源语和目的语中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链接。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听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双语听辨能力。在口译的两个过程中学生要想成功协调两个生态环境的要素就必须有很高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实现两个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的选择。另外学生也必须在日常的训练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在口译现场不怯场。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一定要经常进行实景模拟,让学生经常在两个系统中选择和适应,进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二)建立新型生态化口译训练模式

建立新型生态化口译训练模式让学生在常规化训练中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选择能力。生态化口译训练模式由五个大部分构成,分属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首先,教师要打造坚实的学生语言听辨基本能力,这也是整个生态化训练模式的基础。学生想要在两个不同语言之间建立动态生态链接,必须要有厚实的双语能力。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能力中最为关键的能力,听力理解是口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听不懂自然也就无法获取口语原材料。教师在基础阶段就要强化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让学生熟悉并牢牢掌握源语的语法和逻辑结构,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这一训练。这个训练可以采取的手段有短时间记忆训练和长时间记忆训练。短时间记忆训练可以采用影子训练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跟读练习中;长时间训练可以利用笔记练习的方式进行。

其次,关注口译技能训练,这个环节是生态化口译训练模式的核心。在口译训练中要向学生传授口译技巧,通过仿真情境打造口译训练生态环境,例如可以进行模拟国际会议、商务洽谈、三角对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稍纵即逝的时间内真实地感受优胜劣汰的口译实践。让高水平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两个生态系统选择和适应性能力训练。

再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口译输出能力训练。学生要成功地表达和传递语言含义就必须有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翻译界认为英语口语好并不代表能做好口译工作,因为口译受到的干扰因素非常多,例如,源语的发音和表达影响,还有是语境和专业词汇的影响,学生必须有着清晰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在表达时发音要清晰流畅,不急不缓,干净利落。在这个环境的训练中可以采用的表达方式有源语复述、摘要重述、专业词汇积累等方式,不断加强学生对信息的记忆、重组、整合能力。

(三)强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口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强化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也要强化非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有时候可以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内涵。学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就必须具备优秀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成功的口译员要不断地做出选择和适应。为了避免在口译过程中发生曲解,在口译训练中,教师要把不同语言的文化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特殊文化因素的抗干扰能力。教师在口译训练中要积极开发文化教学,创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而提高学生文化差异的敏锐度。

[ 参 考 文 献 ]

[1] 乔春杰.生态翻译学视野下公示语翻译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 郭英珍.河南旅游翻译的生态翻译學视角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

[4] 肖荷,谢红雨.接受美学视阈下景区标识语翻译研究——基于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区标识语的调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14).

[5] 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1):131.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