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陈久栋
具备正确的审题能力是每位学生所必须拥有的,但在实际数学学习中,学生因为粗心看错题目、未看全题目、漏掉题目中隐藏条件等等导致解答失误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很多教师采取让学生动笔在题目中圈画重要信息的方法以求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但效果甚微——因为很多学生会认为这种方法是老师“强加”到他们身上的,并且会占用他们的解题时间,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道理。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个体不能主动“悦纳”审题。
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摸索出一套趣味审题“四部曲”,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尝试整理如下。
有一档娱乐节目《最强大脑》吸引了无数的成年人和儿童,中间有一个比赛环节“闪电心算”深深地震撼了我和我的学生们。原来人在经过训练之后,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秒钟可以解4~6题多位数运算!学生审题能力为什么弱?根本原因就是在看题的时候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老师给予的充足的看题、审题的时间反而成了一些学生思想开小差的最佳时间。
于是,我向学生下挑战书:想成为我们班的数学“最强大脑”吗?那就从“闪电看题”开始!今后每一道题呈现的时间都有限,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圈画出这道题最关键的条件或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关键点,谁就是“闪电看题”这个环节的优胜者。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设置感到既新鲜又有趣,用他们的话叫“紧张、刺激”。每一道解决问题呈现出来,留给学生看题的时间比原来少多了,可是,学生的注意力反而比以前提高了许多———根本没有开小差的时间。个别学生偶尔稍微做点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会痛苦地发现:“看”题的时间已到,可是自己却连题目都没看完,后面的环节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同学侃侃而谈、得到奖励,这是无论哪一个学生都不愿意面对的。
在这个环节里,时间的把控是关键,教师既要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看”题,又要营造出一种时间不充裕的紧迫感的氛围,“逼”着学生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学生注意力能得以集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闪电看”所营造的时间紧迫感,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让学生“趣味读题”。请学生将题目完整地读一遍,但有一个要求:在读题的过程中必须将自己刚才“闪电看题”时圈画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读出来,让听题的其他人能够清楚地区分出这道题的一般条件和重点条件。
有了这样的要求,那么,以往“波澜不惊”地一个腔调“平铺直叙”肯定是不行的。怎样才能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耳目一新呢?学生的创意无极限开始了——有的学生在念题时,先是用一般音量正常朗读,念到关键的词、句突然将音调提高八度或加重语气,以示区别;有的学生则故作神秘,念到关键的地方突然停住,让大家错愕几秒后才慢悠悠地继续念下去;还有的学生念题时配合着动作,手舞足蹈……每一次的“趣味读题”,课堂都成了欢乐的海洋,枯燥、沉闷的数学题仿佛一下子鲜活起来,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玩!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班级里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都能明晰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哪些是需要额外注意的地方,哪些则是无用条件。接下来,就要请学生上台扮演老师,充当“小先生”,给全班的同学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即第三个步骤:“情境说题”。
上台说题的学生往往一开始的时候很紧张,他们的眼睛总是会不自觉地盯着看老师的反应,忽视其他学生,所谓的说题往往会演变成说给老师一个人听。这个时候需要老师从旁边及时给予指导,老师最好一方面采用幽默的语言缓解“小先生”紧张的心态,另一方面要告诉其他的学生,每一个人上台都会紧张,要懂得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只有这样,下一次轮到你上台时,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其实学生的这些反应是很正常的,他们往往由一开始上台后的自言自语到说给老师听,再到能够眼睛看着底下的同学们,说给全班同学听,最后才能像个“小先生”一样,拿着粉笔或其他的道具,一边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一边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思路或方法,并且能够从容地应对底下同学的质疑。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后“小先生”的境界,许多学生即使经过老师长期引导,多次上台锻炼也只能达到第二个层次,眼睛看着底下的同学们,说给全班同学听。学生的素质原本就各不相同,老师应该做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自发展。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会不会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我觉得不然,课堂不应该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舞台,它应该是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信、畅所欲言的地方。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经历了前面三个步骤,绝大多数的学生已能明确解题思路,剩下的就是自己“动笔解题”了。一般来说,只要计算稍微细心点,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可以正确地完成这道题的解答。
以上是“趣味四部曲”的全部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始终能够感受到快乐、有趣,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这个时候往往扮演的是一个“倾听者”、“评判者”的角色,学生之间的互动越多,他们的参与度也就越高。当然,不是每一道题都需要学生完整地经历这“四部曲”——那样做的话,课堂时间真的会不够用。老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一节课中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两道有一定难度同时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完整经历“趣味四部曲”,其余的题目,或者选择让学生“闪电看”,或者让学生“趣味读”,还可让学生直接扮演“小先生”,但这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了确保“趣味四部曲”能在学生中长期自主地坚持下去,我开始设置表扬卡:在“闪电快看”这一环节中最先圈画出题目中重要条件的,奖励一张表扬卡;“趣味读”读的有声有色、读题读出“感觉”、找对“重点”的奖励一张表扬卡;上台当小先生来“情境说题”的,不管说得对错、好坏,只要勇敢上台展示自己的,一律发表扬卡一张;动笔解题完成后,点名回答正确的,也有表扬卡。每周我对学生所收集的表扬卡统计一次,评比出“闪电看”周冠军、“趣味读”周冠军、“最佳小先生”、“计算高手”,在全班进行表彰。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题目的正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对问题进行正确解答。以前,学生懒得认真审题,现在,融入趣味性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审题重视起来,为了确保自己能读出重点,他们开始自主地拿起笔在题目上圈圈画画——这不正是当初我要他们去做,而他们却懒得去做的吗!面对学生花样百出的“趣味”读题法,我乐见其成。因为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试问一个学生如果能认认真真地审题了,他的作业还会再乱写一气吗?他的学习态度还会像是以往那样懒洋洋的吗?作业的正确率还会像以往那样“一塌糊涂”吗?
一个人喜欢某件事就会主动去做这件事,也才能做好这件事。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悦地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审题能力在“趣味四部曲”中不自觉地主动得以提升,相信其他方面的学习如果能紧紧抓住“趣味性”这一主线,一定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主动学习并掌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