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陈冰妍
提到感动,人们想到的是什么?要哭!是,是要哭,这的确是表现人们被感动的一种方式。但现在更多人不是因为感动而哭泣,而是哭泣是为了表示自己被感动了。哭泣便成了感动的形象代言人,并且地位不可动摇。
为何感动会沦落到与哭一个级别呢?看看当今社会,人情味越来越淡漠,人们真的诠释了那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
近几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原因在于前几年这样一个传播正能量的节目被揭出了黑料,传闻节目中有一半观众是被雇来专门哭的。虽然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让人甚觉可信度不高,但我认为,这传闻一定是在某一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
同时,社会的舆论也在这条歧途上愈走愈远。《唐山大地震》的导演曾评价看此片不哭的人都不能称作人,于是大批观影者看完后都发现自己享受了“非人”的待遇。而影片《孔子》更是以观影者中哭的人数的比例作为宣传影片价值的依据。用眼泪来为自己贴上“感动”的标签,无疑是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些制作人已将自己的作品降到了芥末的水准,同时也拖上感动一起下水。
一些人面对镜头,或许是为了维护自己那可笑的形象,又或许是出于社会的某些需要,他们用眼泪作为糖衣包裹住自己那丑陋的心灵,留下几滴虚伪的眼泪后潇洒地扬长而去。“只流泪,不做事”,拿眼泪掩盖真相,用眼泪绑架感动,感动又将何去何从呢?
哭可以表示感动,但感动一定要哭吗?《超级演说家》节目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乡村医生马丽,她刚大学毕业时看过一位在深山支教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的自传,颇受感动,但她并没有流泪,而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投身于大山,一待就是二十年,用自己所有的努力和坚持诠释感动的全部内涵。感动,需要感知,需要触动,需要你无私的付出和无畏的献身。
我也并非认定感动的泪水都是虚情假意,只是不要在感动和泪水之间那种原本自然而又单纯的关系上套上利益的枷锁。眼泪是感动的自然流露。感动从不差那几滴廉价的眼泪,感动只能用每个人拼搏的汗水去捍卫。
救救感動吧!
(指导教师:陈乃香/编辑:李跃)
对于社会热门话题“感动”,作者没有去解释何为感动,而是借鉴了鲁迅的“救救孩子”,发出了“救救感动”这样的呼声,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文章不足之处:从表述上,列举的几个事例没说透彻,建议正面事例多举一些。从内核上,作者呼号的是感动之后应该做实事,而不让感动流于形式和表面,如何更好地表达感动,让感动转化成向上之力。而哭是一种情绪传达,感动后的自然流露,两者不能等同,这其中的差异需要点明,不然有偷换概念之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