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杨敏毅
中午,心理咨詢中心来了一位主动求助者。
“老师,我笑起来是不是很可怕啊?”他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仔细地打量眼前这位男生,如实地说:“你长得不错,挺顺眼的,笑起来可能会更好看。”
“真的吗?”他将信将疑地问着。
“有人说你笑起来难看吗?”我不解地问。
在我信任的目光中,他开口了。
“前几天,我在教室和几个女同学聊天,无意间一笑时,发现对面一个女同学脸上露出了惊恐的表情,而后转身跑了出去,我想一定是我的笑吓着她了。从那以后,班上同学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渐渐地我不敢笑,也不会笑了,总克制不住地想照镜子。”他露出非常痛苦的表情。
从他害怕别人的目光,恐惧他人的议论,强迫自己反复照镜子的表现来看,他在自我评价上可能出现了问题。为此我设计了第一阶段的辅导方案。
首先进行躯体和情绪放松训练。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改善机体紊乱功能。待他掌握要领后,提供放松音乐,希望他在家自行练习。
其次改变他的认知。让他做“画自画像”的游戏:面对大镜子,观察自己,并给自己画像。看着他的“自画像”,是一张标致的脸,挺像的。他也认可了自己的脸和笑起来并不可怕的事实。
第三是行为训练。我要求他能抬起头看着我说话,虽然他的表情有点儿紧张甚至痛苦,但还是努力做到了。
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我们不仅建立了信任的咨访关系,而且也让他增强了改变自我的信心。
接下来,我决定实施第二阶段辅导内容。他害怕别人的目光,我设计了“去校园散步”的活动,让他体验接触众多人的目光。从心理中心出发,经实验楼—运动场—图书馆—生活区—教学大楼。一路上我们边聊边欣赏校园环境,遇到了不少同学和老师。开始他显得非常紧张和拘谨,低着头,总想躲避大家的目光。但慢慢地开始放松起来,当回到心理中心时,他的感受是:“好久没见过这么多人的目光。”
我问:“见到这多人的目光,心里害怕吗?”他回答:“还能承受。”我给他布置了家庭作业:抬起头走路,把每天看到不同目光的感受记下来。下周三再见面。
第二天,我向其班主任了解情况。该学生叫陆奇(化名),是高二(8)班学生,以前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最近突然变得神情怪异,上课总是双手护着脸,走路总是低着头,很少与同学交往,下课喜欢去厕所照镜子,特别怕见到女同学,同学们感觉他比较怪。
周三下午,陆奇准时来到心理工作室。他在心理感受本上写道:
“在家里看见爸爸、妈妈的目光没有紧张感,感受到的是关爱;在路上看见行人的目光也没紧张感,感受到的是陌生;在校园里看见老师、同学的目光有紧张感,感受到他们会知道我的秘密,我有一种想回避的感觉;在班级里看见同学们的目光有恐惧感,感觉他们的目光都是异样的,他们在议论我,我要逃避,我不敢面对。”
看来他的心中藏着一个秘密,怕被人发现,班上一定有同学知道这个秘密,所以他非常恐惧。
为了训练他敢于与人交往,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我决定让他做一个送信的游戏。桌上有三封信,第一封信送到学生处办公室,带100元钱交67.50元,取回余额;第二封信送高一(2)班和(5)班,通知宣传委员下午来心理中心开会;第三封信送本班,通知杜云(化名)同学下午1:30分去团委开会。在三封信中任选两封完成,结果他选择前两封。10分钟后他带着一脸的兴奋告诉我,任务OK啦!我当即表示祝贺,肯定了他的进步。三封信中他选择前两封,说明他愿意选择陌生人,不愿意接触熟悉他的本班同学。
“你为什么舍近求远,不选择送第三封信呢?”我单刀直入地问。
他看着我不说话,渐渐地又露出了紧张和尴尬的神情。我想给他思考的时间,让他自己做出回答。
“今天的辅导就此结束,我期望下一次你有新的进展。”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明白,杜云可能是一个关键人物。
据同学反映,杜云见到陆奇就像见了瘟神似的。我找到杜云问:“听说你最近很怕见到陆奇?”
“我和陆奇原来交往较多,可以说是好朋友,但不是那种‘朋友’,最近有一天我们正在聊天时,他突然盯着我傻笑地说:‘我喜欢你,我想拥抱你!’吓得我一下子尖叫着跑开了,我怀疑他疯了。回到寝室,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室友,大家都觉得好可怕,特别是他笑起来的样子。”
“同学们会在班上议论他。我害怕见到他。”杜云既害怕又生气地回答。
原来陆奇是在异性交往方面出现了困惑。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对生理的冲动和情绪难以把握,引起了同学间的误会和偏见,造成了心理挫折。
下一步我要做的工作是,了解他的心理需求和消除挫折阴影,提高异性交往技巧,重新获得快乐的体验。
学校正在举行“牵手你、我、他——异性交往技巧训练”的团体训练班,帮助学生解决异性交往中的心理困惑。我建议陆奇参加,他欣然同意。
通过行为治疗法中模仿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观看男女青年正常交往的录像,交流自己在与异性交往中的困惑,倾诉自己内心的酸、甜、苦、辣。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与异性交往时的情感变化。学习与异性交往的技巧,讨论与异性接触时应遵守的规则。在角色扮演和社交技能训练时,陆奇开始阶段表现为退缩,在老师和同伴的积极鼓励下,他终于能较好地投入团体训练,并向同伴们说出了“杜云事件”。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也明白了问题所在。经过8次团体训练活动,陆奇同学改变了紧张、恐惧状态,一个自信、开朗、受同学欢迎的阳光男孩又回到了校园中。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由青春期异性交往困惑而引发的人际交往焦虑症的案例。陆奇同学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冲动,说了不合适的话,受到同学的误解和鄙夷。在同学们疑惑的目光中,产生了自责和自卑。他羞愧,他失落,心中的压抑无人交流,渐渐地形成焦虑和恐惧。对同学们的异常目光和议论,进一步强化了他对自己的怀疑和厌恶。由于错误的认知,导致了不良的情绪和“反复照镜子”的强迫性行为。
通过3个月的心理辅导,他主动向杜云同学道歉,化解了误解,走出了困境,学会适度进行异性交往的方法。这一案例也说明,学校加强青春期性教育,帮助青春期学生平稳度过“两性吸引期”是十分必要的。
编辑/张春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