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费明富
现代文阅读试题往往是备考者投入时间最多而收获却最少的一个模块。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拟题时题干表述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有备考时被乱七八糟模拟试题的误导,有考生因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训练策略而产生的阅读低能,也有阅卷时对“意思对即可”的苛刻而导致的人人皆得部分分的“平均主义思想”,当然也有考生答题时随意表达,不得要领。这里我们将分八个专题,着力推荐具有“主观之形、客观之质”的题型的解题策略。
一、怎样理解文中的特殊用词
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6题:(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样理解文中特殊用词的试题,一般地有这样的语言套路:“本是…… ,作者却偏不这样说,而是…… ,这样写不仅……,而且……。”具体以上试题的答案,可以这样表述:“本是看到苏轼的雕塑,再由雕塑想到苏轼,作者偏不这样说,而是直接说望见了苏轼,这样写不仅更真实地体现作者内心的真实,而且强化了苏轼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现场练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其后试题。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节选自朱自清《威尼斯》)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语句:
(1)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4分)
(2)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4分)
[参考答案]
1.(1)用“团花簇锦”来比喻威尼斯,突出其整体的秀丽美;不说绿波荡漾,而说威尼斯在“在绿波里荡漾着”,静景动态化,表现作者当时心情的沉醉感。用语新奇,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2)这样写不仅突出海水的深幽感,而且能使读者产生美好的想象。
[现场练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其后试题。
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牙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市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节选自李雪峰《回家的花朵》)
“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解答这样的试题,若分解一下思路,首先要完成一个选择题:A.总领全文或其后的哪几段。B.起过渡作用,或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或将文思由……转入……。C.总结全文或收束以上哪几段。D.……和……构成照应的关系。根据经验,可知这一段处于文章中间部位,应选B项。其次对该项进行深入思考,确定其分说的部分:起过渡作用,将文思由眼前的写景转入对历史的追忆。
具体答案为: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只写蒲公英转到写蒲公英和人。
二、怎样鉴赏散文的结尾
2006年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解答这样的试题,首先考虑作者“怎样写”,开头一般分两种写法:开门见山,使用宕笔。结尾也有两种:自然收束,使用宕笔。而考试自然会多选择使用宕笔的首尾,因为这样的写法可以丰富内容,增加语言的形象性,是很好的考查点。这些类似常识的知识需要我们平时自己归纳总结。如该题答“写作特点”就可答“首尾照应”,“用诗化的语言或形象化的语言或艺术概括法作结尾”。结尾会有什么作用呢?这也是我们应牢牢记取的:篇末点旨,深化主题或升华主旨。至于这主旨是什么?尚需我们自己去把握,去概括。如该题答案“高度评价冰心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影响,强化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这实际就是对本文主旨的概括,只是添加了“强化”这样的套话。当然也有考生只知想那些类似套话的语言,而忽视主旨的把握,造成很遗憾的失分。
[现场练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其后试题。
秋苇(节选)
于增会
暮秋的芦苇荡是最令人感怀的。
一束束顶在枝头的芦花,汇成一片银色的世界,绵延起伏,簇拥着涌向天际。漫天飞舞的花絮,更像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层薄薄轻纱。如血的残阳投下万道金光,染得苇海红彤彤的,就像青春之火在燃烧。如此的凄美,谁能感觉到芦苇已垂垂老矣!
环顾四周,却是满目萧条,一片凋零。野草、闲花,衰败了,腐烂了,有的还在冷风面前蜷缩着身子,瑟瑟地发抖。苇梢上,日夜厮守着的小鸟也拍打着翅膀鸣叫着远去了。回头再看芦苇,却依然顶天立地地挺立着。我默默面对芦苇。芦苇无言,我亦无言。这时我才领悟到,这无言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美德。
是呀,芦苇该说些什么呢?当初,尖尖的芦芽破土而生,红中透粉,紫里藏青,那婀娜的身姿,是何等风光!枝叶舒展开来,绿浪涌动,流碧滴翠,那绿色的辉煌,又是何等壮美!而今,令人陶醉的绿色消逝了,观者如云、好评如潮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一时间成了被人遗忘的一隅,或许还招来误解甚至鄙视的目光。如此大的反差,在一般人看来,该是怎样的孤寂与迷茫呀!芦苇呢?容颜的衰老,并没有改变它顽强不屈的本性;没有了鲜花与掌声的沉寂,并没有摧毁它矢志不渝的信念。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
那么,垂暮之年的芦苇,除了刚毅不屈,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站在苇岸,默默地想着。一阵冷风吹来,透过浓密的芦林缝隙,我看到,干枯的叶片不时沙沙飘落下来,轻轻堆在自己的根基。这分明是在为后代的蓄势待发培植着沃土。脚下松软土层下裸露的根,盘根错节,牢牢拥抱着大地,好像还在顽强地拓展着、延伸着。再看原野、路旁、溪边、湖畔,那些随风送去的芦花,紧紧依附着泥土,我似乎还听到吱吱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啊,这不是新的生命之旅即将扬帆了吗!我蓦然发现,这一切都是在轻盈与愉悦中进行的。在一声不响地完成了这些越冬的准备之后,苍老的芦苇便静悄悄地倒伏下去(或被人割了去),给后代留下一片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此时,我忽地想起不知谁说的一句话: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这“四美”,可以说芦苇全占尽了。这美,是崇高的,壮丽的,撼人心魄的。风越来越大了,带着几分依恋我匆匆离去。渐渐地,随风俯仰的万千枝干模糊起来,可它的身影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
(选自200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结尾说:“渐渐地,随风俯仰的万千枝干模糊起来,可它的身影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结合全文,分析它的内涵。
[参考答案]
虽然我离开了芦苇荡,但芦苇的那种精神、境界和美德将会永存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只要答出“芦苇的那种精神、境界和美德会永存我的心中”,可得2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