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燕飞
【教学内容】
浙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过程】
师:(课件出示“6、9、3”三个数字)你能用这三个数字写一些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吗?
出示《探究单(一)》。
生:69-3,93-6,63-9,39-6,36-9。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96-3,99-6。
生:99-6 不可以。9 用了两次,一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师:刚才同学们一起补充,写出了好多算式。我们发现,一不小心容易重复,也可能会漏掉。这位同学是这样写的,你们看看怎么样?他是怎么想的?
生:有规律地写,十位先是一样,最后一个数跟两位数的个位交换。
师:还有同学是这样写的,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这位同学是选择3 与6组成两位数,再交换位置减去9;再选择3 与9……
生:像他们这样写,就不会像前面那样漏掉或者重复了。
【设计意图:在计算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要计算的算式,学生常常有一种“要我计算”的感受,导致计算的兴致不高。本课教学时,设置了“用6、9、3 这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这样的引入情境,算式的形成有了一定的空间和挑战性,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数量不同,其实思考质量也不同,即使同样写了6 个算式,其策略也不完全一样。通过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让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提高。】
师:我们一共得到了6 道减法算式。接下来我们快速地来算一算这些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得数)
师:36-9=27,你认为对吗?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能把计算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出示《探究单(二)》。
【设计意图:前面一个环节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已经能够算出36-9 的结果是27,因此以探究单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反思和表达36-9 的计算方法,为进一步的交流准备素材。】
师:第一种方法是怎么计算的?
生:我把36 分成26 和10,10 减9 等于1,26 加1 等于27。
师:他是什么意思?我们回到图中来看一看。
(学生把10 根小棒分开,圈走其中的9 根,余下1 根)
师:再看第二种方法。他是怎么计算的?
生:36-10+1 等于27。因为原来是36 减9,算成36 减10,多减了1 个,要加回1。
师:多减要——补。
师:看第三种方法。这是什么意思?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把36 看成20 和16,16减9 等于7,20 加7 等于27。
师:你能把这种方法在这个图中表示出来吗?
生:把36 分成20 和16,然后把1 捆的10 根拆开,拿出9根,16 根的部分就还剩下7 根,和原来2 捆在一起组成27 根。
师:36 减9 在计数器上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从十位上拿一个10 给个位,想象个位上现在有16 颗珠子,然后减9,个位上还剩7 颗。20+7=27(颗)。
师:现在我们有几种方法来计算36-9?
生:三种。
师:(呈现竖式,第四种方法)跟他一样的同学举手。
师:明明十位上是3,怎么会变成2 的?
生:因为个位6-9 不够减,个位上从十位上借了一个1。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从十位借了一个“1”,就——
生:在十位上加上一个点。
师:现在十位上是几了?
生:2。
师:个位上是——
生:16。
师:怎么变成16 了?
生:从十位上借了一个“1”。
师:16-9——
生:等于7。
师:十位上2 减0 等于2。答案等于27。
【设计意图:个体探究后,集体交流方法,有的学生借助教师探究单中提供的实物素材(小棒、计数器)直观研究;也有的学生根据对两位数的认识,进行合理的分解转化;还有的学生能够大胆假设,先减10,再加回补数,保持计算结果不变……学生的思维丰富多彩,交流使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又感知到方法中的共性。】
师:仔细看,第三种、第四种方法与我们在计数器上演示的减法过程,有什么联系吗?
生:都要从十位上借1 个,到个位表示10 个。
生:原来个位上6-9 不能减,十位借出一颗给个位,个位变成16-9 就可以减了。
【设计意图:方法“不在求多、重在求联”。通过“第三种、第四种方法与计数器上演示的过程,有什么联系?”这一提问,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算法表征中找到共同的算理过程,一方面是聚焦基本算法,另一方面也提示学生在学习中要突破表象,思考联系,把握本质。】
师:今天,老师还看到有位同学是这样算的,第五种方法你们看懂了吗?
生:36 就是4 个9,减去1 个9 还剩3 个9,3 乘9 等于27。
师:你能不能出一道题,也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
生:21-7,3 个7 减去1 个7等于2 个7,也就等于14。
生:81-9。9 个9 减1 个9 还剩8 个9,八九七十二。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厉害,没有学的乘法口诀都知道了。
【设计意图:由于本题的特殊性,有些学生把36 理解为9×4,从而利用乘法来计算减法,这样的算法虽然比较特殊,但遇到了这样的机会,也可以趁机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不同算法之间建立联系。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灵活。】
12-7=□ 11-3=□ 14-8=□
32-7=□ 63-5=□ 72-6=□
52-7=□ 75-7=□ 96-7=□
师:今天这节课上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们知道了当个位不够减时要问十位借一个十,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去减。
生:我们可以先看作整十数去减,多减几就再加上几。
【教学反思】
1.自主生成,让学习素材更有意义。
在退位减法教学时,提供怎样的素材才能使得学生超越机械的程序执行,不是被动的计算,带给学生更多的感悟和发展空间呢?
本课“用6、9、3 这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作为引入,组织学生展开学习。相比直接提供退位减法题,这一波折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好胜心。怎么组算式?能组几个算式?而通过交流,起先没写全6 个算式的学生可能会想:“我为什么没想到呢?”学生也可能会进行对比,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发现其中规律性的知识。
接下来组织学生计算自己组出的算式就显得自然流畅,又别有一重激励——因为不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完成自己的行动接力。
好的教学,应尽量从引入开始,就考虑儿童的自主性。
2.借助《探究单》,展开学生理解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头脑中真实的想法能够展现出来,对于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变革。新的课堂,应该杜绝一师一生间“打乒乓球”式的交流,也需要避免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过分的“散状对话”。
可以借助《探究单》这一载体促成更有效的交流。
课例中的《探究单(二)》设计了小棒图、计数器、留白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抓手,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36-9 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中,不是每个学生都用小棒,而是根据学习的需要适时介入,不是教条地把小棒当成一种学具,而要真正发挥小棒的直观作用,通过小棒操作展示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一作十”的算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