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梁娟
2020年的疫情期间,上初二的靖靖利用上网课的机会,在家有了很多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导致复学后一直放不下手机,甚至多次为了玩手机而逃学、厌学。而靖靖的父母为了手机的事情,一方面跟靖靖争吵了许多次,但无论怎么沟通、批评都没有用;另一方面,来自网上的因手机问题导致孩子跟家长起矛盾造成极端后果的各种报道,又让靖靖父母很担心,不敢过于激烈地强迫靖靖放下手机。但是,看着靖靖整天抱着手机不好好学习,家长很着急,初二了,担心孩子再不努力学习就来不及了。孩子一次次的“不听话”令家长很崩溃,想放弃这个孩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大半年,无可奈何的家长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找到了学校的心理老师,希望能找到一些方法来帮助靖靖戒掉手机。
听完家长焦急又无奈的倾诉,心理老师先是对家长表示“共情”,肯定家长做出的努力,同时也对家长的崩溃表示理解,但是并没有急着将孩子定义为“手机成瘾”。而是找到靖靖的班主任,仔细地了解了靖靖这段时间以来的情况,对比了以前的学习状况和这学期以来的变化。心理老师发现从疫情结束返校学习的前两周,靖靖是能够很正常地学习的,而“沉迷手机”、厌学、逃学现象是从第三周开始突然出现的。经过班主任回忆,大概是开学第三周,学校进行了一次测评,而靖靖在这次测评中成绩下降得非常厉害,之后靖靖的学习状态就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之后,心理老师上门家访,在靖靖的家里,老师通过与靖靖的交流,也进一步印证了班主任的说法。原来,在家线上学习的时候,靖靖由于自制力不够,在家里学习效率不高,返校后第三周的测评成绩下降太多,很少受到批评的靖靖突然被好几位老师同时点名。初二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靖靖又是个特别爱面子的人,觉得自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的优秀形象受损,在学校里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之后为了躲避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就出现了逃学、厌学的情况,一门心思躲在家里玩手机,“沉迷手机”的情况比疫情期间严重多了。
心理老师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大致判断:孩子“沉迷手机”是采取一种消极的方式逃避现实中的困难,主要是因为成绩的下降让孩子处于“自卑”的心理中,孩子没有足够的积极能量去应对这些问题。
要想解决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必须先让孩子从“自卑”状态走向“自信”。所以心理老师向家长提出:当务之急是要为孩子补充“积极心理能量”。于是给家长提了一个妙招:每天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冰箱上。一方面可以让家长提醒自己“我的孩子是有亮点的”,能稳定家长积压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让处于低谷的靖靖通过父母的眼睛去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自我否定”的状态中走出来;同时,也可以让靖靖感受到“父母不仅仅是看我的成绩,他们一直在关注我的闪光点”。以此形成一个积极的能量场来辐射这个能量不足的家庭,让孩子和家长都有力量面对现实问题。
听完这个建议,家长带着满心的希望离开了心理老师的办公室。但是好景不长,一周后,家长再次愁眉苦脸地求助心理老师:“因为今天靖靖玩手机不去学校,我一气之下把冰箱上的闪光点纸条都撕了,一切回到了原点!”
发生这种情况后,心理老师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鼓励家长继续找孩子的“闪光点”,同时,针对家长自身情绪的不稳定,提出另外一种针对家长的心理辅导方法:“21天线上家庭入户陪伴”。这是“闪光点便利贴”的升级和延伸,主要的操作方式是:在连续的21天里,靖靖家长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亲子生活,心理老师每天对靖靖家长记录的日记进行“肯定式”点评,让靖靖家长切身感受到“被肯定的力量“,从而真正意识到“肯定”对靖靖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家长进行21天“肯定技术”的刻意练习,真正养成从正面去评价孩子的习惯。
在21天的线上家庭入户陪伴中,靖靖家长多次反馈到“每次看到老师的回复都让我看到一个优秀的我,这让我很开心,我应该像您一样每天去发现靖靖的闪光点,让他也能充满能量地生活!”“在您眼里每个人都有优点,这让我深受您的启发,我也要像您一样去挖掘靖靖的优点!”“每次看到您的回复,我都会感叹自己怎么会这么优秀!”“如果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不去看到孩子的优点,那永远都没有希望了,我想靖靖肯定也很期待我们的鼓励。“这些充满着积极能量的回应,与那個撕掉冰箱贴的崩溃的母亲居然是同一个人!
而后续对靖靖的持续跟踪中,心理老师更是惊喜地发现:孩子不再逃学了,上课热情提升了很多,最近的测评成绩也在逐步攀升,甚至还主动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越来越像个“闪光少年”!
我想,从孩子的这些显著变化中不难看出,这位体验过“被21天持续肯定”的家长已经学会了如何去运用“肯定技术”去滋养孩子的内心,这使得孩子越来越自信!
这个案例中,心理老师用了两个“肯定”技术,一是冰箱上贴“闪光点”便利贴,二是“21天线上家庭入户陪伴”,虽然两个方法都是从“肯定孩子”的角度着手,但经过效果的对比可以得知:后者比前者更加有效且稳定,原因如下:
1.稳定家长的情绪是第一位的,只有家长相信自己且信任孩子时,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清晰的头脑,才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
2.家长只有切身体会到“被肯定”的感觉后,才会知道“肯定”对孩子有多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在孩子身上运用“肯定”技术。
3.孩子的变化一般不会是直线上升的方式,而是折线式,当孩子有所好转时,家长往往会很高兴,但一旦孩子出现反复时,家长往往会备受打击,从而产生更大的挫败感,如“闪光点便利贴”的失败。而21天入户陪伴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去跟踪家庭的状况,当孩子和家长出现反复时,心理老师能第一时间以“电话”或“面谈”的方式迅速稳住家长的情绪。
4.不光是要求家长学会“肯定”技术,更重要的是养成“肯定孩子”的习惯,而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刻意练习,而21天的时间长度能保证这一习惯的养成。
编辑/苗嘉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