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胡晓琴
【关键词】智慧校园;实践探索;区域推进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2-0075-03
近年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截至2021年,苏州市吴中区已完成五批共63所学校的省级智慧校园的创建工作,占全区学校总数的84%。在创建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吴中区从机制保障、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和创新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力图提升区域内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师生素养。
一、智慧校园创建中的共性问题
(一)智慧校园认知不准,智慧理念不深刻
笔者发现,本区较多学校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认识不清晰,主要体现如下:一是认为智慧校园只是数字校园的简单升级版;二是认为学生的分数线就是学校的生命线,智慧校园建设无法直接提高学生成绩,是非必要的,对运用技术手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动力;三是满足于现有的各类教学设备、资源,创建智慧校园的意识不强。
(二)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智慧管理不成体系
学校内部的管理线条众多,包括教务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安防管理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管理平台或者软件之间数据互不相通,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登录不同的系统需要不同的网址、账号、密码和操作方法,容易导致信息混乱,造成资源浪费,违背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智慧管理的初衷。
(三)信息素养能力不足,智慧教学流于形式
从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PPT呈现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成绩的分析仍依赖Excel表格记录;出卷还是利用传统的文本输入,耗时耗力。从学生层面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记笔记”的听课模式。高效利用智慧平台开展教学或者自主学习的案例并不常见,远远达不到智慧教学的要求。
(四)激励保障措施缺乏,智慧机制缺位
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成本投入,包括设备的更新、平台的运维、管理等,大部分学校表示缺乏持续的资金跟进。此外,一线教师任务多、压力大,没有充足的空余时间来研究使用新技术、新媒体,加之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信息化的推进速度自然会减慢。
二、智慧校园创建的区域实践探索
(一)探索机制创新,保障稳步推进
吴中区主要是通过“四步走”的策略完成省级智慧校园创建目标。第一步是区级动员、解读细则。吴中区搭建了由区教育局局长担任组长的区智慧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专家全面解读《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第二步是自主申报、对标自评。吴中区出台了《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及《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评估细则(试行)》,在机制、管理、应用、保障等方面提高了标准;学校结合自评表自主申报。第三步是初选预检、查漏补缺。区教育技术中心对申报的学校进行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审核佐证材料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第四步是经验分享、择优推选。完成省级智慧校园创建的学校结合创建过程中的难点、阻点及解决方案在全区进行经验交流。领导小组推荐优秀案例参评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为保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吴中区还创新了各类激勵制度。一是每两年开评一次“区教育技术应用能手”;二是增设“教育技术类”学科带头人的评比,促进有教育技术特长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是督促学校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评体系,与评优评先、绩效分配等挂钩。
(二)探索资源建设,促进共建共享
吴中区教育局抓住智慧校园创建的契机,从区级层面来统筹规划,做到学校资源个性化、区级资源共享化、精品资源定制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了对应的构建方法。
一是专项引进共性资源。区教育局牵头为区内学校引进一批高质量特色资源,包括中小学名师微课、中国名师微课程、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小学数字图书等,并整合在吴中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的教科研需求。
二是自主开发个性资源。各学校通过合作、引进、自建等方式建立贴合学校实际的个性化资源库。例如,有的学校引进了“中小学德育服务平台”,内含德育课程、主题活动、校园文化等资源;有的学校购买了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课程资源。
三是专业定制精品资源。吴中区借助电化教育馆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专业力量,由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按照部编版教材每个章节目录录制了“教材教法分析”“微课”等视频资源,便于学校个性化选择,打造了资源建设的“吴中样本”。
(三)探索平台建设,落实提效促变
云平台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云平台具有集约性、兼容性、可扩展性等特点,有利于连接“信息孤岛”,点亮数据价值。吴中区智慧教育云平台集自主学习平台、教育管理平台、评优评先平台、在线测试平台、综合发展评估平台、智慧生态平台等于一体。区内师生有统一身份认证,一个账号可以进入多个平台,真正实现了集约化、便捷化。
此外,该平台与其他应用对接,共同打造兼容性云平台。例如,与钉钉的用户数据互通,教师可以在钉钉端登录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日常公文流转。学校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钉钉端添加应用。目前使用较多的有智能报表、家校沟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应用。
平台的应用可以随着实际需求不断添加。例如,平台1.0版本只有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教育管理平台和家长服务平台。随着应用的深入,学校提出了对题库平台的需求,教研部门提出了在线评审的需求,人事部门提出了职称评定的需求,基教部门提出了招生入学系统的需求,等等。因此,在平台2.0版本的建设中,添加了在线测试平台,与“菁优网”打通,为师生提供了海量的题库,实现全年级全学科覆盖,教师可以在线组卷与发布考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还添加了评优评先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用光盘或者邮箱收集评审材料的方法,相关教师可在线完成整个申报与评审过程,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物质成本。云平台的3.0版本还增设了一些特色应用,如智慧生态平台,主要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开发了一个基于物联网研究生态的基地,实现了线上观察与线下研究相结合的新模式,开辟了教科研方式的新路径。
(四)深化技术融合,提升信息素养
智慧校园建设的落脚点是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吴中区从广培训、促比赛、引项目等角度入手,深入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一是定制培训,按照不同的培训对象定制培训形式和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智慧管理,更新教学理念。针对校长领导力培训,采用的是与高校或者上级管理部门合作,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和规划力培训。2020年吴中区教育局与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处签订框架协议,为提升学校校长智慧校园规划能力、数据驱动的治理能力、创新应用能力,量身定制为期3年的培训活动(包括面授、跟岗、研讨等)。
二是以赛促优。为提高师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吴中区每学期都组织各类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如面向学生的机器人比赛、创客竞赛、网络安全竞赛,面向教师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比赛、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等等。近年来,师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是项目引领。项目的引入对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围绕项目进行课题研究、开展主题活动、进行成果展示,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师生的信息化能力。吴中区要求学校以项目为抓手,开展常规教学,开设特色应用,上传至吴中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在年终的学校考核和表彰大会上进行公布。
(五)构建新型体系,打造特色校园
结合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吴中区抓住智慧校园创建契机,高度重视创客、机器人、人工智能项目的建设,构建新型科创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是推进中小学校创新实践场地的建设工作。通过对区内各学校进行调研,吴中区制订了创客教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的行动计划和创新实践场室的建设方案,为各校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提供场地保障。
二是成立教学核心组。核心组的成员由区内指导经验丰富的知名教师构成,每月两次例会,交流各校机器人、人工智能、创客等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情况,部署区级项目的推进。
三是组织教师培训和学生参赛。由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项目的专任教师人数较少,且缺乏一定的规划能力和实战经验,因此,吳中区按照项目的性质,分批次、分学校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全面提升指导教师团队的水平。此外,还引导各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创客、机器人、人工智能比赛,提高创新和实践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育技术中心)
337250190828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