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周小辉
现在的数学课堂,各种探究活动与手段大量应用,课堂看上去很热闹,实质却丢掉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我们需要给课堂“卸妆”,卸下那些低效的情境、缺乏思维的活动,让课堂真正返璞归真,让数学教学回归本源。
师:关于三角形,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高。
生2: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出示三角形的定义课件)你们会围三角形吗?
生:会,用三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一起来猜想: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说不一定。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对不对?
师:老师给每个同学的信封中有一些小棒(分别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请你们用这些小棒围一围三角形。
学生同桌合作、填表。(略)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围不成呢?
生:其中两条边加起来还没有第三条边长。
师:为什么两条边加起来没有第三边长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生:因为书上是这么说的。
教师陷入尴尬……
【思考】
课后我和该教师进行了交流。
笔者:你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想让学生通过操作,知道三条线段有时候可以围成三角形,有时候不能,两条边大于第三条边的时候可以围成三角形。
笔者:你认为达到你的预设了吗?
教师:没有,只有少部分学生想到了要把两边之和与第三边进行比较。
笔者: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教师:学生只停留在直观的层面,只会说两条边的一头碰不到了。
笔者:其实学生的表现是正常的,他们只会直观地从长短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很少会想到去比较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短。
虽然这堂课热热闹闹,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甚至还有小组合作,但是却收效甚微。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数学教学应当以理服人。
师:有一条饥饿的狗,看到它的前方有一个肉包子,你觉得狗会走哪条线路?
生:①号。
师:为什么选择①号,你有什么依据吗,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
生:我们以前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如果老师把这条弧线改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1:现在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2:②号路线还比①号路线长。
师:②号路线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
生:两条边之和。
师:现在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了吗?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教学,没有坎坷与波折,水到渠成,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一步一步循循善诱,让学生找到了知识的本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