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何鼎鼎
“罗一笑,不要乱跑,你给我站住!要是你不乖乖回家,就算你是天使,就算你跑进天堂,有一天我们在天堂见了面,爸爸也不理你……”2016年11月30日的热点无疑是“罗一笑”,就是这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迅速占领很多人的朋友圈:在“每转发一次此文有机构就会给患白血病的罗一笑捐出一元钱”的创意慈善号召下,短短几小时,整个朋友圈已经被这个不幸女孩的纯真笑容占领了。海量的转发,带来数十万人打赏,高达250多万元的捐款。但很快消息反转:罗一笑的父亲、文章作者罗尔在深圳东莞拥有三套房产,根据“深圳发布”的最新信息,罗一笑三次住院自付总计只有36193.3元,三次平均自付费用占总治疗费用的17.72%。
“一次彻头彻尾的营销”,一腔热血变一地鸡毛,有人恨恨道。一些之前善意转帖的朋友将帖子默默删除。罗尔出面道歉,将252万赞赏资金原路退回。
这不是爱心的第一次折翼:2015年8月,南京一个家庭有房有车,患儿获600万捐款但后续善款没有妥善处理,其父遭网友联名报案诈捐。“罗尔事件”注定是一个互联网慈善的标志性案例。罗一笑还是那个静静地躺在ICU病床上的小朋友,世界却改变了。当感动和愤怒的两极慢慢消退,不妨冷静分析一下这起朋友圈慈善的大事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完全陌生人化的网络空间,该如何安放公众的爱心?该如何弥补制度漏洞,保障爱心不被滥用?
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对“公共生活”与“法治生活”的双重检验。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澎湃新闻等)
“罗尔事件”,以法治安放好爱心
需要肯定的是,网络自媒体平台上的慈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众的“公共精神”。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救助往往被认为是“政府与企业家的事”,今天,新媒体的低成本让很多普通人迈开脚步,去践行公共精神,去兑现“一元钱也是爱”。
然而,一方面,“注意力经济”致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总在看不见的地方”,沉默者仍然“沉没”,而花样翻新的求助方式却滚出巨大的雪球,甚至超出了当事者的控制和意料。另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降低了一呼百应的成本,放大了众人拾柴的能量,却也带来更大的信息壁障,让人真伪难辨。
如果因为一个人一次不当的营销,让全社会在“爱心”议題上撕裂,让“含泪转发”者感觉道义受挫,让“幸好没转”者对他人“智商碾压”,让热乎起来的社会心态乍暖还寒,既让捐赠者委屈,也让所有人可惜。无论如何,真实社会中有很多“罗一笑”,值得社会去关爱与救助,不应该让营销者反复攫取社会的注意力资源,而将真正需要施以援手的人挤出公众视野。
要更好地呵护公共精神,就需要完善“法治生活”。2016年9月1日,中国首部慈善法开始施行。然而,现实总是在超前处、交叉处给出考题。恰如慈善法专家指出的,帮助罗尔营销的某公司可能因为“非法募捐”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罗尔通过个人公号“卖文”打赏属于个人求助而非募捐,不受慈善法的调整。个人求助和个人募捐,究竟应该如何清晰界定?公募主体的界定、公募行为的规范,究竟应该如何对接信息社会?
爱心是容不得亵渎的。不管是不实的信息,还是有意的隐瞒,都可能让公众的爱心受挫。这损害的不仅仅是面对他人的苦难慷慨解囊者,更是那些未来可能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说,法治的规范和调整,并非人为增加门槛,而是对于爱心最好的呵护。
在公共生活中,涵养信心和信任;在法治生活中,完善规则与制度。唯有这样,才不会让公众的爱心,在一次次的“狼来了”中被消磨殆尽。
(本文原载2016年12月2日《人民日报》,本刊有删节)
观点运用:呵护爱心;公共精神;完善“法治生活”;“猎取善良”透支社会信用;诚意才是善心的保温箱;涵养信心和信任,完善规则与制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