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中国传统“吟诵”留给后人

时间:2024-05-08

张道正

“我是将近百岁的老人了,所懂的只是诗词。”2020年9月10日,中国教师节,已96周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坐在轮椅上,回望近百年诗词人生,讲述“弱德之美”,她说:“我最后的一个希望,是要把中国传统的‘吟诵整理完,留给后人。”

当日,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教师节特别展映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依循旧例,叶嘉莹先生也为南开师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传播中华诗词魅力。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这一课,人员较往年少,但在网络上直播,受众更多。

1924年生于北京的叶嘉莹出身叶赫那拉氏,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知名汉学家。她1941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1952年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执教;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2016年3月25日,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出身名门,却一生坎坷;长年寄居海外,又在晚年定居南开。回望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叶嘉莹于颠沛流离中饱受家国破碎、生离死别之苦。到底何种力量支撑她笑傲苦难?叶嘉莹说:“我是苦行僧加传道士,也自得其乐。”

她回忆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的时候,每天在图书馆研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早、中、晚三餐不过是各一个三明治。“工作到半夜,要走的时候,我在三楼,要负责把图书馆每层的灯一个个熄灭;研究一天的王国维,伴随着灯光熄灭走下去的时候,我觉得王国维就在旁边。”叶嘉莹笑言。

对于人生坎坷,叶嘉莹举例孔子所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她说:“我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我对于读书、研究真是做到了发愤忘食,而且也确实乐于忘忧,在读书中自得其乐。”

苦难岁月磨砺性情,诗词为伴感悟人生,叶嘉莹提出的“弱德之美”正是源于清代词人朱彝尊。在讲座上,她流畅地为众人吟诵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叶嘉莹认为,朱彝尊这首词作非常好,体现一种“弱德之美”,就是对于自己感情的一种节制,一种约束,是一种“弱”的品德,是一种忍耐和承受的品德。

秉持这种信念和认知,无论多大的苦难、灾祸袭来,叶嘉莹都可以“独立苍茫自咏诗”,她内心的操守从不因外物而变。被问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时,她更是一笑置之:“我这个人关起门来读书、写作成为习惯,并没有觉得被关起来有什么不好,在读书中自得其乐。”

执教七十余载,叶嘉莹以“好为人师”自嘲,“我现在这么老了,还希望有余年可以继续工作,将诗词‘吟诵传承下去。”她指出,在古代,吟诵非常重要,字从音出、字从韵出,只有吟诵才会创作。“所以我正在做吟诵的录音,希望能够推广中国历代的诗词歌赋,以传后世。”

适用主题:不忘初心;弱德之美;诗词人生;文化传承;逆境中坚守……

文本解读: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郭小梅

角度一:诗词人生

诗词是中华从古至今的文化结晶,传诵诗词是对中华这个文明古国最好的诠释,传诵诗词亦是世代华夏子民所应当推崇与践行的。正如央视一年一度举行的“中华诗词大赛”,成为一档国人的文化盛宴。叶嘉莹的人生可以完美地诠释为“诗词人生”,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应当推崇的。诗词能让一个人的人生拥有更多的美好去感受和更广的天地去开拓。诗词人生带给我们的绝不仅有诗,还有人生,诗词人生的这扇窗,人人当打开,通过这扇窗,我们能有不一样的认知。

角度二:弱德之美

何为“弱德之美”?叶嘉莹对于“弱德”是这样解释的:“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她同时强调,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是趴在那里被动挨打,而弱德是一种逆境中的坚持,是在遭遇不幸负重前行的一种力量。“弱德之美”,美在“不争”,美在不忘初心,坚守自我,努力尽责。在不少人争夺名利,不择手段,甚至有的还失去了道德底线的当下,这种“弱德之美”尤为可贵。“弱德”之下,那种内敛的人格操守,坚韧的精神力量,不寻常的定力和耐心,值得尊重、学习并赞扬。

角度三:逆境中坚守

人这一生,总是在坎坷之中慢慢成长。叶嘉莹出生名门望族,却亦一生坎坷,常年寄居海外,晚年又定居南开,如此的生活之坎坷并没有将她擊垮,而是乐在其中。回望她的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中,她于颠沛流离中饱受家国破碎、生存困顿、生离死别之苦,如此的坎坷,处于现代的我们大家都无法想象这种坎坷,而她却笑道:“我是苦行僧加传道士,也自得其乐。”也许这种心态就是支撑着她笑傲苦难的力量吧!由此观之,真正的成功只会留给那些和叶嘉莹一样的人,面对挫折永远保持着一颗乐观之心。

角度四:文化传承

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词开始的。这些诗词,不仅仅是文学的积淀,更是珍贵的历史底蕴。她承载着时代的信仰,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有我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和文化。那些几经历史遴选,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的华美诗章,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拥有文化自信。叶嘉莹近百年的诗词人生,把中国传统“吟诵”留给后人,就是将优秀文化传承给后人的最好体现,是践行***总书记“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学生运用示例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感叹,“弱德”之“弱”,并不代表软弱无力、怯懦怕事,而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弱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先善其身。向内有所为,向外克己有所不为。以退为进,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现代化的物质,离不开现代化精神的浇灌。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入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公共域”更加普遍,在逐渐养成“弱德”的同时,更要逐步培养“群德”。“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美美与共,相互融合,相互尊重,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培育出无比绚烂的道德之花。

——《弱德之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吴玉华

(编辑:王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