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时间:2024-05-08

石军

内容摘要:虚拟工读学校相对于传统工读学校而言,是针对传统工读学校存在的弊端进行的一种适合国情的制度创新,虚拟工读学校即将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安置在市辖区或者县辖区内适宜的义务教育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教育、矫治和挽救的特殊教育形式。通过分散办学和集中接受教育矫治等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建立台账,通过文化技能教育与法制、亲情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早日实现成功转化,可以说虚拟工读学校是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关键词:虚拟工读学校;办学模式;新模式

一、虚拟工读学校的内涵

虚拟工读学校是针对传统工读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的产物,这一新模式首先在甘肃省产生,是甘肃省在教育转化偏差青少年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全新办学模式。据多家媒体报道,甘肃省将在全省市一级全面推开虚拟工读学校扶植工作。目前,温泉等市已成立虚拟工读学校校务委员会,担任扶植、办理和行为矫治工作,虚拟工读学校的设立将会有效地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和严峻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推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虚拟工读学校已经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团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对这一制度创新的新事物表示肯定和支持,这一制度未来将在甘肃全省内的县市进行全面推进。

所谓“虚拟工读学校”即将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安置在市辖区或者县辖区内适宜的义务教育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教育、矫治和挽救的特殊教育形式通过分散办学,对已在读的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动态监测,配合普通教育机构进行教育矫治;通过集中办班,对未就学有严重不良行为的社会闲散青少年,在选取的义务教育学校或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专门班,集中接受教育矫治。虚拟工读学校,顾名思义,强调“虚拟性”,就是没有设置专门的传统工读学校对严重不良行为的问题青少年进行教育治理的教育形式,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加强资源的整合力度,来代替工读学校的教育矫治功能,提高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同时,为避免青少年教育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被贴上不良行为“标签”而带来的心理伤害。虚拟工读学校是基于当前市、县二级青少年犯罪情况日趋上升的趋势,基于中国小城市和小县城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探索出工读教育办学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特点鲜明,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执行的困境,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弥补和克服,使之趋于完善,以确保虚拟工读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实现常态化运行。

二、虚拟工读学校的运作模式

(一)在办学特点方面。主要体现为虚拟性和灵活性两大特征。第一,虚拟性是虚拟工读学校的最大特征,所谓虚拟,主要是指存在形态是无形的,它把实体的现实和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 。虚拟工读学校不再建立专门的工读学校来对行为偏差学生进行教育矫治,避免额外建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立工读学校需要耗资巨大的弊端,也避免师资投入过大的现象,有利于缓解当地政府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市县政府的后顾之忧。《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规定》为挽救失足青少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工读学校”,当地教育部门应对其加强指导和管理,保障其办学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这类专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 虽然法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工读学校”,但是,全国各地大多数市县并没有实施这一政策。新世纪以来全国工读学校数量逐渐下降,大于只有67所,追究原因,创办工读学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虚拟工读学校应运而生符合并满足了我国市县政府的需求,也满足了中国国情的需要,这一新生事物的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二,灵活性,灵活性是虚拟工读学校的一个重要特性,灵活性原理是虚拟工读学校中最主要的原理,它主要针对工读学校的运作过程,使运作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虚拟工读学校可以在市县范围内统筹资源,整合资源为自己所用,在调配资源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灵活的特性,即最大化的使用系统资源,如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但又最小化必要的资源再分配,从而可以减少虚拟工读学校系统运行的管理成本,尽而减少虚拟工读学校总体运行成本。灵活性的运作还需要依赖从系统观念出发,充分考虑虚拟工读学校结构各要素的反应效应,组织虚拟工读学校系统的整体优化,运用系统的方法,在虚拟工读学校运作与管理的领域内,适时地调整和优化管理机制,从而大大提高虚拟工读学校资源使用、调配和管理的灵活性,使虚拟工读学校能够在体制内,在系统中发挥更大灵活性。

(二)在办学地点方面。虚拟工读学校一般设置在普通教育机构。在统筹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虚拟工读学校校务委员会,负责虚拟工读学校的建设、管理和行为矫治工作,研究制定学生招收、管理、教育、矫治等工作制度,虚拟工读学校的办学机构和运行机构,可以因地制宜,灵活运行,一般都设置在市县的普通教育机构内,以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 例如武威市发布了在全市县推进虚拟工读学校的通知,并在信息工程学校挂牌成立虚拟工读学校,并要求各县要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标准和具体时限,落实建设任务,确保分别挂牌成立虚拟工读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要按照市、县分别建设、各有侧重职能定位,尽快研究制定虚拟工读学校工作细则和制度,发挥虚拟工读学校校务委员会各组成单位的职能作用,确保虚拟工读学校建得起、管得好、有实效。 再如酒泉市虚拟工读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在酒泉市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根据《酒泉市虚拟工读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温泉市虚拟工读学校集中教育矫治专门班选设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作为虚拟工读学校工作成员单位负责承担集中教学点办学工作,开设专门班,集中开展教育矫治,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市虚拟工读学校副校长并分管集中办学点相关工作。 这些来自一线的实践性的事例,充分反应了虚拟工读学校办学的灵活性。

