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刘瑞敏
2017年的《考试大纲》出现新的变化,文学类文本阅读成为必考题,这让很多同学必须直面小说阅读。而要在考场上非常短的时间内读懂一篇小说,能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是关键。现就以小说阅读文本《玻璃》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出场)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德巴街”的“一家小茶馆”,这是本文第一次出现表示地点的词语,应该引起大家注意)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这一段写了什么事情呢?找到主要人物,再按照“何人”做“何事”的模式,概括起来就比较简单了,那就是:“我”没等到约好的人,走进一家茶馆,发现旁边酒店有人用白粉书写“注意玻璃”。此部分应为故事的开端)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故事发生的时间有变化)我赶到德比街(文中第二次出现表地点的词语),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出场),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到这一段,故事发生在“德比街”上,写的是“我”见到前一天约好见面却没来赴约的王有福。)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文章再次出现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实际已是故事发生的第三天了)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这一部分与上一部分的内容关联很緊,都是第二天发生的事情,应为故事的发展)
红星饭店(又一个表地点变化的词语)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一系列的反常举动,表明老人心有余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揭示老人心理,这是老人受伤却溜走的原因)”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我的想法与老人完全不同,我的法制观念明显比老人强,但也有些得理不饶人的感觉)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一个“再”字暗示老人曾不止一次被骗,反映当时存在一些人不讲诚信、利用人们占便宜的心理进行欺骗的现象)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这一部分故事发生在红星饭店,写王有福撞碎玻璃受伤,担心索赔而溜掉,老人没有同意我的上告向酒店索赔的建议,应为故事的高潮及结局)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写出照相馆经理的愤怒,表明王有福担心被讹是有现实基础的)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故事主体在上一部分已经结束,这两段可以看作尾声。又一块玻璃被撞碎,经理在大骂,类似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可是玻璃撞碎到底责任在谁,若有人受伤店方是否应负起赔偿的责任……一系列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一块玻璃被撞碎本是小事,酒店寻找受伤者道歉并支付赔偿金很正常,王有福却担心被讹诈而不敢接受赔偿,而“我”建议老人不要接受赔偿而应上告以趁机索赔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通过整理,我们就不难把握小说的情节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文章反映的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伦理、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考场小说阅读都有明显的时间、地点的变化,但若能够注意类似的细微变化,对于主题的把握就会相对容易得多。
(编辑:关晓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