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时间:2024-05-08

许晓迪

一卷《千里江山图》铺展开来,满目尽是青山绿水,其雄浑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就连许多遍览名家巨作的名家也难以抗拒它的魅力。

观赏《千里江山图》,的确有“一步一景”之感。画面上峰峦冈岭,奔腾起伏;江河湖港,烟波浩渺。山水之间,设置着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草庵茅舍、水磨长桥,其间点缀着三三两两的人影,或捕魚驶船,或行路赶脚,或打扫庭院,或客堂清话……

18岁的王希孟,用半年时间绘就了这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巨作,可谓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传奇。就像陈丹青所说:“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18岁英年的王希孟,是忙着做加法。人在18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然而,关于这位天才少年,史籍中却不见载录,唯一可靠的信息只有《千里江山图》卷后的几句跋文: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段跋文出自蔡京之手。在历史上,蔡京虽有“奸相”的恶名,但其文思才情,却颇得宋徽宗青睐。根据他的记述,王希孟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之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文书库的活计与绘画毫不相干,只是承担抄账、编目等琐事。因为一心痴迷绘画,王希孟作画呈献,徽宗一开始不甚满意,但认为他是可造之材,便亲授画法。王希孟不负厚望,半年后即以《千里江山图》进献。徽宗看后大为赞赏,将其赏给了宠臣蔡京。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献资料里,再无有关王希孟后来命运的只言片语。直到清代,收藏家宋荦(音同落)在一首论画的绝句中,提到了王希孟的结局:“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如果宋荦所言属实,这位天才少年在作完此图不久,便撒手人寰,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看来,王希孟绘就的这幅画,处处体现着徽宗的审美趣味。“之前中国画中的青绿山水,颜色轻淡,缺乏神采,不‘炫目。到了王希孟,他把青和绿有机地融为一体,苍翠欲滴,光彩鲜亮。这个路数,实际上是徽宗教他的,如此用心传授,除了对他的三儿子赵楷之外,唯有这个十几岁的小画家了。”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青绿山水画曾被狭义地认为是“匠人的世俗画”,且常常依附于宫廷庙堂,刻板拘谨,因循守旧,缺乏文人画的雅趣和自在。直到近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仍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痛斥院体青绿山水,认为其“不普遍,代表少数豪华阶级”。

如今,随着人们对青绿山水画的“再发现”,这种误解正在慢慢减退。虽然青绿山水画只以青、绿二色作为基调,但从构思山水布局,到勾皴林泉轮廓,再到层层上色、反复调整,无论是色、墨之间的相互补助,还是青绿设色的浓淡渲染,无不凝结着画者的雄心与细心。

徜徉于历代青绿山水画作中,满目尽是青山绿水,这是黑白笔墨之外的另一重天地,是空灵、苍茫之外,中国书画艺术的另一番景象。就像是看了《千里江山图》,我们头脑中的古典画家,也不再只是那些一脸暮气的白胡子老头,四平八稳,慢条斯理;而有一位青春少年,正带着英气与灵气向我们走来。

(编辑:王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