(三)在办学内容方面。虚拟工读学校和传统意义上的工读学校一样,依然肩负“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教育方针,肩负着“治病救人”的社会责任和“挽救孩子”的历史使命,在实践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不良行为和心理偏差的教育矫治以及对问题青少年技能方面的培训,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建立健全教育矫治台账,注重文化技能培训,侧重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以促进问题学生回归和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早日实现教育转化。

(四)在办学形式方面。主要采用分散办学和集中办学的形式,该学校的教学方式分为分散办学和集中办班两种。分散办学是针对已经在读的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由学校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监测,配合普通教育机构进行教育矫治。集中办班是针对未在普通教育机构就学、有不良行为的社会闲散青少年,或者因有不良行为已经不适宜在普通教育机构就学的青少年,学校将开设专门班,进行集中教育矫治。 例如酒泉市虚拟工读学校集中班开班授课,经过虚拟工读学校校务委员会办公室与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多次沟通研究确定课程内容之后,在酒泉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为期三天的“让心灵健康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与团体辅导课程,首期学员参加团辅活动,讲座和团辅课程由知名心理咨询师设计主讲,以唤起心中追求幸福的善良种子为主线,通过主题讲座、学员互动、观看心理疏导影片等多种形式,将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和普法教育有机结合,努力弱化学员“标签感”。酒泉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多名具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全程义务参与并为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此次集中授课课程通过科学设置授课内容,邀请专业人员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保障授课效果。甘肃省很多市县正在大力探索研究分散办学和集中教育矫治的新途径、新方法,为进一步推进虚拟工读学校建设工作打开了良好局面。

三、虚拟工读学校的优势视角

(一)符合国情,推广性强

当前中国传统的工读学校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工读学校数量每年以 3%-4% 的速度下降,截至 2006 年 6 月份,全国仅存工读学校 67 所,其中发展较好的仅有1/3,处于一般状态的 1/3,还有 1/3 处于关门状态。 传统工读学校的发展受到了现实社会环境的种种制约,生存与发展处于严重的困境之中。虚拟工读学校的设置最大的优势是符合我国现实的国情,我国市县较多,很多市县由于多重原因没有能够设置传统意义上的工读学校,缺乏创设传统工读学校的条件和能力,这导致了很多市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很多行为偏差青少年处于社会的边缘。据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的统计,传统的工读学校主要分布在省会等大城市,建设工读学校需要很大的场地、师资等投入过大、周期较长等问题,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市县工读学校比例极少,这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工读学校”是相矛盾的。虚拟工读学校的设置符合我国小市县的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缓解传统工读学校需要额外建校,需要支付大量的政府财力,同时,也避免师资力量投入大,符合小市和小县城的实际情况,为此,虚拟工读学校也适合在我国市区和县城广泛推广。虚拟工读学校的有效推广,将会大大改变传统工读学校存在的各种弊端,能够以点带面,促进全国工读学校的全面蓬勃发展,虚拟工读学校的建立将会大大促进全国范围内行为偏差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治与教育治理工作,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优化资源,整合性强

虚拟工读学校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市县内外部各种相关的显性的和隐形的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来创设各种文化情境用于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矫治,突破传统工读学校不受政府重视、校舍不足、资源短缺、办公经费短缺,设施简陋等办学困境。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有40% 的工读学校得不到当地政府重视;近 50% 工读学校所在地政府自从 1987 年以后没有出台工读教育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和文件;65% 的工读学校办学经费不足,50% 以上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无法当地普通学校相比。 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工读学校在区调整土地规划后,原有的 100 亩地只剩下 15 亩、重庆渝中区工读学校人均占地面积仅为 8.84 平方米 、广西北海市工读学校、安徽省阜阳市工读学校的财政拨款仅够维持在编教职工的正常工资,没有其他办公经费。 各种因素严重阻碍了传统工读学校的发展,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虚拟工读学校的设置有利于改变传统工读学校的这些现状,优化了资源,使得有限的工读教育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空间,一线的教育实践就证明了这点。如甘肃省定西共青团阳光学校揭牌仪式在定西理工中专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定西市首家虚拟工读学校在定西理工中专正式挂牌成立,经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办公室积极汇报衔接,联合县教体局、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县职业中专等相关部门成立了渭源县虚拟工读学校校务委员会,并印发了《定西县虚拟工读学校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虚拟工读学校建设的办学目的、管理机制、教学方式等。 再如渭源县虚拟工读学校暨共青团阳光学校设立在县职业中专,建成后学校将研究制定学生管理、教育、矫治等工作制度,摸清全县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底数,建立虚拟工读学校学籍和档案,实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进行教育矫治,虚拟工读学校的制度创新,整合、优化和利用了有限的资源,大大增强和拓展了工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去污名化,接纳性强

