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谥号”上得到好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时间:2024-05-08

飞叨

“谥号”是一种盖棺定论性的评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一个人生前的功过是非,都会通过谥号有所体现,所以在古代,谥号的评定是极其重要的事。

既然是评价,那么自然有好有坏,“谥号”也相应地被分为上谥、平谥和下谥。上谥绝对是褒扬性的评价,比如“文、武、神、圣”等;平谥大多具有同情的味道,比如“怀、悼、哀、闵”等;下谥则完全是批评性的,比如“厉、灵、炀”等。

按常理说死者为大,在人死后给对方一个好评自然在情理之中,但在谥号史上,得到一个好评,有时并不容易。

01.

在谥号问题上,陈叔宝和杨广这两位皇帝,绝对称得上难兄难弟。

陈叔宝是南陈的最后一任皇帝,同时也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文艺青年,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身边就聚集了大量的文人雅士,每日沉湎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中。等到他做了皇帝,更是把国事抛诸脑后,一门心思发展文化事业,大型音乐剧《玉树后庭花》,就是陈叔宝领衔创作的。

陈叔宝在江南倒行逆施,杨坚却在江北厉兵秣马,南陈的命运可想而知。公元589年,陈叔宝国破被俘,从文艺青年变成了亡国之君。

不过陈叔宝似乎并不在意身份的转变,在隋朝依旧愉快地生活了16年,最终酗酒而死。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楊广,觉得陈叔宝的一生太不像话,于是便送给他“炀”的谥号。

什么是“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总之,这是个大大的差评。

但是杨广肯定没想到,这个“炀”字和他的缘分也不浅。

杨广其实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他成为皇帝之后,干的几乎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开凿大运河、设立科举制度、征伐契丹、灭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客观地看,杨广是很想做千古一帝的。

不过杨广做事太急,使隋朝的国力严重受损,百姓不堪重负,结果各地民变四起烽烟遍地,最后杨广的禁卫军居然也叛变了,逼着他自尽身亡。唐高祖李渊对杨广评价很差,毫不客气地也送给他一个“炀”字。

假如杨广能遇到陈叔宝,两人恐怕只能“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了。

02.

如果说谁对“谥号”最在意,那无疑是春秋时期的楚成王。他为了得到一个上等谥号,居然真地做到了死不瞑目。

楚成王名为熊恽,他刚刚成为楚国君主时,表现得十分亮眼,在内政外交上都很出色,使楚国变得十分繁盛,甚至能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掰手腕。楚国也正是在熊恽的带领下,开始走上大国之路。

不过熊恽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他最开始立儿子商臣为太子,晚年的时候又改了主意,想废掉商臣另立其他儿子。商臣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便和身边人商议对策。

身边人问商臣:“你能屈服于新太子吗?”商臣说:“我不能。”身边人又问商臣:“你能逃亡到国外吗?”商臣说:“我不能。”身边人接着问:“你能造反吗?”商臣说:“我能。”

于是商臣带着军队包围了熊恽的宫殿,逼着老爸自尽。熊恽眼看着已经山穷水尽,只能自缢身亡,但他还有最后一桩心事未了:儿子会送给他什么样的谥号呢?

父子之间既然已经撕破脸皮,商臣自然也不会手下留情,于是送给老爸一个“灵”字做谥号。根据《逸周书·谥法解》记载,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大概就是水平低、能力差,还喜欢搞迷信活动的意思,总之是个差评。

令人诧异的是,商臣送上这个“灵”字之后,熊恽的尸体瞪大了眼睛死不瞑目,仿佛在无声地控诉儿子的冷酷无情:你都逼我自杀了,难道还不肯给我一个好评吗?

商臣当时惊出一身冷汗,连忙把老爸的谥号改为“成”字。这个“成”字可不得了,说明熊恽“安民立政、道兼圣智、通达强立、民和神服、德见于行……”绝对是上等的美谥!

说来也奇怪,有了好评之后,熊恽竟然闭上了眼睛。

03.

在唐代以前,帝王的谥号还比较节制,一般只有一两个字,突出表扬一下前代帝王的优点就适可而止。但是在唐玄宗时期,风气却为之一变,谥号的长度被拉长到七个字,让人感觉马屁之风大盛。

当然,最夸张的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居然达到了创纪录的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这马屁拍得既全面又具体,简直令人脸红。

和这些经过“国家认证”的谥号相比,“私谥”显得含金量更高。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去世后,他的门人弟子或者朋友给出的评价,就被称为私谥,最具代表性的私谥是汉代名士陈寔。

陈寔不仅学问极好而且德行清高,发生在他身上最有名的就是“梁上君子”的故事。

有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陈寔家,躲在房梁上准备盗窃。陈寔察觉到房梁上面有人,却没有大肆声张,而是把子孙们都叫到面前进行训诫:“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坏人,只不过是因为平时不学好,才慢慢养成了坏习惯。你们以后都要努力上进,千万不能做‘梁上君子,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小偷听完陈寔的教诲,既惭愧又感动,于是主动下地认错。陈寔不仅勉励他弃恶从善,还赠送了财物,就此挽救了一个失足青年。这样的事在陈寔身上不胜枚举,足以证明他德行之高洁。

陈寔在84岁时去世,全国各地有三万多人自发去为他送行。大家一致认为陈寔“行成于前,声施于后,文为德表,范为士则”,所以送给他“文范”的谥号。

比起那些又臭又长的谥号,这个似乎更靠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