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吴佳禾
女儿:我想报名学校的街舞社。
妈妈:你从小就不好动,适合参加街舞社吗?
女儿:所以我才想去学习嘛,当然会兼顾好学习的。
妈妈:你总是想到一出是一出,干事情三分钟热度!学习又懒,再把时间浪费在学舞蹈上,怎么兼顾?
女儿:唉……
听了这话,瞬间,女儿感觉被一股气击中,觉得很受伤。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应,后来,也就慢慢沉默了。在生活中,这样的对话很常见。但就是在这些简单的谈话中,我们却会感觉到很受伤。
你的父母说过这些话吗?
“你看你总是这么马虎、没耐心!”
“我们家孩子就是胆小,没办法!”
“你们家的孩子才懂事,我们家的就不行!”
心理学家克劳特邀请了一群人参与慈善事业,根据他们是否捐献的情况,分别为这群人贴上“慈善”或“不慈善”标签。同时,他也邀请了另一群相似背景、条件的参与者进行慈善捐献,但这一次,没有为第二批参与者贴上不同的标签。不久之后,克劳特再次邀請这些人做慈善,那些曾被贴上“慈善”标签的参与者,明显比那些没有贴标签的人捐献得更多。而被贴上“不慈善”标签的人,则捐献得最少。
当某个人被贴上某类标签时,他就会在潜意识中进行自我管理,使自身的行为与被贴上的标签相一致。这种现象,叫做“标签效应”。无论是好是坏,“标签”都潜移默化地对一个人有着强烈关系呼吸的影响。给一个人“贴上标签”最直接的结果,往往是使这个人朝着这个“标签”所喻示的方向进行发展。
正如上述情景中的女儿,原本是满心欢喜想要学习一项技能,却被妈妈贴上了“你不适合”“干事情三分钟热度”“学习懒”这些负面的标签,久而久之,女儿也就从内心相信和认同了这些“标签”,认为自己真的不适合跳舞,做事情总半途而废。而这常常会导致她非常挫败,进而阻碍她在生活去尝试和探索,无法相信自己,甚至对自己产生更多负面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会接触到各种“标签”。面对强大的“标签效应”,我们所能做的,是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不让自己的人生被负面的“标签”定义、束缚。同时,我们也要避免给他人贴上负面的“标签”。
第一步,停止对自己的批判。从表扬自己开始,比如:“我今天又完成了一件以前我不敢去尝试的事情,我一直在突破自己。”“今天虽然不顺,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地方进步了。”诸如此类,将关注点始终聚焦在自己的进步中。
第二步,为期待的自己画像。很多时候,外界的评判你大可不必过度在意,重要的是,你想成为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希望自己拥有哪些品质?你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位榜样,激励自己。
第三步,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回忆你曾做过有成就感的事情,从中多多挖掘自己的优点。
请坚信,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别人的“标签”所定义,你只由自己定义,人生只由自己书写!
编辑/苗嘉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