“污名”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一书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容易被他人刻板印象化。 社会对传统工读学校存在各种“不理解”,首先,到底社会该不该办工读学校,工读学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舆论压力与争论从工读学校创办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其次,许多家长对传统工读学校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家长考虑自己面子,担心孩子被送进工读学校会受到歧视,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一旦进入工读学校会导致孩子的“标签效应”,导致孩子今后就业困难等。 基于上述的认识,虚拟工读学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最大程度地“去污名化”,可以减少家长这方面的误解和担忧。“去污名化”的虚拟工读学校更容易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接纳,虚拟工读学校设置虚拟学籍与档案,对学生的学籍和档案实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对学生的资料与个人信息高度保密,并对已实现成功转化的青少年注销虚拟工读学校的学籍和档案,避免了在教育矫正与转化过程中,被贴上有不良行为的“标签”而给学生带来的永久的心理伤害,以最大程度上做到“去污名化”,以减少“污名”对学生的影响与伤害。

四、虚拟工读学校的现实困境

(一)突破协作力

虚拟工读学校的在运行的过程中,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困境来自于对虚拟工读学校校长的协调和统筹能力提出了挑战,校长的统筹与协调能力直接关系到虚拟工读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虚拟工读学校校长要充分整合、优化和利用好市县的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努力争取与家庭,社区,关工委、共青团、公安局、司法局、民主党派、挽救失足青少年协会的支持,与市内兄弟学校、高等院校手拉手,寻求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开展多方面多渠道的广泛合作,建立教育协同机制,真情沟通、协同共育,拓展工读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快捷有效的沟通平台,同时,社会各界应关心、理解和支持工读教育的发展。 其次,虚拟工读学校的设置是政府的行为,政府的高度重视是虚拟工读学校发展的基础,要为虚拟工读学校的建设、发展与交流创造有利条件,由教育、公安、财政、司法、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学校校长组成的虚拟工读学校校务委员会,政府要赋予虚拟工读学校校务委员会更多的权力,以组织、推动、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虚拟工读学校建设的工作,落实虚拟工读学校发展的各项措施,以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的在全市或者全县范围的资源统筹与协调,充分发挥各个机构与组织的协调力,解决虚拟工读学校在实际运行和操作中协调力弱化的难题与困境。

(二)增强归属感

虚拟工读学校面临的第二个现实困境就是学生的归属感不强,由于是学校的虚拟性,不能像传统工读学校一样固定的教学场所,对学生的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监护与监督,缺少传统工读学校24小时亲情式、陪伴式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安全、归属和爱的需求。行为偏差问题学生能否获得安全感,能否受到同学、教师、集体的关注和接纳,能否感受尊重和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矫正效果,影响着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如何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是虚拟工读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现实的探索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就必须充分发挥普通学校老师、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帮教,建立一对一帮教辅导、一对多小组帮教等多维的帮教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上进心,让行为偏差问题青少年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拓展和鼓励问题青少年与他人建立广泛的交流、沟通和合作,通过对行为偏差学生长期的教育、辅导与矫正工作,在实践中通过与学生长期的相互接触,与学生建立充分的信任和依赖关系,在青少年自身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虚拟工读学校的辅助学习、支援照顾、行为矫正、心理辅导和技术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问题青少年身心的和谐发展,来增强问题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安全感、成就感、自信心和归属感,以及回归和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

(三)强化渗透力

传统工读学校一项主要的优势就是对问题学生进行长时间不间断的渗透,由于虚拟工读学校的时间有限性,导致了渗透力的弱化,这也是虚拟工读学校现实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也是一大难题。渗透是多方面的,多维度的,有学习的渗透,情感的渗透和道德的渗透等,渗透力的弱化会严重影响教育转化效果,研究证明能否触及工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人性,是决定教育转化成效的关键,为此,虚拟工读学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必须专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对“人性”的养育,尊重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读懂学生的心灵,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理念,关爱学生的生命体,关注学生的生命过程,注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的教育,虚拟工读学校必须改革传统工读学校教育中不见“人”的弊端,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格化塑造,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完善,只有真正地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温暖,在“人性”的滋润下培养起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明白“人性”的可贵,才会生成丰富、饱满的“人性”,通过触及心灵和“人性”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转化。 这是解决虚拟工读学校渗透力弱化的一剂良药,也是虚拟工读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建立和推动“虚拟工读学校”建设,是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探索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是一种艰难的探索,一种制度创新,更是一种精神的历险,是需要勇气,需要胆识的,更需要一种宽松、宽容的外部环境的多元支持和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只有这样,虚拟工读学校这个新生事物才能不断生长与壮大。行为偏差问题学生的教育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所以说对“问题学生”教育治理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与时俱进设置虚拟工读学校为治理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希翼能够促进和完善问题学生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