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红薯

时间:2024-05-08

黄思颖

红薯形状很普通,大多数是椭圆型,也有些是纺锤型。露在地面上的叶茎,有的平卧,有的互相缠绕。红薯好养活,也少有动物来偷食,它倒是自在地长在土地里。

刚挖的红薯很好吃,脆嫩,多汁,既能饱腹又能解渴。只是生红薯不宜多吃,吃多了不消化,容易肚子疼。

把红薯蒸熟,放在簸箕里,放置太陽底下晒上半个月,就成了红薯干。红薯干透着金黄,软嫩的,吃起来更有嚼劲儿,不像吃生红薯,满嘴都是小碎粒,甜得也愈发厉害。刘震云在《故乡天下黄花》里写过一段“孙实根却从领县批过来两马车红薯干。这从百里之外运来的红薯干,救了村里不少人的命。”好吃的红薯干,还入了名家的作品里,倒是实在了起来,红薯原来是能够救命的。

熟地瓜的吃法就多了。我的家乡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简单的蒸红薯。冬日,给灶台生火,卧上竹制的蒸笼,把洗干净的红薯丢几个进去。用不了多久,蒸笼开始冒热气了,红薯也慢慢变得深红。刚蒸好的红薯,滚热滚热的,等着母亲递给我,拿在手里来回倒,猛地吹气。刚出锅的红薯,很好去皮,三两下就剥好了,咬一口,软糯香甜的,很是开心。红薯是冬日里最暖心的食物。

北方“炒红薯泥”,这种吃法我是长大以后才见识的。将红薯蒸熟捣成泥后,锅内热香油,倒入红薯泥、白糖、桂花、山楂,翻炒均匀即可。这道菜色泽鲜艳,甜爽可口。据说还有个典故,晚清的时候,洋鬼子请林则徐到家中做客,拿出冰激凌给林则徐吃。林则徐见冰激凌冒白烟,以为是热气,就吹了吹,吃了一口才知道是冷的。对此洋鬼子们就传开了,时常拿这事嘲讽林则徐。林则徐不甘示弱,摆了顿宴席,请这帮洋鬼子们。宴会上,厨师端上一盘红薯泥,红薯泥面裹了一层香油,一点热气没有,可里面烫得狠。洋鬼子们见没有热气,拿起勺子就捞着吃,结果被烫得哇哇大叫。红薯有时亦能解气。

红薯是明朝中期才有的。清代陈世元所著《金薯传习录》记述了红薯是如何传入我国的。明万历年间,福建一秀才陈振龙,多次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往返于福建和菲律宾之间。他在菲律宾发现当地人种有红薯,其“六益八利,功同五谷”,最难得的是,其“随栽随活”,耐旱,生命力极强,出土后生熟都可食。陈振龙想着家乡时常灾荒,父老乡亲们食不果腹,于是他潜心学习红薯的种植法。回国以后上书福建巡抚,大面积种植红薯,以解粮荒。红薯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以前红薯是粮食,现在红薯更像是零食,包装和口味令人眼花缭乱。虽说如今我们的美食越来越丰富了,可红薯依然能变着花样地满足人们的味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