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此已近十年。徽宗已被囚死。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三关,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
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我们可以从注释入手。三条注释,第一条介绍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第二条告诉我们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条对词作中的地名进行了注解。可以说,这三条注释对理解词作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有着重要作用。
结合基本的历史学知识:南宋是一个偏安的半壁王朝,许多爱国志士不满偏安一隅的局面,志在恢复,但往往受到打压,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综合以上信息,对作品内容进行大致推断,可以得出如下推断:词作内容和收复失地有关,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铭记耻辱,抒发爱国情感。
接下来我们从题目开始,重新读词,分析词作内容,印证所做推断。
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天气及环境。上阕首句点题,“雪漫漫”对应题目“大雪”,实写眼前之景,第二句遥想北方,虚写“易水寒”,寒的不仅是天,还有内心。接下来说远望三关,“断肠山外山”。“山外山”,连绵不断,意指北方的大片国土。“断肠”,极度伤心,为什么?结合注释①、③,这三个重要的关隘连同大片的国土如今已经沦落敌手,遥想百姓被金兵铁蹄践踏,怎不伤心。到此,痛悼亡国、思恋故土之情已经抒发了出来。
下阕首先列出两种不可能的自然现象“天老海翻”,作者说,即便天老海翻,“此恨”也难以消除。这个恨,就是亡国辱君之恨,就是国土沦陷、百姓惨遭蹂躏之恨。最后两句很有意味。“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只是常常听到朝廷派遣使者到金廷询问被俘皇帝的安危,但是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被迎回呢?国君被掳受辱,继位者应该卧薪尝胆,一雪前耻,但如今仅仅是派遣使者问问安危。这是示好,不愿交战的做法,反映出当时的对敌政策。这让力主恢复的作者情何以堪!这里面,隐约透露的有作者的壮志难酬,抱负难申,一腔愤懑不平。
从词来看,作者的情感有如下几点:思恋故土,渴盼收复;国破家亡,渴求雪耻;心系国君,忠君爱国;满腔愤懑,壮志难酬。
回看前面根据注释及历史背景所做的大致推断,一些要点得到了印证。这说明,在对注释的分析研读基础之上对作品内容情感的分析把握是大致正确的。
注释和背景与作品需要相互印证,单纯地看重某一方面都有失偏颇。有学生喜欢直接就作品分析,深挖作品,结果牵强附会,得到一些无中生有的結论;或脱离作品内容,刻意拔高情感主旨。这些,大多是没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的原因。
古诗文的阅读训练,无论是总结规律,读背常见意象内涵、答题技巧,还是细绎文理,对作品进行逐句深入解读,对作品产生缘由的认识都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在古诗文学习方面,一个基本的观点是:打通文史哲,综合文科知识作为背景,为古诗文服务。
(编辑:于智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